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病因是什麼?如何治療?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病因是什麼?如何治療?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閲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診斷與處理

母乳性黃疸其主要特點是新生兒母乳餵養後未結合膽紅素升高,臨牀出現黃疸。

【病因及發病機制】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確。最近認為本病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由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所致。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病因是什麼?如何治療?

1、新生兒腸-肝循環增加學説

(1)餵養方式:生後一週內純母乳餵養正常新生兒,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超過傳統的生理性黃疸標準值,稱早髮型母乳性黃疸。其發病原因常與能量攝入不足、餵養頻率及哺乳量少有關,其發病機制與腸蠕動少、肝腸循環增加有關。

(2)母乳成分:生後一週以上純母乳餵養正常新生兒,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超過傳統的生理性黃疸標準值,稱晚髮型母乳性黃疸。其發病機制推測可能與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D)含量高,在腸道內通過水解結合膽紅素成為未結合膽紅素,使回吸收增加,導致黃疸。

(3)腸道菌羣:母乳餵養兒缺乏轉化結合膽紅素的菌羣,使腸-肝循環的負擔增加,導致黃疸。

2、遺傳因素

近年來,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研究,發現膽紅素代謝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GT)UGT1 基因突變有關,此遺傳因素可以發生於母乳餵養兒,使母乳性黃疸加重或遷延時間延長。

【診斷】

1、症狀及體徵

主要為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出現黃疸,足月兒多見,黃疸在生理期內(2天~2周)發生,但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退。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其分型見表1。患兒的一般情況良好,生長髮育正常。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的病因是什麼?如何治療? 第2張

2、實驗室檢查

目前尚缺乏實驗室檢測手段確診母乳性黃疸。

3、診斷標準

根據其臨牀特點,診斷標準包括:

(1)足月兒多見,純母乳餵養或以母乳餵養為主的新生兒。

(2)黃疸出現在生理性黃疸期,TSB>220.6μmol/L(12.9mg/dl);或黃疸遷延不退,超過生理性黃疸期限仍有黃疸,TSB>34.2μmol/L(2mg/dl)。

(3)詳細採集病史、查體和各種必要的輔助檢查,認真將各種可能引起病理性黃疸的病因逐一排除。

(4)一般情況好,生長髮育正常。

(5)停母乳1~3天后黃疸明顯消退,血清膽紅素迅速下降30%~50%左右。

4、鑑別診斷

(1)各種原因引起的新生兒黃疸。

(2)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

(3)半乳糖血症。

(4)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

【治療】

本病確診後無需特殊治療,對於足月健康兒,一般不主張放棄母乳餵養,而是在密切觀察下鼓勵母乳少量多次餵哺。門診監測膽紅素的濃度,一旦高達256.5 μmol/L(15mg/dl)以上時停母乳改配方乳並進行光療。在實際臨牀工作中要結合日齡、胎齡等具體情況分析,監測血膽紅素。胎齡、日齡愈小,治療宜積極。

【預後】

一般認為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