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世界早產日:每年1500萬嬰兒面臨生死考驗,4大問題準媽媽要注意

世界早產日:每年1500萬嬰兒面臨生死考驗,4大問題準媽媽要注意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產兒是新生寶寶中一個很特殊的羣體,由於他們在身體各項機能還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就提到離開媽媽的子宮,導致他們會因爲體內各項發育不成熟,而可能出現呼吸窘迫、體溫不穩、容易被感染、餵養困難,甚至視網膜病變、壞死性…

原標題:世界早產日:每年1500萬嬰兒面臨生死考驗,4大問題準媽媽要注意

指導專家:李婕 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產科

一般來說,寶寶會在媽媽肚子裏呆夠37周,若還不到37周,寶寶就迫不及待地提前到來,這種情況就屬於早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出生的早產兒達1500多萬,佔新生兒總數的10%以上。其中,我國每年有180萬早產兒出生,而且這一數字在逐年遞增。

早產兒是新生寶寶中一個很特殊的羣體,由於他們在身體各項機能還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就提到離開媽媽的子宮,導致他們會因爲體內各項發育不成熟,而可能出現呼吸窘迫、體溫不穩、容易被感染、餵養困難,甚至視網膜病變、壞死性腸炎等等風險也都會增加。

世界早產日:每年1500萬嬰兒面臨生死考驗,4大問題準媽媽要注意

因此,一提到早產寶寶,很多準爸準媽也會十分慌張、無措:寶寶爲什麼會早產?寶寶提前出生,該怎麼辦,該如何護理……

今天,是世界早產日,爲了能讓更多的準爸媽們能重視早產問題,我們藉着這個日子,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早產兒的話題~

一、寶寶爲何會早產

如果孕媽媽在28周至37周這個階段的時候,出現了病理性的宮縮,有下腹部陣痛,或出現陰道的血性分泌物,就是我們俗稱的見紅等這些症狀,而且,此時還不伴有宮頸的擴張,或者宮縮強度還沒有去到一定的程度,沒有達到很密、很強的狀態的時候,那麼孕媽媽可能是有先兆早產的情況。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產科醫生李婕表示,先兆早產的病因其實非常多的:

1、多胎或雙胎妊娠。雙胎妊娠在28周的時候發生早產的機率,是正常單胎妊娠的十倍。到了32周的時候,發生早產的機率是單胎妊娠的六倍。也就是說,如果懷孕子宮的容積撐的很大,相應地,發生早產的機率也會增加。

2、有些孕婦本身有一些母體的疾病,身體已經發出警告,認爲妊娠不能夠再懷下去,否則可能媽媽的母體疾病承受不了,這時候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先兆早產的表現。

3、有一些媽媽因爲孕期的抵抗力下降等原因,發生了一些感染或者其他合併症,比如闌尾炎、感冒、合併其他器官系統的疾病時,早產發生的機率也會增加。

4、還有一些孕媽,本身宮頸的發育存在異常,比如宮頸機能不全等,早產發生的機率也會增加。

早產的病因是非常多種多樣,醫生要根據具體情況去判斷和分析。對於孕婦來講,一定要做好產前檢查,保證嬰兒在宮內正常的發育,特別是避免孩子缺血、缺氧等情況的發生,在生產時要做好保護和干預的因素,避免孩子感染或者窒息等情況的發生。

世界早產日:每年1500萬嬰兒面臨生死考驗,4大問題準媽媽要注意 第2張

二、早產寶寶,應如何護理?

如果發生早產問題,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呢?事實上,早產兒的共同命運是獨自一人睡在暖箱裏,體重在1500克以下的寶寶更需要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與生命拔河。如果寶寶的狀態穩定,在醫護人員准許的情況下,父母可以進行袋鼠式護理(將早產兒直立式地貼在母(父)親的胸口,提供他們所需的溫暖及安全感)。

其次,就是要及時進行母乳餵養,早產兒在出院後,需要加速追趕由於早期營養不足而落後的生長,對營養的需求足月兒更高,因此要及時進行母乳餵養,同時還需要補充母乳添加劑,添加的時間和劑量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如果媽媽是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餵養的早產兒,則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早產兒專用配方奶粉餵養。

需要注意的是, 餵養早產寶寶的時候,切忌奶水濃度過高,同時要採用半臥位慢喂方式餵養。另外,有的早產寶寶出生時體重過低,沒有吸吮能力。這種情況下,應該將母乳擠出來以後,再餵給寶寶。

最後,寶寶出院後,在家庭護理中,父母需要做好衛生消毒,注意環境清潔,減少寶寶感染的機會,同時每天1~2次,每次5~10分鐘的爲寶寶做撫觸按摩,刺激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訓練孩子的聽力和注意力。

世界早產日:每年1500萬嬰兒面臨生死考驗,4大問題準媽媽要注意 第3張

家長除了做好早產寶寶的護理外,還要及時觀察寶寶的生長狀況,注意寶寶的肺發育情況,是否貧血,聽力是否有問題,是否有視網膜病、佝僂病等等。建議有條件的父母,可以在專業人員連續監測下,制定早產兒早期干預計劃,做到防患於未然。

當然了,早產兒並不是平安出院就完事了,一般情況下,早產兒出院後6個月以內,每月需要複查一次;6個月後,根據寶寶的情況,由醫生來決定1~2個月複查一次;1歲以後2~3個月一次,直至2歲。

總之,定期追蹤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不會讓寶寶錯過發展的黃金期。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