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剛剛開始,不會感覺有太大變化,但慢慢的,雖然有時候中午還像夏天一樣炎熱,但早晚起來涼爽多了,能明顯感覺到空氣乾燥起來,皮膚乾乾的,嗓子也感覺乾乾的,有時候嗓子還癢癢的,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這是明顯的秋燥。

秋燥傷肺,寶寶最容易出現的狀況是莫名其妙就咳起來,這就是典型的秋燥咳嗽。很多家長一看見寶寶咳嗽就給他吃川貝燉梨或秋梨膏等,但寶寶吃時卻發現效果不大,這是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處理方法不對症!其實,秋燥並不是我們以爲的那麼簡單,而是有溫燥和涼燥之分。不同的秋燥,應對方法也不同,不小心用錯了,只會適得其反。今天就特別分享一下不同原因秋燥的應對辨別和方法。

祛除秋燥之溫燥

溫燥大多發生在初秋,這時,氣候的典型特點是,早晚開始變得涼爽,中午特別熱,寶寶身體感受到氣溫的差別而出現秋燥。

身體早晚進入一個涼爽的環境,人體機制剛剛適應,突然又進入一個似火般燥熱的環境,汗剛冒出來,一陣秋風襲來,身體裏的汗被帶走,身體在寒涼—燥熱—寒涼中不斷變換。

這就像夏天時從冷氣十足的商場出來,感受到外面的燥熱,身體剛要出汗,又進入冷氣中,來回折騰幾次,人體調節不過來,就會出現種種不適。這種不適很像風熱,但實際上不是,是溫燥。

寶寶受到溫燥時,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

1、舌頭變紅,覺得口乾、口渴,一直要喝涼水。

2、心煩脾氣大,動不動就發脾氣,小便顏色較深,大便乾燥,有時候甚至會便祕,鼻腔也會變得乾燥,有時候會出現血絲。

3、咳嗽時沒有痰,是乾咳,有時候會有很少量的痰,痰液粘稠,呈黃綠色。

4、寶寶有時候會出現低燒,頭疼等症狀。

如果寶寶出現這些症狀,家長就可以判斷這是感受溫燥了。調理溫燥引起的咳嗽可以用下面的食療方:

川貝燉梨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材料:川貝粉3克,梨1個

做法:1、梨去皮洗淨,從上端切開,挖去梨核,放入川貝粉,然後蓋上。

2、把梨放入一個碗裏,加適量水,放入蒸鍋中隔水蒸1小時左右。

3、待梨放溫後,給寶寶吃梨喝湯。

川貝性涼,味甘平,入肺、胃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熱化痰的作用。梨味甘、性涼,入肺、胃經,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適用於熱邪傷津等症。二者結合對溫燥引起的咳嗽效果特別好。這個方法對熱咳也非常有用。

桑杏湯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第2張

材料:桑葉、杏仁各10克,沙蔘、梨皮各15克,淡豆豉、梔子、川貝、甘草各5克

做法:所有食材洗淨,加適量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煮15-20分鐘,關火放溫即可。每天一次。

桑葉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燥熱引起的乾咳效果特別好。杏仁性味甘平,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梨皮、川貝、甘草等也有止咳潤肺的功效。淡豆豉可以宣透胸中鬱熱,梔子清上焦肺熱。這道湯在秋天溫燥初起時使用,止咳效果特別好。

秋梨膏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第3張

材料:梨5個,生地、葛根、麥冬、貝母各10克,薑汁10克,藕節50克,蘿蔔半個。

做法:1、梨、藕節、蘿蔔分別洗淨去皮,切小塊,放入料理機中打成茸。如果家中沒有料理機,可以用擦板擦。

2、生地、葛根、麥冬、貝母打成粉。

3、將材料1中的材料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冰糖,再放入材料2的粉末、薑汁,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熬30分鐘關火。

4、用紗布濾出砂鍋中的渣滓,濾出的汁水倒回鍋中,繼續用小火熬,一邊熬一邊攪拌。熬製汁水濃稠有厚度,出現黏黏的感覺時,關火。

5、梨膏放至溫熱後,加入適量蜂蜜攪拌均勻,裝入密封容器中保存,喝的時候取一勺兌水即可。

秋梨膏是老北京的一種特產對於治療因溫燥傷津所致的肺熱煩渴、咳嗽、便祕等效果特別好。如果嫌麻煩,也可以買現成的回來直接稀釋給寶寶喝。

麥冬金銀花水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第4張

材料:麥冬3克,金銀花3克

做法:加適量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煮15-20分鐘,關火放溫即可。

麥冬味甘氣涼,質柔多汁,能養陰潤肺,清心除煩,能有效治療因爲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咽乾等。金銀花自古就是清熱解毒的良藥。性甘寒氣芳香,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又可祛邪,對於各種熱性病特別有效。

麥冬金銀花水大人也可以常喝,對防止秋燥特別有效。

如果寶寶不喝麥冬金銀花水,也可以用麥冬與鴿子、排骨等煲湯給寶寶喝,也能防止秋燥!

祛除秋燥之涼燥篇

涼燥一般是深秋時出現,天氣從夏天的熱,驟然過度到秋天的涼,人體的津液開始往回收,收斂的時候寒氣直接侵襲到肺,這時出現的種種不適就是涼燥。

夏天如果寶寶長久處在空調房裏,寒氣入體,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

寶寶受到涼燥時,會出現的症狀:

1、舌質不紅,出現怕冷、畏寒、怕風等感冒的症狀。

2、沒有汗,小便清稀。

3、鼻腔乾乾的,沒有鼻涕或是少量的清鼻涕。

4、咳嗽沒有痰,或是出現類似感冒的打噴嚏等症狀

對付涼燥,如果還是用川貝燉梨、桑杏湯等,就會沮喪的發現怎麼吃都沒效,有時候咳嗽還會越來越嚴重。這是因爲川貝燉梨、桑杏湯等是涼潤的藥物,錯誤的服用了會導致寒氣被閉在體內出不來,寶寶的咳嗽就會久治不愈,甚至越來越嚴重。

因此,對付涼燥,不能用滋潤的方法,而是要用溫熱的方法幫助寶寶溫暖身體,把寒氣驅除出來,讓津液重新回到體表,這樣才能驅除涼燥。

調理涼燥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

蘇葉水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第5張

材料:紫蘇葉3克,水200毫升

做法:紫蘇葉放入鍋中,加入水,蓋上鍋蓋,大火煮開後換小火熬煮2-3分鐘,關火。不掀鍋蓋,直至蘇葉水放溫至能飲用再給寶寶喝。

蘇葉熬煮的時間不能太長,如果家長覺得麻煩,也可以用開水直接沖泡,放溫後再給寶寶喝。喝蘇葉水前,最好先讓孩子吃點東西,空腹服用,容易元氣不足,無法發汗。

紫蘇葉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理氣的功效,能祛除寒氣。一般寶寶喝下去一會,就能感覺到身體發熱,微微出汗後,涼燥的症狀就會開始消失,這是因爲紫蘇葉刺激了氣血,驅除了體內的寒氣,讓身體產生足夠的抵抗力。

有些寶寶不喜歡蘇葉的味道,拒絕喝蘇葉水,也可以用蘇葉水泡腳或泡澡。把蘇葉的量增加至10克左右,再加一大鍋水燒開,放溫後,給寶寶使用。

月華在《寶寶感冒不打針不吃藥,五步搞定感冒各種症狀(高清圖解並有視頻實操)》一文中曾經詳細介紹過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不同應對措施,裏面所有對付風寒感冒的按摩法、食療方、泡澡或泡腳的方法,媽媽都可以在涼燥引起的不適時使用(回覆“感冒”即可看到)。

烤橘子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第6張

材料:橘子一個

做法:把橘子放在火上烤,不斷翻動,烤到外皮焦黃即可關火,剝去外皮放溫後給寶寶吃。

橘子是溫熱的,在寶寶受寒咳嗽時,吃烤橘子能幫助身體溫暖,把寒往外趕,咳嗽很快就能好起來。

夏天天熱如果寶寶長久處於空調房裏,受寒咳嗽,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只是夏天只能買進口橘子,效果是一樣的。如果買不到新鮮橘子,可以用一兩片陳皮煮水給寶寶喝,止咳散寒的效果一樣。

杏蘇散

立秋了,寶寶最容易咳嗽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秋燥咳嗽的應對你準備好了嗎? 第7張

材料:杏仁、茯苓、前胡各10克,桔梗6克,蘇葉、枳殼、半夏、甘草各5克,陳皮3克,生薑3片,大棗3枚。

做法:所有食材洗淨,加適量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煮15-20分鐘,關火放溫即可。

這個方子是清代名醫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一書中提出的,裏面用的所有藥物都是散寒宣肺的,對於調至涼燥引起的咳嗽效果特別好,基本每個中醫都會用這個方子。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情況適當使用。

如果媽媽判斷不了寶寶到底是秋燥引起的咳嗽還是感冒引起的咳嗽的話,在咳嗽初起階段,可以用月華《秋天咳嗽季到來,讓寶寶不打針不吃藥的綠色止咳方法,趕緊用起來吧!(高清圖解並有視頻實操)》一文中介紹的方法給寶寶用起來,回覆“咳嗽”即可看見。如果寶寶咳嗽一段時間了,媽媽可以回覆“久咳”瞭解對待久咳的按摩方和食療方。

咳嗽快好時補脾很重要

在咳嗽快好時,媽媽還要注意給寶寶補脾,當寶寶咳嗽只差一點點就痊癒的時候,此時,正是身體脾胃正氣不足,還差一把力氣把邪氣頂出身體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媽媽抓緊時機,幫寶寶一把,就能讓身體更快的好起來。

補脾的最佳方法是吃懷山藥。用懷山藥10克左右煮水給寶寶喝,效果特別好。喝山藥水時,媽媽要特別注意一下,這裏用的山藥不是菜場買的新鮮山藥,而是藥店賣的幹品,這樣的幹品補脾效果纔好。

但是山藥有固澀大便的作用,如果寶寶經常便祕,煮山藥水時最好加6克左右杏仁一起煮,杏仁有通肺氣利便的功效。如果寶寶沒有便祕,喝山藥水就可以了。

溫馨提示

上面推薦的所有方法,大人也可以用,使用時要注意材料適度增加份量哦!

防止秋燥咳嗽的最好辦法是提前預防起來,而不要等到秋燥引起問題了,纔開始治療,那個時候費心又費力,家長和孩子都會感到疲憊不堪。

秋季大量上市的許多新鮮水果和蔬菜,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不僅具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療與肺有關的疾病,是秋季養生保健的最佳食品。媽媽們只要平常注意飲食調理,就能有效防止秋燥。

梨、胡蘿蔔、茅根、荸薺、葡萄等都是防止秋燥的有效食品。每天讓寶寶吃一些,或是榨汁、煲湯等效果都特別好。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