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掌握這六點,讓學齡前寶寶有個聰明的小腦瓜!

掌握這六點,讓學齡前寶寶有個聰明的小腦瓜!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每次回家,醫生護士都會要和小D拍照,每個人都在感嘆,生命的力量。也有護士和我們說,感謝我們常常回去看她們,這讓她們覺得自己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意義重大。小D的NICU主任也是紐約很著名的兒童腦神經科大夫,現在小D情況慢慢穩定了,我每次見他都不用再問“救火”的問題了,會開始討論一些更加“前瞻性”的問題了。這次,我們就和他聊起了,從腦神經科醫生的角度來看,如何幫助學齡前的孩子有個更加聰明的小腦瓜呢?因爲是閒聊,我回家後也根據他說的一些知識點自己又查閱了一些資料,整理了這“一箇中心,五大基本點”和大家一起學習。

一箇中心:多元化的良性刺激學齡前的孩子的大腦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一個學齡前孩子的大腦有1千億的神經元,其中77%都位於大腦皮層,這個領域是負責處理語言、數學、記憶、注意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據說,學齡前孩子大腦每天的運轉強度是大學生的兩倍,是成人的至少三倍以上。這些神經元只要收到良性的外界刺激,就好比種子得到了陽光雨露,就會更加茁壯的成長。

多元化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關鍵詞,現在早期啓蒙這個概念越來越普遍了,但我就常常看到身邊朋友對孩子的早期啓蒙容易跟風缺少規劃,繪本熱了每天就是隻讀繪本;孩子喜歡樂高積木就恨不得把整個樂高店搬回家;聽說運動有好處就每天只幹一件事在戶外玩,這都是和“多元化”相違背了。

那怎麼理解“多元化”呢?說通俗點,就是不要“偏科”。早期啓蒙需要圍繞“全腦啓蒙“,大腦的不同區域都要照顧到。延伸開說,就是動靜搭配,可以靜下來拼圖也能上串下跳玩耍;就是要調動不同感官體驗,既要玩沙玩彩泥,也要唱歌聽音樂;就是要多親身體驗不同的經歷,可以在家玩,也會去動物園、去博物館、去大自然。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偏好,有的好動有的好靜,有的愛畫畫有的愛搭積木。我們可以鼓勵這樣的偏好,但也需要有意識讓孩子接觸“多樣性”,孩子的大腦有無限可能,不要過早地讓大腦區域形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情況,更不要因爲父母的偏好或者侷限而給孩子設限了。
掌握這六點,讓學齡前寶寶有個聰明的小腦瓜!
第一基本點:溫柔對待斯坦福大學有一項研究指出,當孩子感到壓力和害怕時,他的大腦會釋放一種有毒物質叫氫化可的鬆,會損害記憶力區域的腦神經。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到放鬆不焦慮,是促進大腦健康發育的關鍵。

由此可見打罵的危害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大,是萬萬要不得的。同時,對於孩子害怕的事情,我們需要有足夠的同理心,比如做噩夢了、害怕黑暗、雷電等。讓孩子時刻感覺到,當自己有需要時,父母一直在身邊。孩子的焦慮和緊張水平越低,大腦發育就會越健康。

第二基本點:重視數學啓蒙數理邏輯的啓蒙是很容易被學齡前父母忽視的,其實在4歲之前,關於數學邏輯的腦回路就已經基本定型,因此在這之前及時開展早期數學啓蒙是可以更好地促進這塊區域的發展的。

而其中,歸類能力是最重要的一個早期數學啓蒙能力。多鼓勵孩子對生活中遇到的東西進行比較、分類,讓孩子掌握一些簡單的抽象概念,比如大小、長短、形狀、顏色等,都是可以更好地刺激腦部發展的。

第三基本點:多和人交流,少和機器交流語言啓蒙大家估計都不會陌生了,學齡前這段時期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堅持磨耳朵很關鍵。主任特地強調了父母親自讀要比機器讀有效,而讀的時候,語調多變聲音高低起伏是效果最好的。

當一個父母深情並茂地和孩子讀繪本時,如果這時我們有個腦電圖,就會明顯看到孩子大腦掌管語言的區域會大面積顯現紅色,表明大腦正在高效地吸收這些良性刺激。這其實也是給我們一個提醒,不要讓視頻/音頻、早教機取代了父母的作用,剝奪了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掌握這六點,讓學齡前寶寶有個聰明的小腦瓜! 第2張
第四基本點:吃得好就像身體需要營養,大腦的成長髮育也是需要營養的。因此要特別注意孩子飲食的多樣性和營養均衡。其中,特別要有意識地給孩子的飲食裏增加一些補腦食物,包括蛋黃、深海魚、牛油果、藍莓、堅果(但要注意整顆堅果不能直接給3歲以下的孩子吃,可以磨成醬)。

同時,要避免那些“零營養”的高糖高鹽垃圾食物,比如糖果、預包裝餅乾、快餐等。

第五基本點:多鍛鍊美國好的幼兒園都會規定每天必須有兩小時的戶外活動,因爲研究表明運動是可以促進神經元生長的,會提高大腦的敏感度和專注力。

其中有兩類運動都是對學齡前兒童更加有益。一類是鍛鍊平衡能力的運動,因爲平衡能力是平時很少會鍛鍊到的,當我們在鍛鍊平衡能力時,會刺激大腦形成新的通路,從而進一步開發大腦的未知潛力。另一類是全身運動,比如足球、游泳、跳舞等,也是特別有益激發大腦潛力的活動。

和所有爲人父母一樣,我對小D也有期望,但是我的期望項目裏面唯獨沒有“聰明”這件事。但我還是會非常認真地去學習早期啓蒙這些知識,因爲我覺得這是父母的本份或者說是爲人父母的“職業素養”。我們提供條件,我們創造環境,至於最終孩子會是什麼樣我不強求。但因爲我努力過,當我回頭看的時候,我就不會後悔;因爲我沒有預期,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說孩子是顆幼苗,那父母就像是天氣,天氣重要嗎?其實不那麼重要;天氣不重要嗎?其實還挺重要。參考資料: Spark Life, by John RateyIntelligence and How to Get It, by Richard E. NisbettYour Child’s Growing Mind: Brai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From Birth to Adolescence, by Jane M. HealyThe Whole-Brain Child by Daniel J. Siegel and Tina Payne Bryson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