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放開二胎 如何讓大孩愉快的接受弟弟妹妹的到來

放開二胎 如何讓大孩愉快的接受弟弟妹妹的到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胎全面放開的消息一出,很多家庭開始計劃生二胎,但大寶的反應卻讓很多家長糾結。想生二胎,該怎樣讓大寶愉快的接受弟弟妹妹的到來?

指導專家:靜進原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現任婦幼衛生系主任,中山大學附屬三院兒童發育行爲中心特聘專家。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及神經心理學研究和相關臨牀工作。

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允許普遍二孩政策,這一話題瞬間成了熱門新聞。然而,關於二胎,不是所有人都能“愉快”地接受,各種關於大孩威脅父母、或者自暴自棄自殺以逼迫父母放棄生二胎的新聞也隨之不斷曝出。網絡上流傳這一種觀點,認爲新生的孩子對於第一個孩子(特別是女兒)是一種威脅,父母給予女兒心理上的關愛和經濟上的支持都會被二胎分掉大半。有很多各個年齡段的非獨生子女甚至站出來現身說法,紛紛表示自己在弟弟妹妹出生後感到被忽視和冷落,甚至因此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心理創傷。

生第二個孩子,對第一個孩子的心理會有多大影響,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和看待?針對這一主題,39健康特別採訪了中山大學兒童行爲與心理學專家靜進教授。

放開二胎 如何讓大孩愉快的接受弟弟妹妹的到來

靜進教授稱,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同胞競爭”。第一個孩子在父母生育第二個孩子時都會有一定的失落感和嫉妒感、以及排斥感,甚至會有一些明顯敵意的情緒和舉動(5-6歲左右的孩子尤其明顯),例如:

經常哭鬧;

覺得自己被冷落或者遺棄;

發怒、不講道理;

呵斥弟弟妹妹;

趁父母不在的時候欺負或者掐打弟弟妹妹等。

這些都是自然界的本能“同胞競爭”現象:有了兩個或是兩個以上孩子之後,爲了爭奪父母的愛和成長資源,他們之間必然會有比較和競爭。“同胞競爭”屬於正常現象,無需過度緊張,也不要完全無視,關鍵在於坦然應對,做好對長子的解釋、安撫與心理引導。

同胞競爭不是壞現象

對於弟弟妹妹的出現,絕大多數的孩子會很自我調整和適應,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敵意”會越來越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同胞間的情感,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所謂“手足情”或更爲複雜的社會認知也是通過同胞競爭逐漸建立起來的。其中的關鍵是要父母去妥善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和關注,要“一碗水端平”。

人類是需要社會化的高級羣居生物,同胞競爭有利於孩子以後更好地應對社會競爭,有同胞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着同胞間的分享、承讓、理解和競爭,而這種競爭是有血緣關係的相對安全的競爭,有利於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逐步提高。

相反,缺乏同胞的成長環境可能不太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爲全世界只有中國有龐大的獨生子女人羣,因此國際上成熟的關於獨生子女的研究並不多見。國內一些研究都傾向於認爲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成年後的工作表現、人際等沒有顯著差異。但是事實上,這些研究設計通常都採用橫斷面的調查模式,不能真實地反映縱向的、持久的、成人後的潛在心理行爲問題。理想的觀察法是建立長期的類隊列研究評價獨生子女的身心發展情況,或許可獲得更有價值的結果。

靜進教授認爲,獨生子女因爲在成長過程中缺少同胞競爭的過程與體驗,或更容易形成過度自我、缺乏同理心、缺乏換位思考、缺乏共享和共情能力等心理特質,這容易對日後在成人期的社會化和工作中的團隊合作產生某種消極影響。這種狀況如果放在一個國家、民族或種族來看待,或更能反映得出來這些潛在的問題。至少在老齡化社會到來、勞動力資源減少、戰爭威脅存在等方面,獨生子女則會顯現出更凸顯的問題。

如何能讓大孩愉快的接受二胎的到來

家長們需要知道的是,第二個孩子的到來,對於第一個孩子來說,可能出現一種“情緒打擊”,屬於兒童成長中必然經歷的生活事件之一,個別特殊情況下可能構成“創傷性體驗”。在心理學上,創傷體驗指的是爲“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對兒童來說,通常能導致創傷的事件都是比較重大的,例如:

目睹自然災害、犯罪或戰爭;

遭受或體驗恐怖情景;

遭受軀體或性虐待;

生活遭受重大變故和打擊;

父母過世或意外死亡;

意外傷害;

童年期遭受忽視或遺棄、母子依戀缺損;

強制超負荷早期教育或訓練等。

弟弟或妹妹的到來,通常不至於造成“創傷”,個別兒童可能會產生嚴重情緒問題,但多會隨時間推移而逐漸適應,其間父母的心理支持、安撫以及正確引導極爲重要。爸爸媽媽若給較大孩子提供有一種自然、坦然、安全、支持的的保護,則一般會安然度過“競爭”導致的焦慮和排斥心理。

高齡生育  二孩的健康狀況也不容忽視

靜進教授說,二胎政策的放開,可能會引起一波“70後,80初”人羣的高齡生育現象。相對於如何引導和安撫第一個孩子的情緒,通過優生優育諮詢指導,促進和保障第二胎的質量其實更值得關注。多項研究表明,高齡(父母年齡超過35歲)生產的孩子,患自閉症、腦發育不良、智力低下、腦癱、早產及低出生體重等出生缺陷的風險更高。以自閉症爲例,父親年齡偏大也是高風險之一。

自閉症(學術名稱爲孤獨症譜系障礙)是一種腦神經發育異常而引起的發展性障礙,與遺傳生物缺陷密切關聯,通常在幼兒二歲左右表現出相關異常症狀,多在3歲左右可被診斷,個別高功能患兒容易被忽視和誤診。自閉症患兒通常體貌發育正常,但缺乏基本的社交互動能力,並伴有重複刻板的行爲動作等,例如自幼可能表現母子依戀異常、缺乏依戀父母、眼動和視線異常移動、對呼喚缺乏反應、不合羣、缺乏模仿等;有些幼兒期患兒沒有明顯的母子分離焦慮,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等。

凡是早期表現出語言落後、視聽覺功能發展異常、好動以及睡眠異常的嬰幼兒,建議諮詢醫生和專家以確診排查是否爲自閉症。因爲自閉症迄今仍缺乏特異性生物學指標以及醫學治療方法,大都靠早期康復訓練來改善患兒的各種能力。因此建議通過健康宣教來告知和培養家長以及社區兒童保健醫師如何敏隊觀察自閉症關聯的早期可疑症候。

【延伸】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 聰明的爸媽這麼做

讓大孩子一起期待新生命的到來

臺灣有名的女學者龍應臺在第一個孩子四歲的時候,迎接了第二個孩子的到來,她讓大兒子安安貼着她的大肚子聽聽裏面小生命的聲音,並告訴他:裏面那個小傢伙出來時,會給安安帶來一份禮物。果然,在弟弟飛飛出生時,母親給安安買了一輛會翻筋斗的越野跑車。於是“安安覺得,這嬰兒雖然哭聲大得嚇人,可是挺講信用的,還可以忍受。”

不要要求大孩子無條件的謙讓和承擔照顧的“義務”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獲獎紀錄片《姐姐》,講的是一對雙胞胎即將出世,剖腹產前家人認爲女孩可以多照顧男孩,決定先拿她出來,賦予她姐姐的名義和隨後需要承擔的義務。十幾年後,小女孩對這種身份提出了質疑,在一個晚餐時間,她終於爆發,無數遍地對自己母親哭訴:“你不喜歡我了!”

第一次是叫嚷;

第二次聲音降了下來,哽咽着說;

再往後則是暴哭。

這部紀錄片曾經讓很多人共鳴落淚。

“你是姐姐(哥哥)要懂事。要讓着弟弟(妹妹)”。這種論調其實並不少見。它會讓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權利和需求被剝奪,並且覺得不被愛,而小的孩子會變得無理取鬧。因此,不要一味的要求大孩子謙讓,即便是合理的謙讓,也要告訴他(她)爲什麼。

孩子爭吵時採取隔離措施

一名媽媽在知名論壇上分享如何處理兩個孩子吵架、搶東西的方法,就是隔離。“我有兩個孩子,相差5歲,我說說我的體會,小孩子的特點是任何事情都會當成遊戲,講的道理他們不一定理解,尤其是兩歲孩子。他們告狀你就處理,很可能他們認爲好玩,不如不處理,讓他們自己解決,實在太鬧,就分開。分開是最好的懲罰,逐漸讓他們瞭解,要想一起玩,就不要吵。”

有些話別亂說

“你們倆誰乖我愛誰”——孩子缺乏安全感,因爲愛是有條件的。並且變得虛僞,不表露真實想法和需求。正確的說法是“你們都是我的最愛”

“等你媽媽有了弟弟(妹妹),就不愛你了”——如果有親戚朋友這麼開玩笑,請嚴肅制止他們。否則孩子對弟弟妹妹的到來會提前充滿不安和敵意。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