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生兒 > 早產兒護理 > 早產兒的發育需要特殊護理

早產兒的發育需要特殊護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產兒出生後,爲了讓他們的體重、身高早點兒趕上正常同齡兒,很多家長的做法和劉女士一樣——過度餵養。然而,1歲左右是人一生中脂肪細胞生長積累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對1歲左右的孩子長期過度餵養,導致其熱量攝入過多、生長髮育過快,就會導致其體內脂肪細胞數量大大增加,甚至比一般人多很多,因此很容易出現肥胖問題。

早產兒發育:生長過快 長大後易患高血壓、糖尿病

“在人們的印象裏,早產兒總是瘦小、柔弱的,似乎他們和肥胖扯不上關係,而事實是,在門診病例中1歲左右體重超標甚至中、重度肥胖的早產兒並不少見。專家提醒說,早產兒並非長得越快越好,最好是在出生後兩年內慢慢趕上正常同齡兒,如果追趕太快,不僅嬰幼兒時期容易肥胖,成年後發生肥胖的風險會更高,且成年後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也會遠遠高於巨大兒。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早產兒出生後,爲了讓他們的體重、身高早點兒趕上正常同齡兒,很多家長的做法和劉女士一樣——過度餵養。然而,1歲左右是人一生中脂肪細胞生長積累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對1歲左右的孩子長期過度餵養,導致其熱量攝入過多、生長髮育過快,就會導致其體內脂肪細胞數量大大增加,甚至比一般人多很多,因此很容易出現肥胖問題。

早產兒的發育需要特殊護理

更嚴重的是,如果這些孩子成年後不注意飲食(如暴飲暴食,攝入過多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或運動過少,就會造成體內脂肪細胞體積增大,肥胖問題就會更嚴重,相應地,發生高血壓、糖尿病等和肥胖關係密切的疾病的風險也會高很多。

早產兒發育:有個追趕性生長期 合理餵養即能趕上正常同齡兒

很多家長覺得早產兒先天發育不足,所以後天得好好補一補,其實大可不必。

20世紀40年代就有學者發現,在出生後的頭兩年裏,出生時體重輕的嬰兒會出現加速生長,而出生時體重重的嬰兒則出現了減速生長。這是因爲孩子的生長髮育是遵循一定軌跡、向着遺傳所確定的目標前進的。出生時體重輕的早產兒爲了接近遺傳所確定的生長軌跡,就要採取追趕生長的方式,即以超過相應年齡正常的速度加速生長,以便重新回到其原有的生長軌道上,醫學上稱之爲追趕性生長。

正常情況下,70%~90%的早產兒在出生後6個月會出現一個追趕性生長期,這時只要讓他們合理飲食、睡眠充足、適當鍛鍊,多數都能在兩歲內趕上正常的生長髮育水平。如果早產兒出現發育遲緩等問題,在排除餵養不當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後,要及早帶孩子上醫院檢查是否存在激素缺乏等疾病。

早產兒餵養:科學餵養 讓早產兒壯而不胖

我國早產兒發生率逐年上升,一些地區早產兒發生率已達到10%,怎樣合理餵養才能讓這些早產兒茁壯成長但不肥胖呢?

●堅持母乳餵養

與足月兒媽媽的母乳相比,早產兒媽媽的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質、熱量、礦物質、微量元素和抗體等,以滿足早產兒追趕性生長的需要。然而,由於早產兒一出生就被送進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導致早產兒媽媽的乳房不能得到寶寶及時的吮吸,常常奶水不足甚至沒有。對此,王偉建議,早產兒媽媽可以從產後的第一天開始用正確的方法擠奶,以刺激乳汁分泌。有條件的話,可以把擠出來的奶存放在潔淨的瓶子裏,送給重症監護室的寶寶吃。

●按需哺乳

早產兒媽媽總怕寶寶吃不飽,所以會很頻繁地給寶寶餵奶吃,這樣做很不妥。王偉說,剛出生的寶寶,他餓肚子的時候會哇哇大哭,吃飽了以後,即使面對再好吃的東西,他也不會多吃一口,甚至會把東西吐出來,這些都是飽食中樞在起作用。如果媽媽總是擔心寶寶吃不飽,經常餵奶喂到寶寶吃不下爲止,時間一長,就會破壞寶寶的飽食中樞,導致他不知飢飽,以後只要媽媽餵奶了,他就會吃,進而造成熱量、脂肪攝入過多,引發肥胖。

●出生6個月以後再添加輔食

通常,健康寶寶出生4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添加輔食了,但是對於早產兒來說,最好等到出生6個月以後再添加輔食。一方面,早產兒胃腸道發育不成熟、消化酶活性低,過早添加輔食,容易增加寶寶的腸胃負擔,可能引發腹瀉等疾病;另一方面,容易讓寶寶攝入過多的脂肪、熱量、糖分等,可能引發肥胖。

精神撫慰對早產兒的發育非常有利

早產兒剛一出生就要進行特別的監護,即使出了院也要進行耐心細緻的長期護理,相形之下與正常足月胎兒相比更要勞神費力。

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在養育早產兒時。往往只關注寶寶身體的發育程度,而忽略了與寶寶的精神交流。其實,早產兒只要不是特別地發育不全,或腦組織有缺陷,他(她)還是有感知的。事實證明,那些能經常得到爸爸媽媽撫摸並得到慢言細語撫慰的早產兒,發育程度都比沒有接受過精神撫慰的早產兒好。對早產兒精神發育方面撫慰,不僅有利於早產兒身體的發育,而且更能加深爸爸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感情。

專家詳解:早產兒科學按摩方法

如何護理好早產的小寶寶

更多早產兒護理疑問,請訪問39育兒早產兒呵護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