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長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呢?

家長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呢?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那?旅行有什麼目的呢?什麼纔是有意義的旅行呢?帶着這些疑問看看下面怎麼說的吧?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媽媽喜歡旅行,某次她和家人在日本的最後一天,發生驚魂一幕。

他們一行人乘電車從大阪去關西機場,途中要在一個站轉車。下車時,她的兒子先出車門。他們就拿行李的幾秒鐘功夫,車門關閉了。

孩子一個人在站臺上眼睜睜看着列車開走。

作爲父母你肯定可以想象這位母親當時的心情,害怕到了極點。10分鐘後她到站下車。又等了15分鐘,她才登上返程的電車。

到達站臺時,隔着玻璃,她看見兒子站在原地等她,她後來問兒子:你看到媽媽的電車開走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沒有想什麼。我就在這兒等,我知道媽媽一定會回來找我的。』

家長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呢?

小孩當時八歲。

這個孩子三歲半就開始跟着媽媽到世界各地旅行。她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拿行李,自己買單付錢。再大一些讓他自己辦理登機牌。

去過很多陌生的地方,見過很多陌生的人。也許這是孩子這麼鎮定的原因。更重要的,由於經常帶孩子旅行,考慮到旅行中的風險,她不斷重複和兒子的約定:

1.在公共場所和父母分開,一定要留在最後分開的地方,原地不動。只能是父母來找你,你不能去找父母。

2.不能哭。哭,就是給壞人報信號,我是走丟的。

3.如果電梯裏面和父母走散了,一定要到一樓等。

我想這位媽媽應該很欣慰,一方面孩子記住了和自己的約定;另一方面她帶孩子旅行的目的也達到了。

其實大部分父母帶孩子出去旅行都是走馬觀花式的,也沒有考慮過旅行的意義,最多就是讓孩子長長見識。

但是,見到了不等於長了見識。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遇到上面那位媽媽的情況你該怎麼辦?

出發前請你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你這次旅行的目的是什麼?

因爲放假了大家都去,所以我們也得去

孩子開學有炫耀的資本

帶孩子出去放鬆放鬆

如果你是因爲上面類似的三點理由帶孩子出去旅行,那不如不去。

作爲父母,你真的喜歡旅行嗎?

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還不如不去。我們希望孩子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

至於旅行帶給孩子的收穫,取決於你對旅行的興趣和行動。

在旅行前如果你做足攻略,先給孩子佈置幾個小作業,讓孩子帶着好奇心去旅行,也許意義就會有所不同。

什麼纔是有意義的旅行?

“瞭解整個世界”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

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爲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

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瞭解整個世界也成爲了他們的必修課。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侷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所以,

孩子和我們一起品嚐其他國家的食物;

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

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

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

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

適應各種氣候狀況

甚至是那裏的空氣中瀰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裏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

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爲“瞭解世界”的重點。

瞭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瞭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瞭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

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裏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裏,認真地欣賞。

“認識自己,瞭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們在大腦裏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

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尋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父母給他們佈置的任務。

而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不僅是孩子們,每次,當你和孩子們面對這樣的陌生衝擊時,也在成長。

當孩子們在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麼,當他們長大後要面對的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他感到害怕,因爲他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種模式。

很多人會說,孩子太小了,讓他們在7、8歲的時候出國他們能記住什麼?更別說再低幼的孩子了。他們什麼都不懂。

其實,這是我們對孩子們的誤解,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麼,我們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爲判斷的標準。

但對於一個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讓他們清楚有效的表達他們的收穫反映他們的成長,於是大人們很武斷的說,他們年齡太小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以後都記不得。

其實,也許對於一個四、五的孩子來說,等他到十多歲的時候他不記得的,但對於他在接下來一年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

也許我們不用帶他們出國,但是經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羣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哈佛大學的一任校長曾經說過,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旅程是擴展生活廣度的起點。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