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養育孩子時,男孩和女孩到底有哪些不同?

養育孩子時,男孩和女孩到底有哪些不同?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從小就算是“反骨”,那時特別反感奶奶和我說,“你是女孩子,不要去和男孩一起瘋”;“女孩子學什麼計算機,這些是男孩學的”。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暗暗較勁,憑什麼女孩不可以?憑什麼女孩做不到?我們不都是人嗎?

閨蜜和我基本上同時有孩子的,她家是兒子,她每次看我分享的養育小D的文章,都會感嘆一句,小D是女兒,男孩女孩還是不一樣的。她的這句評價,包括我自己從小的經歷,讓我在心裏一直有個疑問:養育男孩女孩到底有不同嗎?這個疑團直到我開始在紐約學習早期兒童教育課程,才慢慢一點點解開了。

從小到大,關於男孩女孩我們普遍都有很多理所當然覺得不同的方面,那就先來說說這些迷思吧。

養育孩子時,男孩和女孩到底有哪些不同?

1、女孩表達能力更好?

這是大家普遍的共識,一般來說會認爲女孩開口說話比男孩早,而且女孩的表達能力比男孩更好。有研究表明,0到3歲期間,父母對女孩說的話,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內容上,都會比對男孩多的多。

基於這點上的進一步研究證實,孩子輸入語言的數量和質量對語言發展產生的影響佔50%以上,而性別造成的差異只有不到3%。

2、女孩社交能力更好?

我們經常會說,女孩比較乖巧,更合羣,而男孩好像總是這方面“不開竅”的樣子。的確,女孩與生俱來更擅長“讀臉”。英國有個調查研究發現,男寶更喜歡看運動着的玩具,而女寶更喜歡人臉相關的圖片繪本,這種偏好從出生就開始了。

儘管如此,後天的引導方式起的作用仍然是更大的。研究發現,父母們對於女孩的情緒發泄會更有耐心,更願意聆聽和花時間去幫助理解消化。而對於男孩,父母們普遍會更加簡單粗暴,經常是要求男孩堅強,從而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是很少有機會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如何與人共處的。

3、女孩更“坐的定”?

從大數據來看,0~6歲的孩子裏,最好動的1%一定是男孩,最安靜的1%一定是女孩。但是,平均值來看,男孩和女孩好動的差異性並沒有,因此好動導致的專注力的差異性並不大。

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家長默認男孩是“好動”的,對於他們的“坐不定”的寬容度會高很多,因此大部分男孩從小缺少了很多鍛鍊專注力的機會,沒有養成良好習慣。

4、男孩數理邏輯更強?

男孩數學會更強,這也是大家一致認爲的。而數理邏輯裏很關鍵的空間概念,男孩發展的會更早也更好,從5個月開始,男孩對於方位名詞的反應要比女孩更敏感。這的確是男女大腦構造差異導致的。

儘管如此,進一步的研究結果才更有意義,那就是,因爲存在早期微小的能力差異,男孩家庭的父母會不自覺地多和孩子談論數字,購買更多鍛鍊空間能力的玩具,自然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就會發展的更好。

5、男孩更有攻擊性?

學齡前孩子都要比學齡後孩子更有攻擊性,這個比例並沒有在男女身上看到差別。只不過表現形式會有些許不同,男孩的攻擊性更加顯性,表現爲打人、咬人、踢人等;而女孩更擅長表達隱蔽的敵意,比如語言暴力、忽略、歧視等。

談到這一點時,教授額外強調了,我們要把管教的側重點放在“規則”的建立上,而不是“女孩要保護自己,男孩要乖不欺負人”。正是因爲長久以來對男孩這點的固有成見,現在慢慢反而出現了另外一個極端情況,女孩強勢小霸王,男孩反而越來越不敢爲自己爭取利益。

6、男孩運動能力更強?

嬰幼兒體檢數據庫顯示,無論男女,開始走路的時間都是9個月到16個月之間。但在抽樣調查中,會發現男孩的父母普遍對於孩子運動能力的期望值高,正因爲期望值的落差,男孩從小得到的體育鍛煉機會會比女孩多得多。

單從學步期階段來看,對於蹣跚走路不穩的幼兒,父母對於男孩會更加放手鼓勵,甚至面對摔倒的態度也會更加正面積極。而對於女孩來說,大部分父母會更加保護,更願意牽着走,面對摔倒後會表現得更加心疼。

差異來自於個體,而不是性別

我的教授自己有3個孩子,兩男一女,現在小女兒也16歲了。這麼多年,他也會一直被問到這個問題,到底男孩女孩有差異嗎?他每次的回答是,有差異的,但差異不來自於男孩女孩,而是來自於每個個體不同。

教授說,人總是習慣於爲自己覺得“不那麼好”的結果找一個藉口,從而尋求心安理得。而性別就成了養育中最容易找的一個藉口,畢竟那麼多的孩子中一定會有一個符合這個規律的。

“因爲她是女孩,所以她不能。。。”,“反正男孩就是。。不行”,這樣的句式就成了我們的心理暗示。而這恰恰纔是最危險的,因爲這些不知不覺就成了限制孩子發展的因素。最終孩子驗證了我們的想法的,絕對不是性別,而是我們選擇相信了性別的力量。

許多發展心理學者認爲:嚴格定義的性別角色標準實際上是有弊端的,因爲他們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爲,甚至可能壓抑了某種天賦。將“因爲她是女孩/男孩”這句話改成““每個孩子不一樣”,這樣的思維轉變可以讓我們拋開男女性別這個固有成見,而是真正花時間去了解每個個體。

當我們說是因爲性別導致的,我們通常都是“認命”了,性別無法改變。但當我們把每個孩子當成唯一個體來看後,我們就會努力去發現孩子的個性天賦,對待她的弱項,不以孩子的性別作爲依據,而是看成一起努力改進的方向。

對於孩子的行爲少用性別來貼標籤。不要先入爲主地把玩具分成“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儘量提供各種各樣的玩具,讓孩子決定玩什麼遊戲。繪本里提供多樣的性別角色:女警察、男幼兒園老師、職場的媽媽、男護士等等。

當一個男孩在玩娃娃時,他在體會愛與照顧他人,在學習如何表達情緒;而當一個女孩在玩汽車時,她也在體驗力量和掌控的感覺。很多優秀的品質是不分性別的,男孩女孩都是需要有機會學習的。

有部美國老電影《費城》,當年看的時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裏面那句話,不根據個體屬性,而是根據個體所屬羣體被賦予的印象先入爲主地判斷個體,就是歧視的本質。

當時看完這部電影,我明白了,這個上海人精明,並不意味着所有上海人精明;這個醫生看病收紅包,並不意味着所有醫生都收紅包;開車的男司機多,並不意味着女人就不能當司機。

願我們現在也都明白,首先把孩子看作是一個人,其次才把孩子看成某一性別中的一員,在這個基礎上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天性。

打破對性別的固有刻板印象,才能更好地發現孩子的個性天賦,也能讓孩子的弱項最大化得以平衡。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這本身就沒有性別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