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原因讓人心疼……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原因讓人心疼……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可以玩手機,孩子卻不可以玩遊戲/iPad?這好像不太公平吧,我一直說我不反對孩子玩兒電子產品。因爲有一個現實擺在我們面前——00後、10後本身就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一出生就處於數碼時代,這就註定了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不接觸電子產品。既然躲不開,不如直接正視。孩子爲什麼會沉迷網絡?我們又該如何引導?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最近,鄰居家8歲的小男孩安安放暑假了。

昨天晚上,我隔着牆壁隱約聽到安安媽媽吼孩子的聲音,想必是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正巧早上出門時碰到了安安媽媽,打過招呼後得知她是要去移動公司辦寬帶斷網。

不等我再問,安安媽媽便竹筒倒豆子似的向我傾訴起來。

原來,安安放假幾天來,整天手機、電腦輪番上陣地玩電子遊戲,不肯出門,也不做作業,吃飯時間到了也要媽媽一喊再喊才肯上桌。

媽媽心中惱火,就逼着安安出門去找小夥伴玩。

結果呢,到了晚飯時間,安安媽媽去接安安回家,卻看到他正和小夥伴坐在沙發上捧着iPad對戰,媽媽進來連頭都沒擡一下。

這件事讓安安媽媽憋了一肚子火,回家就爆發了出來,於是決定迅速去辦斷網手續。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原因讓人心疼……

如今,孩子們沉迷於電子設備的時間越來越多,隨處可見捧着手機、iPad玩個不停的中、小學生,甚至幼兒園裏的小傢伙們也都對着各種屏幕如癡如醉。

但電子設備帶來新鮮好玩的體驗的同時,也在無孔不入地誘惑着孩子們尚不成熟的心智,一不小心就容易讓他們迷失其中。

最近一款叫做《王者榮耀》的遊戲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人民日報》兩度發文重責。隨之浮出水面的是有關未成年人的各種新聞報道:今年6月22日,一個杭州的13歲男孩,因玩手機遊戲《王者榮耀》被父親勸阻,一怒之下從自家陽臺一躍而下,摔成腳部骨折,落地一刻自語:我怎麼不會飛。5月,一名深圳11歲男孩偷取父母銀行卡和手機玩《王者榮耀》,花光家中3萬積蓄。

但《王者榮耀》僅僅是網絡洪流中的一支,更讓人們擔憂的還有這些:寧波6歲女孩童童造成右眼嚴重內斜視,雙眼嚴重近視,醫生疑與長期沉迷手機遊戲有關;13歲江西女孩離家出走,赴溫州見網友……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原因讓人心疼…… 第2張

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不是我們拿走孩子的手機、掐斷孩子的網絡,就能夠完全禁止的。網絡信息已經像空氣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無孔不入。

與其嚴防死守,不如理性思考:如何讓孩子能夠面對誘惑持身自控,做到有節有度呢?在對網絡成癮的孩子共性研究中發現:對孩子有重要影響的是父愛的缺失。

“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讓不少爸爸成爲了“隱形爸爸”,有些爸爸甚至一天都和孩子說不上幾句話,陪伴更是稀缺品。

但是,在孩子成長的參與中,如果缺少了父親這樣一個具有強大監督、威嚴影響力的角色,他們往往會更加缺少束縛感。

父親長期缺位的家庭中,在建立規則方面常處於劣勢。父親的陪伴,帶給孩子的是貫穿一生的影響。

在充盈的父愛沐浴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更加得勇敢、自律、寬和。

此外,家庭環境缺少溝通,兒童生活過於乏味也是重要誘因。這樣的場景,是不是會覺得熟悉——孩子在一旁吵着要出去玩,爸爸媽媽目不轉睛地盯着手機,頭也不擡。

最後被孩子鬧得煩了,索性把身邊的iPad丟給了孩子。於是,孩子、大人一人一臺電子設備,

玩得不亦樂乎,整個世界都清淨了。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原因讓人心疼…… 第3張

之前,央視推出了一部引發廣泛思考的紀律片《鏡子》。這部紀錄片闡述了一個觀點:“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在狂迷《王者榮耀》的遊戲用戶中,有80%以上是成年人。當孩子卻收到了一條條禁令,當他們看到成人們在遊戲面前癡迷狂玩時,想必腦中只有三個大寫加粗的字——“不公平”!

網絡娛樂和社交佔用了父母太多的時間,也讓家長與孩子的互動變得更少,更乏味。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樂趣時,再有沉迷網絡的父母作爲榜樣加持,那麼,沉迷遊戲似乎也成爲了一種必然。

第三,孩子在現實中缺乏價值認同,在遊戲中逃避壓力。很多時候,與其說是孩子沉迷於遊戲,不如說是孩子沉迷於在遊戲中無所不能的感受,沉迷於受困在心的“英雄情結”。

之前有一則新聞,是採訪一位愛玩網絡遊戲的小學生。問到他爲什麼那麼愛玩時,他回答說:“我是我們班裏玩得最厲害的。”

但提到學習成績時,剛剛還滿臉自豪的小男孩卻低頭不語了。在遊戲世界中,可以讓一個孩子成爲他想成爲的任何一個人。但這種現實和虛擬世界之間的落差,也很容易讓孩子把自己像鴕鳥一樣

埋在遊戲的世界之中,不肯輕易抽離。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原因讓人心疼…… 第4張

當孩子沉迷於網絡,這不僅僅是單一的孩子行爲偏差,更多反映的是長期以來家庭教育偏差的爆發。而讓孩子能夠脫離對網絡的沉迷,需要家長更多理性的思考,和愛的指引與表達。

單純的“堵”,只會讓問題更加激化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禁果效應”——是指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

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卻越勾起別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別人試圖利用一切渠道來獲取被掩蓋的信息 。

在與孩子的“拉鋸戰”中,無數的父母都敗在了這一點上。

我的兒子小樹也有一段時間狂迷動畫片,對此,我採取的策略是:儘量讓他想不起來。因爲電視需要手機進行遙控,只要我一拿起手機,小樹就會喊着要看動畫片。

於是我只能不在小樹面前用手機。此外,儘可能地多找一些好玩的東西陪他一起玩,讓我們之間的互動變得有趣。同時,延長戶外遊戲的時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當小樹想看動畫片時,我總會乾脆痛快地同意他看,並跟他約定我們可以看兩集。

漸漸地,小樹主動張羅着看動畫片的次數越來越少,也總能在約定的時間結束,讓我欣慰的是,這個過程始終是非常平靜自然的。

擴大孩子的興趣點,陪伴是最好的告白比“堵”更高明的方式,是“擴”。擴大孩子的生活面,讓孩子體驗更多豐富而有趣的東西。

有的時候,遊戲又何嘗不是我們“堵”住了孩子的興趣之後,

孩子重新給自己找的出口呢?

朋友M的兒子也是

浩蕩的《王者榮耀》玩家中的一個。小傢伙上三年級,最近也是因爲這款遊戲和媽媽產生了衝突。其實,M的兒子小時候,曾瘋狂地癡迷賽車,收集各種賽車模型,看賽車比賽,還跟媽媽說,長大要當賽車手。

但M覺得賽車這種運動即小衆又危險,就堅決地制止了。之後M的兒子還曾迷戀過表演、玩輪滑等,都被媽媽以影響學習爲由干涉,漸漸放棄了。

這一次,在《王者榮耀》面前,媽媽的威懾早已不起作用,孩子堅定地認爲:“媽媽就是見不得我開心!”如此,更不肯聽媽媽的話了。

理性溝通,爲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遊戲的世界,也可以視作是孩子爲封閉自我而選擇的另一個世界。而讓孩子選擇封閉和沉迷的,可能正是因爲親子之間的非理性溝通。父母如果長期忽視孩子、或者看不見孩子的努力與長處,經常打壓、貶低孩子的自尊,對孩子的決定事無鉅細地橫加干預,不肯傾聽孩子的心聲,那麼孩子就會慢慢關上與父母的溝通之門,並陷入自卑、低價值感的心理漩渦。

從此,孩子把父母的關心視爲“控制”,而父母也不知道爲何孩子會變得“不可理喻”。看見孩子的長處,鼓勵孩子的努力,做孩子身後第一個爲他鼓掌的人,發自內心地欣賞孩子,並讓他知道。

這些都是走進孩子內心最重要的步驟。每一種挑戰,都伴隨着契機。被孩子沉迷網絡困擾的同時,

也不妨把它當成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