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娩 > 產前準備 > 有別於產檢,認識胎兒健康評估

有別於產檢,認識胎兒健康評估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誰需要接受評估

懷孕相關的問題來自母體、胎兒與孕育環境(胎盤、子宮),當任一環節有狀況時,其實是有蛛絲馬跡可循,透過胎兒健康評估可篩檢出危險性的高低,並找出問題在哪裏?因此,當以下狀況出現時,需要接受胎兒評估:

● 所有接近預產期之一般孕婦。

● 孕婦自覺有任何不穩定徵兆時。

1.與懷孕直接相關:規律或持續下腹痛、產前陰道出血或出現水狀液體、胎動減少等狀況。

2.與懷孕併發症可能相關:不明原因發燒、持續頭痛、視力異常、體重急增、上腹痛、寡尿、呼吸困難等。

● 潛藏危險因子的孕婦。

如妊娠/慢性的高血壓或糖尿病、吸毒、酗煙酗酒、多胞胎、過預產期、羊水過少、胎兒生長遲緩或先天性異常等。

有別於產檢,認識胎兒健康評估

對象不同評估方式有別

每一次的產前檢查就是一次的胎兒健康評估,大部分的胎兒沒有問題,少數約一到兩成的胎兒則潛藏風險,因此產檢時,透過量血壓、體重,驗尿糖、尿蛋白,聽胎心音、量宮底高度與腹圍,還有胎動等常規檢查,即是針對胎兒狀況進行評估。

不過,短短几分鐘的門診時間,胎兒可能正好在休息,往往很難讓產科醫師量測到胎動,因此,多透過問診瞭解胎動狀況。胎動出現的時間因每個人的生育胎數與感受而有所不同,生第一胎的孕婦要到妊娠20~22周才能明顯感受到,生第二胎以上的孕婦出現時間則稍早,約妊娠18周左右。

每一項檢查都有合理範圍的參考數據,如果超過合理範圍時,就要懷疑胎兒是否有異常狀況?爲了更確實掌握胎兒狀況,評估方式也因孕婦的狀況(一般或存在高危險因子)而有所不同:

一般狀況的孕婦‧健保產檢給付

自妊娠8周以後,國健局提供10次產檢優待。張美玲醫師指出,每一次的產檢除了常規檢查之外,還依週數安排特殊檢查:

5種檢查方式

對於存在高風險或潛藏危險因子的孕婦,會藉由生理學檢查評估胎兒是否在出生後有嚴重的後遺症或面臨死亡風險”。檢查方式如下:

a.孕婦自行計算胎動(fetal movement)

最能讓孕媽咪感受胎兒真實存在的具體感覺,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檢查方式,透過相同時間內是否有相同的頻率進行比較,建議孕媽咪不妨做每日胎動紀錄以利觀察,尤其在孕婦用餐後、睡前是胎動最爲明顯的時期,“一個小時內至少感受到三次的胎動”,如果沒有感受到胎動,需要儘快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b.非壓力性測試 (Non-stress test, NST)

這是透過胎兒監視器進行約20~40分鐘的“純監測”,從測量到胎兒心跳數、子宮收縮的『兩條線』,即可掌握胎兒大部分的狀況。正常狀況是在20~40分鐘內,有二次胎兒心跳增加超過每分鐘15次且持續15秒鐘以上。從胎兒心跳基線的高低起伏可看出“變異性”爲何,如基線像鋸齒狀,變異性大致上沒問題,反之,基線趨於平緩則代表變異性減少,可能是胎兒處於不利狀況,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評估。

萬一在檢查過程中,胎動過少或沒有感覺胎動,可能是胎兒正在睡覺,這時會請孕婦喝一些含糖飲料,或輕搖腹部以刺激胎兒醒來。

c.壓力性測試(Contraction stress test, CST)

因胎盤功能不佳不易在平常時候看出,因此,藉由靜脈點滴注射藥物如催產素,刺激子宮以使子宮規則收縮,觀察胎盤功能爲何,但因有禁忌症及風險,所以臨牀上較少做此檢查,有前置胎盤的孕婦不可使用此方式。

有別於產檢,認識胎兒健康評估 第2張

胎兒監視器報告圖

‧上面的不規則曲線就是在每一個時間點上的胎兒每分鐘心跳數,一般的胎兒每分鐘心跳數大概是介於120~160次之間。

‧下面的曲線是代表子宮收縮的壓力大小,對同一位產婦來說,曲線跑得愈高,代表子宮收縮得愈厲害。

d.胎兒生理評估(Biophysical profile, BPP)

即非壓力性測試(NST)加上胎兒超音波檢查四項(胎兒呼吸、胎兒活動、肌肉張力、羊水量)的檢查,約耗時60分鐘。主要是用來判斷子宮內的環境是否已經適合胎兒生長。針對超音波四項檢查的意義,解釋如下:

▲ 胎兒呼吸:藉由超音波觀察子宮內胎兒胸壁及橫膈膜的呼吸運動。在30分鐘的觀察期間內,至少要有1次胎兒呼吸運動持續30秒以上,否則該項視爲不正常。

▲ 胎兒活動:在超音波下觀察胎兒的運動。活動是指胎兒的自發性運動,如:胎兒身軀的滾動、伸張的動作、四肢和軀幹有伸展與回縮的動作等,30分鐘內至少要有3次以上的胎動纔算正常,其中身體和四肢同時運動或連續性動作都只能以1次計算。

▲ 胎兒張力:一般情況下,胎兒的軀幹及四肢都是處於屈曲的狀態,手掌也是半握拳的姿勢。在超音波下觀察胎兒的張力,如果30分鐘內看到至少1次的胎兒軀幹或四肢伸張然後又恢復爲屈曲的姿勢,即表示胎兒張力正常。

▲ 羊水量(AFI):羊水量測量方式常見有兩種:四個象限的羊水囊最大徑總和爲8~24公分,表示羊水量正常;或是單一羊水囊,最深處大於2公分,即表示羊水量正常。

每一單項檢查若是正常的話,各給兩分,最低爲零分,滿分爲10分,8到10分就算正常。

▲ 都卜勒血流評估 (Doppler):測量臍動脈及胎兒中大腦動脈的血流阻力指標,這是對羊水過少、胎兒生長遲緩所進行的檢查。

最終目的讓胎兒平安誕生

每項檢查都需要花時間,爲了讓檢查更有效率,將視孕婦的個別狀況而定,可分爲“簡單版”、“簡化版”與“進階版”,非壓力性測試可歸爲“簡單版”,而都卜勒血流評估則歸爲“進階版”,至於“簡化版”是將非壓力性測試與測量羊水量兩者組合而成,如果“簡化版”的評估不正常,可進一步接受標準胎兒生理評估與“進階版”的檢查。

對於高危險妊娠的孕婦而言,藉由這些檢查可掌握胎兒的健康狀況,再綜合考慮孕婦的病情,以決定是否提早生產或繼續懷孕至足月,若不能以處置改善狀況時,就評估胎兒適合出生的時機。如孕婦有子癇前症,若胎兒還未足月,如何在母胎安全和早產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就有賴胎兒健康評估做爲決定的依據。

只不過高危險妊娠孕婦所接受的相關檢查,當前健保有給付的不多,有時必須要孕婦自費受檢,難免讓孕婦有所埋怨,誤以爲是醫院要多賺錢。不過,爲了能讓胎兒順利生下,還請準媽媽多與產科醫師溝通,瞭解各項檢查對自身與胎兒的意義,儘可能讓寶寶在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平安誕生。

案例分享

讓孕婦瞭解接受胎兒健康評估的目的。某高齡之初產婦,肥胖,血壓在懷孕30周輕微上升,當時,超音波發現胎兒約29周,但胎兒生理評估情況(BPP)尚可,於是透過飲食及體重控制,並每週返回醫院檢查。不過,到了34周,卻已惡化爲嚴重的子癇前症,以超音波估計胎兒只有31周的大小,BPP及都卜勒血流評估(Doppler)出現異常,建議住院給予藥物治療並安排生產,之後,新生兒因低體重及呼吸急促必須住進加護病房。

妊娠期應做幾次超音波檢查比較好?

由於產檢只給付一次超音波檢查,難以充分掌握胎兒狀況,建議在下列時間點可考慮自費接受超音波檢查,“因爲不同時間點的超音波檢查各有其意義”。

12周:以抽血檢驗搭配超音波頸部透明帶進行早期唐氏症篩檢。

20周:雖然有健保給付的超音波檢查,但內容很“陽春”,如果想確認胎兒是否有心臟或較細微的結構異常,建議可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如胎兒有心臟疾病或神經缺損時,可及早評估出生後的醫療介入可否有改善的機會?以此信息提供父母做爲下決定的參考依據。

30周:這個週數的胎兒重量約1,500公克,可說是檢視胎兒發育的『里程碑』,在20周時的胎兒重量約500公克大小,體重差距還不算大,但隨着週數增加,有無體重異常的差距會愈來愈大,因此,可考慮透過超音波檢查以事先做好風險管理。

37周:已達足月生產的時間點,爲了要決定孕婦適合哪一種生產方式,需要以超音波檢查評估胎位、胎盤位置、胎兒重量等,以及配合是否有其他風險存在,如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羊水量異常等問題,需要及早處理以保障母胎的平安。

不可否認地,對孕媽咪而言,做超音波檢查可說是產檢最期待的時刻!但因各家醫療院所所提供的服務內容不一樣,於是有的孕婦會說,“每一次產檢都有做超音波,還有印出來給我做紀念ㄟ”;有的孕婦則是埋怨,“我在大醫院產檢,沒有每次做……”、“診所都沒有另外收費,有的大醫院還要自費……”。

無論做了幾次超音波檢查,都希望孕婦能對超音波有正確的認識──畢竟超音波檢查有其限制性,即使檢查者已接受過嚴格的訓練,且具備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技術與經驗,但仍然無法完全保證可將所有異常藉由超音波檢查出來。


產前準備
分娩方式
早產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