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如何引導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與異性相處?

如何引導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與異性相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和異性相處的問題。如何讓孩子與異性相處?孩子早戀怎麼辦?

父母面對這種情形應該怎麼做?

什麼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個前面總會有各種各樣定語的時期,我們都還記得自己青春期時的樣子嗎?

讓我們閉上眼睛想一想,如果讓你用三個詞來形容青春期,你會選擇哪三個詞呢?這三個詞在腦海中出現後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呢?讓我們帶着這種感受再一次重溫一下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吧。

青春期的一般性特點

青春期是生殖系統成熟時期,通常指11、12歲至17、18歲這個階段,月經初潮是女生青春期開始的一個重要標誌,首次遺精是男孩青春期的開始。

一般情況下,女性進入青春期的時間要比男生早兩年,身體的發育要比男生早。青春發育期的開始不僅存在着性別差異,而且不同的個體之間也有早熟晚熟的不同,比如現在有的女生10歲就已經月經初潮了,所以青春期沒有截然的起點也沒有截然的終點。

進入青春期會發生很多改變,除了他們身體發育得非常快,他們與我們在一起的時間逐漸減少,對我們的情感表露以及隱私的袒露也減少了,他們更多地與同伴在一起,他們和我們的爭論變多了,他們開始把日記本收起來,等等。

隨着他們的變化,作爲家長爲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我們也需要做出許多改變。

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青春期以及青春期孩子的特點,瞭解一下青春期我們的孩子正在經歷的什麼,而這些經歷會對他們的心理髮展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影響對他們來說又意味着什麼呢?他們行爲背後有着什麼樣的需求呢?

青春期孩子的五個顯著特點

1. 青春期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

我們都知道要成爲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不僅要以生理上的發育成熟爲基礎,還有個體的心理髮展成熟爲先決條件,所以這個過渡期就意味着從一個依賴成人賦予的孩子轉變成一個能獨立生活的成年人的整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迅速,身體和生理機能以及心理都在發生着急劇的變化。

2. 生理變化對心理變化的衝擊。

隨着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進入了生長髮育的第二個高峯期,他們的身體和生理機能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變化主要表現在身體外形的變化、內臟機能的成熟以及性的成熟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就是青春期生理髮育的三個巨大變化,這些變化給他們的心理活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能看到的是青春期孩子身體外形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孩子身高體重開始快速的增長,而且由於性激素對骨骼系統的作用,男生和女生身體各部分的比例也出現了差異。

比如說男生的雙肩會比臀部寬,而女生的這個臀部則相對比肩部和腰部要寬,再加上男孩的肌肉比較發達,所以男生的體格就顯得比較魁梧,而女生就顯得比較苗條和曲線美。

由於青春期身體外形的這些變化,使孩子們就產生了一種成人感,所以在心理上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儘快的進入成人世界,希望儘快的擺脫這個童年時把自己當成小孩一樣的這種狀態,尋找一種新的行爲準則,扮演全新的社會角色,獲得全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那麼在這些追求中,他們也會感受到種種的困惑。

其次,伴隨着軀體的快速成長,與性功能有關的身體外部特徵也發生了變化,包括所有直接與生殖有關的生殖器官中發生了成熟性的變化,也就是我們說的第一性徵的變化以及能從外部觀察到的第二性徵的變化,比如說女生的乳房發育,男生的嗓音變化。

到第二性徵的出現,青少年會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有時會感到很陌生,這就需要他們不斷地重建對自己身體的自我形象,身體的變化也會使他們更加關注自己身體的各個方面。

同時,由於性的成熟,青少年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和興趣,萌發了女性相聯繫的一些新的情緒、情感體驗,滋生了對性的渴望,但是又不能公開表現這種願望和情緒,所以他們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衝擊和壓抑。

3. 心理髮展中的矛盾

從生理變化對心理變化的衝擊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身體的快速發育及性成熟的作用下,青少年對成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

在人的一生的這個大部分時間裏,生理髮展和心理髮展的速度一般都是相互協調的,但是在初中階段,是個體生命過程中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生理髮育非常的迅速,但是相應的心理髮展速度卻比較緩慢,心理水平仍然處於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

所以,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我們會看到他們處於一種非平衡的狀態,這種狀態引發了他們的一些心理衝突。

心理衝突有三種。

第一,心理衝突主要有成人感、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爲自己已經成熟了、長大成人了,在心理上他們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來理解他,但是由於年齡的不足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以及知識的侷限性,他們在思想和行爲上往往存在着比較盲目、容易做傻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

第二,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地進行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能夠對自己坦誠相待。

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同,所以他們的這種渴求有時候找不到釋放的對象,那麼這時候他們有時候會選擇寫日記,在日記裏寫下心裏話,又由於這個自尊心不願意被他人知道,所以就形成了既想讓別人瞭解自己又害怕被別人瞭解的這個矛盾的心理。

第三,渴求感、壓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於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說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

但是,由於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着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的這種矛盾狀態,所以從這些這個矛盾中我們也看到這一時期青少年的主要的心理矛盾就是青少年急劇增長的成人感和獨立自主的需求與自己仍然不成熟的心理髮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瞭解到孩子在青春期經歷的這些矛盾後,家長朋友們有什麼感受呢?如果讓你對這個時期的孩子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呢?

4. 青少年性別角色增強。

家長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男孩表現得更有男孩樣了,女孩的表現也更有女孩的樣子,比如說男孩喜歡踢足球、打籃球這些較爲激烈的體育競賽活動,而女生更關心自己的穿衣打扮,喜歡一些手工作業。

其實這就是我們心理學所說的性別角色認同、行爲角色認同,它是指一個人形成了關於男性或女性的相對特徵的心理表象,知道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從而做出符合自己性別特徵的行爲。

爲什麼在青少年早期會出現這種性別角色增強的現象呢?這裏面是有生物學的原因的,除了生物學的原因,也有社會因素和認知水平的影響。

首先,當孩子進入青春發育期後,男生和女生在身體外觀上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少男少女強烈地意識到我已經是一個小夥子或我已經是一個大姑娘了,因此會要求自己表現出與自己的性別角色相適合的行爲。

其次,青春期的變化也增加了少男少女性別類型行爲表現的壓力,那我們會說這些壓力來自於哪?其實這些壓力就來自於我們傳統文化。

傳承的傳統文化是有性別角色的,父母或是周圍的親朋好友,比如說如果我們看到女生在追跑打鬧,那可能她們就會受到父母的責怪,讓她們有個大姑娘的樣子,因爲傳統性別角色認爲女性應該溫柔、舉止文雅。

再比如,如果我們看到男生在游泳的時候不敢下水,我們可能就會說,小夥子要勇敢點,因爲傳統的性別角色認爲男生應該勇敢、有男子氣概。

最後是認知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社會觀點採擇能力的發展,那時青少年能夠更敏感地意識到別人對自己性別類型行爲的期待,因而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行爲表現的更像一個男子漢。

或者說準備進入青少年中期後期,也就是進入高中以後,性別角色增強的現象會有所減弱,特別是我們會看到有些高中生會質疑傳統的行爲角色的這個價值,我們會經常聽到他們就一些有關性別的這個觀點進行辯論。

比如說有的女生認爲男女都一樣,男生能幹的事情女生也能幹,而有些男生則認爲傳統上認爲適合女性做的專業,比如說教師男生也能幹,並且能幹的比女生還好,因此,他們都會選擇一些符合他們人生目標的性別特徵進行認同。

有研究表明這部分青少年心理上取得自我認同的成就,他們在行爲上更加自信,也更受到同伴的歡迎。

5. 青春期的反抗心理。

青春期孩子的反抗性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也是讓許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他們在這個時期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爲傾向。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孩子總是爲了反抗而反抗,他們固執地堅持自己不合理的想法或行爲,拒絕成人一切有益的建議勸告,有時還會和我們對着幹,這就是青少年追求獨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尊重和滿足的一種扭曲的表現。

所以說,這個青春期的反抗逆反並不是不可避免的,通常稱這個階段爲人生的第二反抗期,主要是青少年渴望擺脫對成人心理上的依賴、追求獨立的意義。

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

隨着初中生自我意識的高漲,他們更傾向於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的某些想法和行爲不能被現實所接受,於是就產生一種過於偏激的想法,認爲自己的這個行爲障礙是來自成人,因而出現了反抗心理。

第二,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

初中生對於較弱的刺激他們會有非常強烈的反應。我們常常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因爲一點小事就情緒非常的激動,有時候甚至會暴跳如雷。

第三,獨立意識。

爲了獲得心理上獨立的感覺,他們對任何一種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傾向,所以可以說這個時期我們孩子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否認自己是兒童而確認自己是成熟的個體。

家長可能都還記得我們孩子小時候的第一個反抗期出現,也就兩歲到四歲之間,那時候的反抗是與有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飛躍期重疊的那個時期,兒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體方面的,是反對父母對他們身體活動的約束。

而第二個反抗期則出現於初中階段,這個階段的反抗主要是針對心理內容的,比如說他們希望成人能夠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

初中生一般在下面一些情況下容易出現一些反抗行爲:比如說當獨立意識受到阻礙的時候還有自主性受到妨礙的時候,比如初中自主性的意見父母不聽,而是一味的將他們置於支配從屬的這個位置的時候,自主性受到了妨礙。還有當個性發展受到阻礙的時候。

在這些情況下初中生就一般會出現反抗行爲,他們的反抗行爲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有的學生是以非常強硬、舉止非常粗暴的方式進行對抗的,還有一些孩子的反抗不表現在外顯的行爲上,而是在內隱的意識中。

這種情況常出現於性格比較內向的初中生身上,他們不直接頂撞,而是採用一種漠不關心、冷漠的態度,將對方的意見視若罔聞,這種反抗的態度和情緒不隨具體的情境的變化而轉移,具有一定的固執性。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反抗的遷移,當孩子發現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讓他們產生反感的時候,那麼就傾向於將這種反感遷移到這個人的每一個方面,也就是說會全面否定這個人。

同樣當某一個團體中的一個成員不能讓他們滿意的時候,他們就傾向於對這個團體中的所有成員予以排斥,比如說有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跟媽媽發生矛盾了,那連爸爸也就不理了,一起不理了這個就是一種遷移。

如果家庭給予了孩子充分的民主,父母尊重孩子自主的意向,也對孩子有適當的要求,並且隨着孩子的成長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能夠敏銳地覺察到孩子身心發生的這些變化,及時調整與孩子的關係,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那麼在青春期這個階段親子關係並不會出現特殊的困難。

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

家長對青春期異性交往持有的幾種態度

一提起青少年的異性交往問題,比較敏感的家長就會擔心發生早戀,不是持反對就是持不鼓勵的態度。

從一些調查中我們瞭解到家長對青春期異性關係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們來看一看這些看法裏有沒有和您的想法不謀而合的。

有的家長認爲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讀書,與異性交往是長大以後的事兒;

有的家長認爲孩子還小,他們還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備與異性交往的條件;

有的家長認爲與異性交往會分散精力影響孩子的學習;

有的家長認爲與異性交往很容易就發展成早戀了,讓孩子容易犯錯誤,所以要儘量減少與異性交往;

有的家長認爲在中學生階段談戀愛成功率太低了,所以這時候與異性交往沒有意義、沒有什麼好處;

有的家長認爲與異性交往其實少數孩子的行爲,好孩子、好學生都不應該效仿;

有的家長認爲如何與異性交往、如何處理異性的關係其實不需要別人指導,那到時候自然就會了;

還有的家長認爲孩子每天都在學校,如何處理和異性的關係是學校老師要考慮的事情,我們家長是做不了什麼的。

從這些觀點中能夠看出我們家長對孩子的青春期異性關係問題存在着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或迴避,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長考慮到了孩子這個階段還不成熟的特點,有的家長認爲這個問題是一個不應該拿出來與孩子討論至少不應該過早討論的問題,明令禁止就可以了。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又會看到有些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情竇初開了,心裏會暗暗的着急,或者是盲目的辱罵制止,不會爲孩子提供非常客觀的指導。

青少年異性交往的三種形式

在中學學習的大環境中,青少年與異性交往主要存在着三種不同的形式。

第一種是在共同參與的活動中異性之間的互動。

比如說在學校的環境中,男女同學在同一個班級一起上課一起活動,共同完成老師交給的各種任務,從而形成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夥伴關係。

第二種是異性之間的友誼。

比如在同一個班級或者不同的班集體中,有些男女同學志趣相投,所以他們之間就發展了更爲親密的友誼關係,這種友誼關係有的可以保持終身,但是並不必然會發展成愛情關係。

因爲朋友是可以有好幾個,而愛情只能是一對一的。

第三種是異性之間的愛慕關係。

由於青少年進入了青春期,他們性意識覺醒而產生的對異性的愛慕是一種必然的和規律的現象,那是我們人爲所不能禁止的,對異性的愛慕,平常我們經常看到的就是對異性的追求。

比如說給對方寫情書、提出與對方進行約會。如果對方的迴應是肯定的,就會發展成爲一對一的戀愛關係,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這個早戀關係。

可以看出,這三種異性交往的形式在親密程度以及交往的對象範圍方面都是不同的。

在集體背景中,青少年他們的異性交往其實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是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的,異性之間的這個互動有助於發展青少年對異性的深入瞭解,而青少年之間的異性的友誼關係也具有友誼關係的特定發展功能。

比如說,公開坦誠的交往能促進青少年異性朋友之間更瞭解彼此的長處和短處、需要和願望,這一個過程支持了自我概念、社會觀點採擇能力和他們自我認同的發展,同時親密的友誼也能幫助青少年處理各種生活中的壓力,更好地應對學校生活。

健康的對異性的愛慕也能夠成爲一種完善自我的力量。

我們常說女爲悅己者容,其實心理行爲也是這樣的,青少年對自己所愛慕的人的觀點、意圖、情緒都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往往會通過完善自身來博取對方的好感。

因此,隨着年齡的增長,異性比同性朋友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他也爲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歡樂,同時也帶來了煩惱。

從另一方面看,青少年的不成熟也在與異性交往中表現了出來,比如說有些青少年沉迷於對異性的愛戀,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有的孩子不能用道德規範嚴格的約束自己,甚至會出現一些越軌的行爲。

如何正確對待青少年的戀愛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青少年之間的愛情呢?這個其實是讓所有的這個教師和父母都會感到棘手的問題。

我們認爲:

1. 首先要認識到青少年對異性的愛慕是合乎規律的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我們不要人爲的把任何異性之間的交往都視爲談戀愛。

如果這個戀愛的確已經發生,我們成年人、我們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這是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的前提。因爲如果我們不尊重不理解而只是去幹預的話,青少年會做出激烈的反應。

對於成年人干預他們這個不可侵犯的情感領域,他們是感到特別不能忍受的,所以比較明智的做法就是裝作不知道,逐漸的有目標性的引導。

2. 在青少年的異性交往中存在着一個初二現象,初二年級孩子家長有沒有發現孩子與初一相比有一些變化呢?

初二年級的學生年齡一般在13、14歲左右,他們正處於人生的第二次生長髮育高峯期,初二年級通常會被看作一個特殊的階段,因爲這個階段和初一時相比往往會出現一些顯着的變化,比如說逆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青春期戀情增多等現象。

這些現象統一被稱爲初二現象,那麼爲什麼初二年級學生會出現較多的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呢?

第一,初一年級的時候,家長和教師並沒有對異性交往的問題引起重視,所以教育並不是很到位。

這主要是因爲初一年級的學生從小學到了初中這個新的環境的時候,新奇感佔據了初一學生大部分的思想,他們忙於適應新環境以及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這時候老師和家長也會將焦點集中在如何幫助孩子儘快的適應新環境上,而且這時候初一學生的人際交往大部分都是和同性夥伴在一起的,所以這時候的異性交往教育比較容易被忽視。

第二,初二年級的男生這時候由初一時的小孩快速地成長爲一個大男生了,身體變化的同時,性意識也蓬勃發展,與異性交往的願望大大強於初一時期,而女生的身體發育和心理成熟都比男生要早,他們與異性交往的願望更強烈。

所以對初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異性交往能夠滿足他們對異性關係、異性關注的需求。

當然,異性交往問題只是初二現象中的問題之一,初二現象中的問題也並不只是存在於這個初二年級,但是從這個初二現象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更多自己努力的方向。

家長思考一下,你覺得孩子最希望父母做些什麼呢?

在中學階段你最關心孩子哪些方面呢?爲什麼要問這兩個問題呢?

因爲我們有一個相關的研究調查,發現了一些父母期待和孩子的期待相違背的、不符合的地方。

我們來看一下對中學生的調查結果---初中生最希望和父母一起做哪些事兒。他們選擇“受委屈或挫折時給我支持”的這個比例是最高的選擇,“拿不定主意時幫我分析、探討爲人處事的道理”這兩個比例均隨着年紀的增高而增加,在初二時候比例顯著增高。

說明初二學生對精神方面的需求凸顯出來了,那讓我們再來看看家長在初中階段最關心孩子哪些方面,日常學習、習慣養成、健康安全排在前三位,各年級之間的差別不大,而情緒情感則排在倒數第二位。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並未被家長所看到,家長的教育認知引導與初二階段孩子的需要沒有匹配。

在親子溝通調查中,初中生選擇“父母不能理解我”的比例排在最前面,各年級的數據相差仍然是不大的,而在選擇“沒有共同話題”的比例中,初二年級的數據比例最高,可見初二學生對這一個問題感受非常深,這個就是初二現象。

也就是初二年級的孩子,我們家長要格外的重視,那異性交往對青少年到底有些什麼樣的影響呢?家長朋友們對於孩子的異性交往,我們有什麼期待呢?想一想我們對自己青春期時的異性交往狀態滿意嗎?如果很滿意,那麼我們有什麼好的經驗呢?如果有遺憾,那是因爲什麼?如果能夠重來,你會怎麼做呢?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家長沒有正確認識異性交往對青少年的影響,所以總會陷入一些誤區,比如說有的家長常常將焦點集中於異性交往對孩子學習生活的不良影響,忽視了異性交往對孩子成長的益處,所以有時候會對成對的男女青少年的交往特別的敏感,會擔心他們交往過密,會發展成爲戀愛關係,因而父母就會做出一些不恰當的干預行爲,或是很着急不知所措。

心理學中的異性效應,知道這個效應後有相關困惑的家長會不會轉移焦點放鬆一些。

其實,異性交往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何與異性良好的交往是青少年健康成長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通過健康的交往,男生和女生會認識到彼此在心理生理上的差異,淡化或者消除對異性的神祕感和好奇心、增進了解,而且在適當的引導和精神體驗中,他們能夠慢慢的掌握友誼和愛情的區別,從而更穩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

所以,我們提倡青少年之間進行廣泛的適當的異性交往,異性間的交往有利於學習上和個性上的取長補短,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學習,經常能夠相互啓發、使思路更加寬闊、思維更加活躍,有助於提高彼此的智力活動水平和學習效率。

異性交往在巧妙的引導下,還可以轉化爲學習動力。初中生對自己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同伴,而每個人喜歡上別人的時候都會很關心對方喜歡什麼樣的人、自己是否符合那些不被普遍看好的特點,如果不符合,都可以做些什麼樣的努力來完善自己呢?

有調查表明男生心目中優秀的女生的特質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潔身自愛、學習優秀、優雅自信、單純善良、外貌出衆,而女生心目中優秀的男生選出來的特質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責任心、進取、自信、剛強、學習優秀。

我們看到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異性看中的這些特質都是通過努力學習可以折射出來的優點,同時這個過程還能夠讓我們的孩子懂得友愛,可以等一等、爲愛加把勁學習的道理。

家長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

家長對孩子要進行青春期性教育,幫助他們提前做好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

不知道現在我們有多少家長給孩子講過青春期的性知識,有的家長聽到這裏可能會有些牴觸,覺得不好意思,覺得這是學校的事情,實際上家庭應該成爲孩子學習性知識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應該、並且父母也是最適合成爲孩子性教育的主要老師和第一任老師。

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做好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因爲性教育在心理交流和行爲指導上具有很大的隱私性和個體性,所以最好由父母與孩子單獨面對面的進行交流。

比如說女孩對月經初潮的反應常常是驚奇害怕和不安的,因爲許多女孩還沒有思想準備,但是這些反應的強度則取決於女孩是否具備這些知識以及父母對他們心理上是否有支持。

如果父母告訴她們來月經代表着性成熟,月經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舒服,來月經時候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那麼女孩在心理上就會做好準備了。女孩來了月經會告訴母親或是同伴。

而相比來說男孩則很少將遺精的事情告訴別人,所以他們得到的支持相對比較少,需要爸爸告訴孩子遺精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感到羞怯和自責,但是遺精和月經初潮是一樣的,都是有早有晚的,不必因爲與別人不一樣而擔心。

除了月經和遺精這樣正常的生理現象以外,在現代社會中正確的性行爲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有的家長擔心和孩子講到安全性行爲的問題就是對孩子提前進行性行爲的鼓勵,但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禁止性行爲也是一種鼓勵。

因爲我們都知道單純靠外界的禁止,並無法保證不發生性行爲,相反有時候被禁止還會帶來越界的樂趣。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越想把一些信息瞞住不讓別人知道,就越會引來他人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人們對你隱瞞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和窺探的慾望,甚至千方百計的要通過別的渠道試圖獲得這些信息,那麼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禁果效應。

所以我們說封閉性教育是有弊而無益的,對青少年不談性問題、不進行性教育,他們也會悄悄的去理解、去了解,而且還會因爲朦朧的性意識和對性知識正確認識的缺乏而走入歧途。

如果父母做好了準備,接受孩子成長中的重要嘗試、把決策權交給孩子,那麼他纔會真正的爲自己爲這項最重要的權利負責任。所以我們建議家長要告訴孩子任何性行爲都是有後果的,因此每個人都要有權利和義務在性行爲上做出對自己和對別人高度負責的選擇。

如何引導步入青春期的孩子與異性相處?

對孩子青春期性教育必須要講的內容

第一,防止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

也就是說18歲之前的中學生應當做到潔身自愛,18歲之前的青少年因爲不成熟不能參加公民投票,這是我們都知道的。

中學生不能發生性關係也正是因爲他們在心理上、社會化上、經濟方面均不成熟,無法承受性關係帶來的後果。

第二,我們是要告訴孩子如何避孕和緊急避孕。

雖然我們希望所有18歲以前的孩子都能不越界,但是我們卻無法保障百分之百的不越界,事實也表明了有越來越多的小勇士翻牆而過了,所以我們需要再建一道安全網,告訴孩子用哪些方法可以阻擋或避免精子與卵細胞見面,以及萬一他們見面了,可以在72小時內採用緊急避孕丸來消除受精卵等等這樣的措施。

第三點,一旦懷孕了,最好要告訴家長,請家長幫助處理。

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做手術,絕對不可以到街頭的私人門診,以免發生意外,而且手術後要回家靜養,注意營養。

除了幫助孩子做好知識和心理準備,我們家長還有幾點要注意的禁忌。

1. 要調整親子關係,注意人際邊界,不越界不嘲諷、不辱罵威脅。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家長控制不住自己,沒有經過孩子的許可,就查看孩子的短信或者日記、監控孩子的電話,限制孩子與朋友的交往。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我們是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有什麼感受呢?是不是會感到隱私被侵犯、不被信任非常不舒服?

在家庭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如果沒有隨着孩子的長大而發生改變,仍然是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學習和交友,那家長這樣做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更會影響到未來孩子的心理成長。

還有的家長髮現孩子與某個異性同學交往比較多,就羞辱或是打罵孩子或是威脅孩子,那這麼做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了,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內心感受,甚至有意壓制孩子的內心感受,這種控制只會使孩子更加逆反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就是孩子徹底喪失自我。

2. 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情感變化,不隨便貼標籤。

有的家長髮現孩子愛聽情歌或是看愛情小說,就懷疑孩子是不是早戀了,而沒有意識到這只是孩子青春期的情感需求和對美好愛情的好奇和憧憬,但是給孩子貼上這個標籤有時候卻會起到助推器的作用,這個就是心理學中的標籤效應。

爲什麼會產生這樣一個助推器的作用?主要是因爲標籤是具有定向導向的作用,無論這個標籤的內容是好是壞,他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都有着強烈的影響作用,那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就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去發展,所以很多時候家長在少男少女從正常交往到發展爲戀情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 父母要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而不要侷限於自己的認知框架。

如果當我們的孩子喜歡別人或是被別人喜歡時你會怎麼做呢?當我們覺得自己特別瞭解自家孩子,從而直接作出什麼樣的結論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家長一定要知道自己和孩子是不同的個體,雖然孩子走過的各個成長階段我們也都走過,但是現在我們孩子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歷和經驗都不一樣,所以不要急於用自己的認知框架去理解孩子,而是儘量有意識的跳出自己的這個框架,從孩子的發展、孩子的特點以及事情的情境去讀孩子、去理解孩子,通過跟孩子交流、通過傾聽內心的引導,讓孩子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比如說我們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可以使用開放式的提問跟孩子進行交流,比如說你收到某某的表白時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做的呢?而不是簡單的問拒絕了嗎?那就限制了孩子的回答,因爲孩子只能用是或者不是來回答,所以不同的問法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那麼給孩子帶來的感受包括孩子感受到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4. 與孩子一起去創造積極的能量輸出渠道。

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更容易體驗到成長的煩惱,尤其是男生往往會在內心聚集激情的火焰,如果沒有很好的輸出渠道,他們有時候就會像一隻這個小獅子一樣,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發怒、爲什麼會發怒,而發怒的這個對象往往又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也不明白就會到處去找原因,那最後呢不是去責備孩子就是責備自己,那麼我們如何和孩子一起創造積極的能量輸出渠道呢?

我很想問問大家是如何看待孩子的運動的,是不是有家長會覺得孩子運動比如說踢半天球,他浪費時間了還會佔用學習時間和精力,是不是常常因爲這一點還會嘮叨孩子半天呢?

如果家長有這種想法,那麼我相信接下來如果家長了解到運動的好處,那可能就會改變這種看法了。

運動並不僅僅是一個非常好的能量輸出的渠道,還有一個實驗清楚地說明了運動跟學習的關係。

在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學實施了一項體育計劃,就是在沒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早點早上7點到校跑步做運動,要運動到學生的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是最大攝氧量的70%纔開始上課,那我們可能會產生一個這個疑惑,本來孩子就不願意早起上學,再去操場跑幾圈,那不一進教室就要打瞌睡了,結果發現跟我們想想的這個正好相反,學生在經過運動以後反而更加清醒了、上課的氣氛也好了、記憶力專注力都增強了。

這個計劃一個學期下來,這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正規上體育課的學生高了10%,而且打架事件也減少了,在全美30%的人過胖時他們學校只有3%,這些數據讓父母看到了運動對孩子的學習和行爲的幫助,所以態度也從心存疑惑到積極支持。但是這種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呢?

這是爲什麼呢?

我們在運動的時候,其實身體裏會產生一種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這三種物質,那這三種物質呢都和我們學習和情緒有關係。

比如說內啡肽和多巴胺,他們都是正向的情緒,內啡肽也被稱爲快樂激素,它能讓人感到歡樂和滿足甚至可以幫人排遣壓力和不快,除了與快樂有關,內啡肽的研究者比如諾獎獲得者羅傑基爾曼還發現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居然就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

所以我們看內啡肽還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加深記憶,而血清素也和我們的情緒和記憶有着直接的關係,很多抗抑鬱症的藥都是阻擋大腦中血清素的回收,血清素增加,記憶力變好,學習效果也更好了。

我們現在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或者是我們的孩子是不是每次運動完心情都很愉快,比如說孩子打完球以後精神都比較亢奮,脾氣也很好,研究者也發現在斯坦福成就測驗中,那些體能好的學生的數學和英文成績都高於平均水平。所以如果您的孩子恰好喜歡運動就可以根據孩子興趣和孩子商量參加一些比較持久的運動,比如說游泳、籃球、足球、馬拉松或者是拳擊等活動。

如果孩子對運動沒有興趣,那麼也不用逼迫,他們可以幫助他們去體驗運動的樂趣。那我們知道孩子天性都會喜歡挑戰、喜歡鼓勵、喜歡有夥伴,所以可以讓孩子邀請小夥伴一起運動或者參加某些運動俱樂部。

比較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父母看到孩子在運動中的一點點變化的時候,比如看到孩子很快樂、注意力更集中、更精神時,就要及時表達認可和鼓勵、陪伴孩子慢慢的養成運動習慣。當然除了運動還有其他有效的方法,那就需要我們家長根據自己的情況爲孩子提供支持或建議。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