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鼓勵孩子做的好怎麼說?家長會表揚自己的孩子嗎?

鼓勵孩子做的好怎麼說?家長會表揚自己的孩子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鼓勵孩子做的好怎麼說?作爲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既有懲罰又有鼓勵,那麼鼓勵孩子需要怎麼做呢?家長你表揚自己的孩子嗎?

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好好寫作業?我回答是:給孩子鼓勵。很多媽媽告訴我:鼓勵的話說了無數遍,但是沒用。媽媽心裏委屈,寶寶們還不接受。隔着屏幕都能感覺到那尷尬氣氛。

深入一聊,發現不是鼓勵沒有用,而是鼓勵的方式差強人意。什麼樣的鼓勵既能方便媽媽,又能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有一朋友單親好多年,孩子和蓮子差不多大,是一個熱情、活潑、自主性強的小男孩。

很多人會疑問,單親家庭的孩子不是很敏感、膽小、內向嗎?能把孩子教育這麼好,是怎麼做到的?

她告訴我,教育孩子,就得多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嘴巴上說一萬遍,不如行動上支持一次。

比如她孩子五歲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有鳥和有魚的繪本。一有時間就帶孩子去動物園或者花鳥市場或者海洋公園。

和孩子一起計劃路線,怎麼坐公交轉地鐵。那段時間她和孩子走遍了周邊可以觀鳥賞魚的地方。

孩子在看鳥觀魚,她在旁邊百度鳥或者魚的習性和特徵,孩子問的時候,耐心的回答。

付出行動的鼓勵如同撫慰心靈的陽光,心靈缺乏這種滋養,便無法完美的綻放。然而,大多來自媽媽的鼓勵,只是嘴上說幾句好聽的話,遇到孩子反抗,變鼓勵爲責難。

我相信每一個媽媽的愛,也相信媽媽願意爲孩子付出,更願意爲孩子未來的發展給與極大的支持。

怎麼去鼓勵孩子?鼓勵孩子怎麼纔能有效果?就成了很多家長的難題。

有心理學家說認爲,教育者讓孩子通過語言把所有的情感——積極的和消極的——都表達出來,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鼓勵孩子,首先應該是情感上鼓勵——孩子積極的時候鼓勵,消極的時候也鼓勵。

做作業,很多父母喜歡坐在孩子身邊,給孩子一種居高臨下的壓迫感,看到孩子犯錯,立馬指出來,接着就是批評。

其實,打斷本來就影響到了孩子的專注力,批評更是激起了孩子的反感情緒,到最後基本是不歡而散。

鼓勵孩子做的好怎麼說?家長會表揚自己的孩子嗎?

父母覺得孩子知錯不改,孩子覺得父母不可理喻。

心理學家漢斯·塞利說過:我們對他人的肯定有多渴望,對責備就有多恐懼。

要鼓勵孩子做作業,穩住性子,就算孩子出了錯,也要等孩子主動要求你檢查的時候委婉的表達出來。可以說你感覺這裏好像不對,也可以說道題你不太會,激勵孩子再驗算一下。

鼓勵孩子時,情感和孩子保持一致,理解並接納孩子。對孩子知錯就改的態度給與肯定的支持。

其次是:行動上的鼓勵。瞭解孩子的興趣以後,爲孩子提供自己可以提供的條件,並在孩子的興趣上持續的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很多父母,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可以任由孩子玩耍,釋放天性,但一到小學,父母的關注點就完全集中在了學習上。分數把孩子弄得神經緊繃,各種興趣愛好都得爲學習成績讓路。孩子沒有了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行動完全受限。

有的父母甚至覺得學習好,什麼都好,學習不好,什麼都免談。

鼓勵孩子,如果讓彼此都心生疲憊,讓自己心生怨念,讓孩子不堪重負,這樣的鼓勵還有什麼意義?

真正的鼓勵,是彼此取悅的,即自己開心,孩子樂意。

鼓勵的最高境界是:有條件的讚賞,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有條件的積極關注的環境長大。剛出生到走路,父母給與的愛和支持可能是無條件的,一到了上學的年紀,大部分家長不太會繼續這樣做。

換句話說,多數父母只會在孩子符合自己期望的時候,給孩子滿分的愛。如果對孩子的行爲有不滿情緒,父母就會收回自己的愛。

孩子們這時得到的提示就是,只有做父母想讓他們做的事,才能得到愛。

爲了得到愛,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孩子會什麼都聽父母的安排,但是總有一天孩子會反感這種安排,一旦反感,父母的不適應,親子關係就陷入崩潰邊緣。

在物質能力尚好的情況下,可以給孩子適當的一些經濟讚賞,但不能依賴這種讚賞,父母更應該做到的是始終如一的,無條件的對孩子積極關注。

鼓勵孩子的目的,不是爲了讓孩子的所作所爲方便於自己,而是激發孩子的內在渴望,爲孩子將來的作基礎。

鼓勵孩子要注意幾個很容易犯的禁忌:

禁忌一:說了幾句鼓勵的語言,孩子無動於衷的時候,就拿別人家或者自己家的其他孩子作對比。

很多父母對拿孩子作對比有一種比較深的誤解,就是以爲對比其他孩子可以激發孩子的鬥志,讓孩子變得更好。

但實際情況是孩子可能變得乖巧也可能變得更加叛逆。

對比過程中往往會傷到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個性,孩子的自我。這樣很難增加孩子的積極性,反而毀掉了孩子的信心和激情。

剛開始對比孩子的時候,爲了得到父母的愛,怕被拋棄,便會什麼都聽父母的安排,順從父母。

但是孩子逐漸長大,一旦意識到即使不順從父母的意思,父母也不會拋棄他。這時,動力和積極性就會降低,孩子在習慣上和行爲上變得拖沓。

禁忌二:鼓勵對孩子不起作用,對比也不起作用的時,父母就會批評。

這種鼓勵後的批評有種兩種典型方式:

1、威脅式的批評。

“你再不做作業,我就不給你買玩具。”

“你再······,我就······”這就是威脅式批評的典型句式,威脅孩子可能有一時的效果,不可能有長期的效果。

因爲威脅不可能使孩子內心真正的信服,只會讓孩子壓制自己內心的不情願,壓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變得膽怯、退縮、嬌氣、依賴。

2、不公平式的批評。

大小孩子一起玩,小的像大的索要玩具。剛開始會鼓勵大的主動讓給小的,一旦大的不讓小的,便批評大的不懂事,不乖。

其實這樣,得到不公平批評的那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性格缺陷,形成討好型人格。而被寵的那個持續的恃寵而驕。

禁忌三:鼓勵不起作用,批評不起作用,就選擇利益交換。

孩子按要求完成一件事,就拿玩手機遊戲、看電視、買玩具等利益作交換條件。

父母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交換的方式去刺激孩子,後果往往是父母自己不願意承受的。孩子變得功利、自私、虛榮,只會不停的索取,不會回報。

辛辛苦苦的付出,收穫“白眼狼”。

鼓勵是爲了激發孩子內心的熱情,讓孩子獲得內心的滿足感。

無時無刻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與肯定。不是爲滿足自己而鼓勵,而是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自信和自尊。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