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最好的愛還是陪伴。

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最好的愛還是陪伴。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這句話永遠都是真的,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

01

安徽一個老太太,八十多歲了,患上了胰腺炎。本來就年老體弱,誰沒個大病小病的?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小兒子照顧自己並且治療費全出,大兒子卻不聞不問,不僅醫療費不給,連生活費都沒有。

小兒子卻沒覺得有什麼問題:自己大哥已經成家立業,家庭責任很重,自己還單身一人,自己把母親照顧多一點也應該。

可老太太卻覺得自己對不起小兒子。

於是在某天晚上,趁着兒子熟睡,老太太獨自出門,去到河邊,一頭扎進了冰冷的河水,以爲這一去兒子就一身輕鬆了。

幸好路人及時發現,警察及時趕到,才從水裏救出了垂死的老人。可是老人被救以後,泣不成聲,不停重複這樣的話:

“我生病了,兒子負擔太重,我活着是負擔。”

雖然不想蓋帽子,但老太太這樣的行爲,其實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孩子還小,父母的作用就是養育孩子成人;

孩子長大了,如果自己再也不能承擔家庭責任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沒用了,那還不如一死了之,也算是對孩子做出的“貢獻”。

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最好的愛還是陪伴。

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最好的愛還是陪伴。 第2張

02

《奇葩說》最近出了一期,節目的辯題是:如果父母和老夥伴要去養老院,作爲孩子你會支持嗎?

撇開該不該支持這樣的爭議,馬薇薇道出了一個社會現實:

“我們特別懂事的父母,在感覺到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時候,他們就會特別懂事兒地做出一個選擇,就是離開這個已經經營了六七十年的家。”

我們經常稱讚中國的孩子很懂事,其實,沒有懂事的父母,哪裏教得出懂事的孩子?只不過對於父母的“懂事”,其中裹夾着多少無奈和辛酸。

大家看看《桃姐》就知道了。

桃姐與羅傑雖然只是主僕,但一個是年過四十依然獨身、再無其他親人的少爺,一個是已經在這個家服務五十多年的傭人,他們的關係,不是母子,勝似母子。

羅傑想要吃牛舌:“我已經很久沒吃過牛舌了。”

桃姐攤開手,直截了當地說:“既然這麼久沒吃了,就別再吃咯。”

但是桃姐第二天還是悄無聲息地買好材料,準備妥當後開鍋:焯水、調料、燒煮、慢燉,一步一步煮出最夠味的樣子。

這是桃姐持家有道最充分的證明。

可是煮完牛舌不久,她就中風暈倒,被送進醫院。羅傑趕過來看她,想給她請個傭人,桃姐突然提出自己要去老人院。

“老人院多少錢?”

“你喜歡住老人院嗎?”

“是呀,老人院多少錢?”

“那倒不用,我幫你出吧。”

“不用,我有錢,我自己付。我有錢。”

她哪裏捨得離開這個家?她何嘗不想讓“主人”幫自己出錢?只不過是不想麻煩“主人”罷了。

其實,在如今中國的家庭關係中,父母大多扮演着桃姐這樣的傭人角色,爲子女這個“主人”任勞任怨,不求回報。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還是會有家長的尊嚴,可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身體、心理的強弱開始互換:孩子越來越茁壯,父母越來越蹣跚;孩子的心理也越來越獨立,父母越來越脆弱。

以前孩子一天給父母問三百個問題,父母再累,總會耐心解答,不抱怨恨。

現在父母一天問孩子三個問題,孩子都會嫌煩,進而喝斥父母,從來不覺得心有愧疚,反倒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越來越小心翼翼,不敢說錯一句話,不敢做錯一件事。

孩子真的怨恨父母了嗎?肯定不是。就像桃姐的“主人”羅傑,雖然沒有給桃姐什麼好臉色,但真出了什麼事,還是非常願意擔當起做“孩子”的責任。

正是因爲愛意濃,所以責備深。但一方的責備,容易讓另一方誤會:我真的不該打擾孩子了。

多少家庭倫理悲劇的發生,不是由於家長和孩子之間赤裸裸的互相埋怨與攻擊,而在於這種愛意表達的錯位。

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最好的愛還是陪伴。 第3張

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最好的愛還是陪伴。 第4張

03

有的父母被逼離開孩子,當然也有父母很有能力,願意自己獨立生活。

有個知乎網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他的父母非常灑脫,從小到大最喜歡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啥時候才能脫手啊。”

比如請他們帶孩子,他們每天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給我找了多少事!”

一旦孫子長大了,他們又可以恢復以前的生活,半年在家休整,半年出門旅行。

當兒子提出他們一定要跟他住,起碼也得住一個小區,一碗湯的距離,他們嗤之以鼻,理所當然地提出自己住:“我們有錢有房有養老金,要你的幹嘛。”

因此,他們自己找了個養老小鎮,環境幽美,醫療設施也完善,周邊房價也在蹭蹭往上漲,周圍都是同齡人,每天玩的都是新花樣,生活有滋有味,一羣老年人就像煥發青春一樣,還跟兒子說:“你如果非要和我們一起生活,就到這裏來和我們一起住。”

兒子看到父母如此獨立,心情雖然有點空落,但總體還是支持。結果有一天邊開車邊跟媽媽打電話的時候,她還是說漏了嘴,說爸爸現在在住院。

他立馬連車都開不穩,詢問到底怎麼回事。

他媽說:“當時我真的慌了神,就一個人,也沒別個幫手。”

“那你怎麼不告訴我!”

“告訴你你也來不了,還讓你擔心幹嘛。”

“我最起碼可以幫你拿主意啊。”

最後他媽嘆了口氣,說:“也對哦。以後咱們還是得住一起。不住一間屋子裏,最起碼也得是一碗湯的距離。”

兒子故意諷刺說道:“你們不是很牛,不要住在一起的嗎?”

“不行了,老了得在一起。”

老人是人,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但最重要的屬性還是老。即使多麼想放飛自我,多麼想特立獨行,老了就是老了,很多事情,就是有心而無力。

住養老院,跟別的老人在一起,也許可以得到更專業的照顧,更對等的交談;但跟孩子在一起,得到的卻是貼心的照顧,看到的是生命的熱鬧,老年的心境,也能一點一點延緩。

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最好的愛還是陪伴。 第5張

無論父母多老,孩子多大,最好的愛還是陪伴。 第6張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會遇到怎樣的人生挫折,可是我們永遠都知道:無論我什麼時候倒下,都有父母守候着我們,緊緊地把我們抱住。

這就是家存在的意義。

爸媽,愛我,別走!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