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用心感受內向寶寶的個性美

用心感受內向寶寶的個性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提到,彬彬搭積木很專心,兩小時都不受干擾;寶寶老實,不與別人爭搶,玩具即使喜歡也只是看着;另外,雖然寶寶不愛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但如果一定要在一起的話,寶寶會很合羣,和誰都能玩,相處從不出“事故”。

個案——內向寶寶彬彬

用心感受內向寶寶的個性美

  彬彬媽媽反映:兩歲半的兒子大內向了,經常讓媽媽發愁甚至頭疼。彬彬不愛和爸爸媽媽說話,在公開場合或來客人時從來不愛叫人,不愛和小朋友一起玩;做事磨蹭,對不會幹的事有意逃避,刷牙、穿衣服都特別慢;膽小,缺乏爭強好勝的競爭意識,不會主動融入新環境,而且自尊心較強,一旦犯錯挨被批評就大哭。

媽媽還提到,彬彬搭積木很專心,兩小時都不受干擾;寶寶老實,不與別人爭搶,玩具即使喜歡也只是看着;另外,雖然寶寶不愛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但如果一定要在一起的話,寶寶會很合羣,和誰都能玩,相處從不出“事故”。

教養背景考察

彬彬的家庭條件相當優越,全家有姥姥,爸爸媽媽和彬彬四口人,住在一座特別大的別墅房子裏。爸爸媽媽工作特別忙,沒有更多時間陪彬彬,每天都是姥姥陪着彬彬玩兒,上幼兒園之後也是姥姥接送彬彬。即使有一點時間陪彬彬,爸爸媽媽也總會看到彬彬的不足,比如寶寶說晚上餓了想吃蛋糕,當蛋糕已經進入彬彬嘴裏時,爸爸還從寶寶嘴裏把蛋糕給摳了出來,彬彬大哭;媽媽性子倒是不急,但如果彬彬一個人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時她很少能注意到彬彬在做什麼,喜歡什麼,甚至沒有陪彬彬看過一次動畫片。當然晚上總要講故事,但聽的人有滋味,講的人哈欠連天,覺得沒有興致,而且想到第二天還要忙的事情總顯得心不在焉。

親子互動分析

·分析寶寶

經全面考察分析,彬彬總體屬於內向性格。這種寶寶對世界,對他人有自己較爲狹窄而獨特的感覺通道,即使需要你關注也沒有更強的力量推動他表述內心感受,但他對自己的需求非常敏感,對外界的變化記在心裏並不馬上出現反饋。這個寶寶是用心靈思考的,一旦喜歡上某人,會形成非常真誠的依戀,而這種用心思考和感受的寶寶的確不善於口頭語言表達,表情不夠生動和豐富,肢體語言不夠活躍,尤其是在人多場合下更不願意爲迎合某種禮儀而委屈自己,因爲他更堅持做真實的自我。同時,寶寶與外界較爲隔絕,對於自己不心甘情願做的事情會採取不作爲的方式拖延,因而經常發生不執行你指令的情況。

這是一個主動性較低而自主性較強的寶寶,個性內斂而行動較緩,穩定性強而稍顯惰性,活力較少且速度弱,總體上來講是黏液偏抑鬱的寶寶,沉穩有餘而動力不足。這種類型的寶寶特別適合用心感悟才能欣賞到他的個性美。

世界上有許多事業都需要時間和等待才能成功,如樹木莊稼的生長,如藝術作品的誕生,其中還要加上付出心血,教育也是如此。

·分析爸媽

彬彬的爸媽由於生活節奏較快,沒有時間也沒有意識停下腳步,與寶寶的心靈密切交融,慢慢地感受寶寶的內心世界。

爸爸在教育時顯得急躁。急躁情緒會讓內向的寶寶無所適從,他會在內心深處感覺爸爸的情緒並且把爸爸對自己的態度轉化成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認爲是自己做得不好,他會把這種負面的自我評價埋在心底。長大之後,寶寶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有想法卻無法表達、情緒時而低落的情況,即使他在智力上千分優秀,也會在與社會的融入上出現阻礙從而出現苦惱。

媽媽則對寶寶表現出很大的忽略,這就更不利於內向寶寶的成長。寶寶會認爲他在媽媽這裏並不重要。媽媽平時與寶寶的溝通不足,會產生溝通的斷層,當媽媽想對寶寶問題負責任向他說教時,也很難有實質的效果。內向的寶寶把情感和信任放在內心深處,需要被你關注來激發和點燃。通常來說,忽略寶寶內心世界的爸媽不會特別干涉寶寶,這對寶寶發展自由的天性是非常好的,但同時對寶寶的忽略卻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如果你不肯爲親子溝通教育花時間,寧願爲自己的事業奔波,滿足自己對事業的追求和物質生活的理想,以爲這樣做纔對得起寶寶,其結果是錯過了寶寶社會化成長的關鍵期。

親子互動成長方案

1、爸媽需要認識寶寶個性的優勢,無條件接受並尊重他的天性;

2、爸媽中的一位將事業腳步放緩,多給予寶寶陪伴溝通的機會去培養共同情感;

3、爸媽要不斷承受心血用盡仍不見成效的枯竭感,要繼續堅持,並尋求支持力量;

4、只需要把每次公開場合、每次學習、每次自理、每次寶寶不會幹的事、每次出現競爭場合,都當作一次鍛鍊的機會提供給寶寶來激發他的活力,而不是直接指向寶寶的個性塑造成果,寶寶就會漸漸超越個性的不足,共同支持寶寶成長;

5、多給予寶寶良好的評價。

專家簡介:

魯 傑(心理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碩士畢業,現於北京工業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任諮詢及教研工作。近年來,在國內幼兒園爲家長進行家庭教育講座百餘場,接待家長諮詢數千人次。參與研究的課題涉及幼兒行爲問題、創造力培養、智力測評及家教現狀調查等多方面。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