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別把“差不多就行”遺傳給了孩子

別把“差不多就行”遺傳給了孩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兩天家長會後,和語文老師私下交流:孩子每天寫作業到凌晨,該做要背誦的語文作業時,精力已經不太好了,所以有時沒背到滾瓜爛熟,也讓她先睡了。

老師說:如果家長是這種“差不多”的心態,那孩子註定是不上不下的。

一句話,如醍醐灌頂,驚醒了我。我關注的是孩子的睡眠,老師關注的是做事的態度,再往深了想,這個習慣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因爲每一件小事的差不多,加在一起在你生活的路上就會成爲差太多。

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任何落到他身上的話都可能對他們造成影響。 家長的“寬容”,很有可能讓孩子養成“差不多就行”的心態,而這種心態很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凡事敷衍,遇到困難就繞着走。所以,不管學什麼,都要讓孩子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讓孩子明白學習就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全力以赴的事。

任何學習,都是需要花費時間和努力的,沒有什麼可以輕輕鬆鬆就取得成果。所有的學習都需要一種端正的態度。教育的最後,拼的也是態度。

別把“差不多就行”遺傳給了孩子

“差不多就行”,在成人的世界裏,也是比比皆是。

職場上,有些細節往往決定了一件工作的成敗,甚至以生命爲代價。因爲在電力行業工作,偶爾會看到一些事故通報。那些因爲誤操作而引起的人身傷亡事故,無一不是因爲這種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的工作態度造成的,也正應了那句俗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雖然日常工作中大多數事情沒有到影響成敗、關乎生命的程度,但是往往因爲“差不多”的心態,降低了對工作的要求,結果也是大打折扣。或者讓本該一次完成的任務,又回過頭來返工,浪費了更多時間和精力。

“做完”和“做好”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前者執行了但卻不到位,只是走過場或者是純粹地應付了事;而後者不但執行了,而且到位了,它代表着對自我目標負責、對團隊負責,對公司利益負責。

職場上總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身在職場,爲什麼大家一同起步,數年後,有人一馬當先,有人卻原地踏步呢?

其實,決定一個人優秀與否,有時候並不是突如其來的機會。每天進步一點點,和事事都差一點點,時間久了,距離就會顯而易見。

胡適先生曾寫過一篇《差不多先生傳》,深刻地描繪了這種“差不多”的心理: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嗎?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聽別人談起過他。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媽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河北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生氣了,常常罵他,而他只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這就是差不多先生的理論——“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認真”在作祟。一旦“差不多就行”成爲你的習慣,你這一生也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了。

有時候,我們和更好的自己之間,只隔着一句話:差不多就行。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