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疾病 > 孩子面部不由自主抽動 警惕這種病

孩子面部不由自主抽動 警惕這種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抽動障礙,是指以運動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爲特徵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其中尤以5-10歲的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爲多見。

指導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康復科 常燕羣 主任醫師

6歲的丁丁是一個“留守兒童”,爸爸媽媽都外出打工了,把他一個人留在老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近幾個月來,媽媽發現丁丁臉部時不時就會抽動一下,特別是緊張時,常常出現面部抽筋樣的抖動,眼角、嘴角處也可以看到抽動,甚至手腳也跟着抖動起來,有時候還伴有頭疼等不適症狀,而在心情比較放鬆的時候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此外,媽媽還從老師那裏瞭解到,丁丁上課的時候老愛開小差,總是喜歡自己在一邊默默地做自己的事。帶去醫院檢查,CT和MR等均未發現有異常。後來,媽媽帶着丁丁來到省城求醫,經過系統的檢查後發現,原來丁丁面部的不自主抽動,竟是因一種叫“抽動障礙”的神經系統疾病所致。

抽動障礙,是指以運動抽動和(或)發聲抽動爲特徵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其中尤以5-10歲的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爲多見,男孩明顯多於女孩。

孩子面部不由自主抽動 警惕這種病

抽動症通常從面部開始,逐漸發展到頭、頸、肩部肌肉,而後波及軀幹及上下肢,抽動的表現形式多樣,可表現爲各種各樣的運動抽動,如眨眼、聳鼻、撅嘴、做鬼臉、點頭、聳肩等,也可表現爲發聲抽動,如吸鼻、清嗓子、咳嗽、尖叫、犬吠聲、穢語等。抽動的頻率和強度在病程中可呈現出波動性的特徵,新的抽動症狀可以代替舊的抽動症狀,或在原有的抽動症狀基礎上又出現新的抽動症狀,

這些抽動症狀可因緊張、焦慮、生氣、驚嚇、興奮、疲勞、被人提醒、伴發感染,或者玩電腦、看電視時間過長而加重,也可因患兒專心於其他事情,或在放鬆、情緒穩定的情況下而減輕甚至消失。此外,許多抽動障礙患兒在發生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前,也可有身體的局部不適感,如壓迫感、癢感、痛感、熱感、冷感等。

引起兒童抽動症的原因,目前考慮跟孕媽媽在孕期曾有過高熱、難產史,或新生兒出生後有窒息或患有高膽紅素血癥等病史,小兒自身的一些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鼻炎、各型腦炎、病毒性感染等,或者是在日後的養育過程中,小兒受到某些精神刺激,如家長過於嚴厲、家庭關係不和、小兒受到忽視等,也可誘發本病的發生。

兒童抽動障礙雖然沒有明顯的臟器損害,但也會對小兒日後的學習、生活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經常不自主地抽動和發聲,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日久則影響記憶力,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另外,如果孩子經常因不自主抽動而被同學歧視或嘲笑,被家長和老師責備,則容易使孩子養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影響孩子日後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

但又由於抽動障礙患兒表現出來的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常被誤以爲是其他小毛病而導致兒童抽動障礙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所以,爸爸媽媽在日常的養育過程中,要注意多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懷疑有上述抽動障礙的表現時,不必驚慌,也不要過多地責備孩子,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請專業的醫生進行診治。一旦確診是抽動障礙,應積極配合醫生。抽動障礙治療前應確定治療的靶症狀,即對患兒日常生活學習或社交活動影響最大的症狀,而有些患者的靶症狀是共患症狀,如多動衝動、強迫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治療原則是藥物治療和心理行爲干預並重,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個體化的治療原則,此外,家有抽動障礙患兒,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

1.製造一個輕鬆愉悅的家庭氛圍:對於孩子的這種抽動症狀,家長不必驚慌失措,也不要過多地責備孩子,因爲越責備,他就感到越緊張,那麼不自主地抽動也就越頻繁了。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不要過度地關注孩子的這些抽動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多一些表揚和鼓勵,儘量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家庭氛圍。

2.多跟老師接觸,向老師說明孩子的情況,讓老師能在學習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同學能多點理解和幫助他,儘量不要因爲他的一些抽動表現而責備、嘲笑或歧視他,使他能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中消除自卑的心理。

3.鼓勵孩子多點融入集體,避免過分保護或迴避社會交往: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受到委屈,就讓採取迴避社會交往的方式,把孩子封閉起來,其實,這種迴避社會交往的方式,反而是不利於孩子康復的。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多點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多點跟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耍,並教他學會處理好人際關係。同時還要注意避免過長時間地玩遊戲或看電視。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