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疾病 > 皰疹性咽峽炎來勢洶洶,如何防治?(內附食療方)

皰疹性咽峽炎來勢洶洶,如何防治?(內附食療方)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皰疹性咽峽炎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道病毒71型。一般通過什麼途徑感染呢?

指導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中醫科 劉嘉芬 主治醫師

最近,經常有媽媽很着急地帶着孩子來看門診,說幼兒園老師發現孩子喉嚨紅了,讓帶過來看看是不是皰疹性咽峽炎。的確,每年5-6月,是皰疹性咽峽炎的高峯期。那什麼是皰疹性咽峽炎呢?

皰疹性咽峽炎來勢洶洶,如何防治?(內附食療方)

皰疹性咽峽炎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道病毒71型。一般通過什麼途徑感染呢?經糞-口途徑、呼吸道飛沫、接觸患兒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因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幼托機構、早教機構等兒童密集的場所容易爆發。

多見於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潛伏期3-5天,臨牀表現是發熱、咽痛、口痛、咽峽部皰疹,小嬰兒因口痛影響進食,少數可併發高熱驚厥、腦炎等。

由於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有部分交叉的病原,部分手足口病患兒發病早期表現爲皰疹性咽峽炎,隨後出現掌心、足底、臀部、膝部紅色皮疹或皰疹。所以一般臨牀醫生也會對皰疹性咽峽炎的患兒家屬交代留意後續手足等部位是否出皮疹。

皰疹性咽峽炎來勢洶洶,如何防治?(內附食療方) 第2張

皰疹性咽峽炎病程一般4-6天,預後良好,但個別重症患兒會併發腦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肺水腫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該疾病四季都可以發病,但比較集中在春夏季節,尤其5-6月份。

這個疾病除了全身症狀,比較特異性的體徵是咽峽部的皰疹,初起時咽部充血,並有散在灰白色皰疹,周圍有紅暈,直徑2-4mm,數目多少不等,1-2d後破潰形成小潰瘍,多見於咽齶弓、軟齶、懸雍垂、及扁桃體上,也有少數在口腔其他部位的。

通過流行病學史,比如在流行季節、與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患兒有直接或間接接觸、當地幼托機構或周圍人羣有流行等,及臨牀表現就可以臨牀診斷了。病原學的診斷需要採集標本進行核酸檢測、分離出腸道病毒、急性期血清腸道病毒IGM抗體陽性、恢復期血清相關腸道病毒的中和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等。

診斷及治療交給醫生,作爲家長可以做什麼呢?

1、居家隔離2周,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離,比如戴口罩。

皰疹性咽峽炎來勢洶洶,如何防治?(內附食療方) 第3張

2、注意休息,保持室內清潔、空氣流動。將患兒污染過的物品進行高溫消毒(腸道病毒在4℃可存活1年,但不耐高溫),勤洗手。

3、清淡飲食,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粗硬食物,粥、爛飯、麪條這一類流食或半流食比較合適。可以少食多餐,畢竟咽痛也比較影響食慾。

4、飯後可以用淡鹽水或生理鹽水漱口,比較小的患兒不會漱口,可以用生理鹽水擦拭口腔。

5、多飲水,水溫不要太高。

6、觀察病情,觀察體溫(體溫超過38.5℃,1-2小時測一次體溫,一般無特殊就4小時測一次)、精神狀態、飲食狀態、觀察手足臀部等部位有無皮疹。如果有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差、嗜睡、煩躁不安、面色蒼白、肢體抖動、肌無力、吸吮無力、呼吸困難(5歲兒童>30次/分鐘、1-5歲>40次/分鐘、2月齡-12月齡>50次/分鐘、新生兒-2月齡>60次/分鐘)等要及時就診。。

皰疹性咽峽炎來勢洶洶,如何防治?(內附食療方) 第4張

7、退熱。可以物理降溫,退熱貼、頭部冷敷、枕冰袋等。體溫超過38.5℃,可使用退燒藥,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一歲以下)。

目前尚未特效抗腸道病毒藥物,但中醫在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有較好的療效,可以縮短病程,加快康復。

既病防變,未病先防,我們可以怎樣預防呢?

1、不要喝生水,注意手衛生,勤洗被曬被。

2、注意休息。

3、人員密集場所戴口罩。

4、注射EV71疫苗(6月齡-5歲),儘早接種。最好在12月齡前完成2次接種。

5、不要貪涼飲或不分體質自服涼茶,損傷脾胃。因爲在中醫角度認爲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病機是溼困脾胃,邪犯肺脾。脾胃十分重要,脾失健運,溼邪困阻,母病及子,肺衛不固,則外邪侵襲。因此可以平時可使用一些健脾化溼的食療方來預防:

(1)一般人羣:扁豆、眉豆、芡實、茯苓、陳皮燉排骨湯。

(2)平素脾虛者可選擇五指毛桃黃豆燉排骨湯,既補氣又化溼。

最後回覆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

以前得過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還會不會再得?

答案是可能會的。因爲引起這兩類疾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就算感染過其中一種對其免疫,但對另一種病毒還是沒有免疫力,所以會重複得病。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分會感染學組.皰疹性咽峽炎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J].中華兒科雜誌,2019,57(3):177-180.

(林惠芳)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