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能不能被罰站?

孩子能不能被罰站?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被罰站時,家長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嗎?下面來看看孩子犯錯了該怎麼辦?孩子能不能被罰站?接下來看看下文吧。

一位小女孩從幼兒園回到家後一直哭,告訴媽媽說被老師罰站了1個小時。“我站在門口,其他小朋友說我像個傻瓜……老師還讓其他人不要跟我玩。”媽媽從老師處證實,因爲小女孩在幼兒園用彩色筆在其他孩子後背上畫畫,所以被罰站。後來,小女孩說“討厭老師,永遠也不想上學。”媽媽理解老師的做法,可是,“通過罰站而懲罰孩子,有沒有教育的效果?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這位媽媽問我。

對於罰站,小朋友內心是如何看待的?

對小朋友來說,衆目睽睽下罰站,是一種“羞辱”

想起了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小男主因爲在班上閱讀不流暢而被老師叫到門外罰站,當有老師經過看到他時,他拼命地用小手扒着門,似乎要鑽進門縫裏,樣子讓人心酸。後來,他乾脆躲開了衆人,不僅不跟別人玩,吃飯時也是最後一個人到飯堂。

幼兒說經常呼籲父母們,批評孩子時不要在公共場所或當着衆人的面,原因是小朋友也有自尊。雖然犯了錯誤,但他們也需要被尊重地進行教育。這好比當作爲成年人的你,失誤做錯了事情,你絕不希望另一個成年人在旁人面前指着你的鼻子罵,數落你糟糕的想法和行爲。人除了有在他人面前保持美好形象的強烈意願,自我的尊嚴感也能幫助他們對生活更有熱情和積極,丟了自尊,孩子容易自卑和消極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也會趨向於用負面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成長。低自尊也常常是抑鬱的起源,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蓋伊.溫奇說,丟了自尊,面前的球門似乎會變小,這種心態會帶來消極的行爲體驗。

孩子能不能被罰站?

對小朋友來說,打罵呵斥加罰站,是一種“放棄”

有一位媽媽曾經跟我分享過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她很小時,爸爸媽媽很疼愛她。後來突然有一天,她在玩玩具時,冷不防就被媽媽揚起手打了一巴掌,然後被媽媽喝令到牆角罰站,媽媽的理由是她把廚房弄溼了一角。她驚愕地捂着臉頰看着自己的媽媽,似乎感覺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當她哀求媽媽時,媽媽又揚起手,呵斥着說:“別頂嘴,再吵吵我就再給你一嘴巴!”後來才知道,媽媽和爸爸離婚了。剛開始,她很快就原諒了媽媽,但隨着打罵呵斥加罰站的次數越來越多,她的心也從一開始溫暖滾燙,到慢慢地冷卻成了冰塊。她覺得,爸爸不要她,媽媽也討厭她,所以她才每天被打罵罰站。與此同時,她突然開始怕黑,晚上睡覺再也不敢關燈。

爲什麼打罵呵斥加罰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放棄”?背後根源是安全感的丟失。當孩子被父母粗暴對待,並且被冷冰冰地勒令罰站時,孩子的安全感會受到傷害,他們會慢慢地質疑爸媽對自己的愛,自我價值感也慢慢降低。美國家庭教養專家梅根.利希曾經提醒父母反思“隔離法”,理由是父母粗暴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受到隔閡,也因爲安全感的丟失,會讓孩子隔離結束後常常會有怨恨情緒,甚至會滋生孩子的報復行爲。比如那些故意跟父母唱反調的孩子。

對小朋友來說,犯錯了,也希望被溫暖對待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眼神幽怨地跟我說:“我恨我的爸爸,他會在我把牛奶不小心灑地上時,拎起玩具就砸向我,然後像拎小貓一樣,把我拎進房間,讓我對着牆壁反思。我被罰站越多,我便越恨我的爸爸,有時我真覺得可能不是他親生的……”

我也曾經見過一位小女孩,小女娃很愛笑,一笑起來眼睛成了兩道彎彎的月牙。我曾經問她,爸爸媽媽是否有懲罰過她,她說沒有,但她做錯事時,媽媽會讓她坐在陽臺上看天,媽媽把這種方式稱爲“思考時間”。

有一次,她因爲故意把小表妹的玩具藏起來,惹小表妹哭鬧時,她被媽媽要求走去陽臺看天,媽媽說:“接下來10分鐘,是你的思考時間,反思一下你剛纔的行爲,10分鐘後,媽媽想聽聽你的想法。”“我在陽臺一邊看着天,一邊聽着小表妹的哭聲,我就想,我本來可以讓小表妹高興的,我爲啥要讓她哭呢?”10分鐘後,媽媽推開了陽臺的門,她向媽媽反省了自己的錯誤,然後跟小表妹道歉。晚上睡覺前,媽媽故意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真是個懂得思考的好孩子,媽媽爲你的每一次進步自豪。”因爲媽媽這種特別而溫暖的教育方式,她有着良好的行爲習慣,是個快樂的孩子。

這是一種幫助孩子自我思考的方式,溫和而充滿愛意。

與孩子提前約定教育規則,孩子更容易接受

如果一個爸爸或媽媽,在正式教育孩子之前,能與孩子做一個教育規則的約定,比如,“你如果犯了錯,爸爸媽媽以後就會讓你一個人待在房間反思”。這樣的做法,會讓小朋友在未來更容易接受這種教育方式。

在這方面,有個心理學實驗能很好地印證了這種“提前約定下的心態”,在這個實驗中,一半被試被提前告之:“等一會,你可能會覺得有一點痛。”而另一半被試沒有被提前告知這樣的信息。結果在實驗進行中,被試們突然感覺到手指被一個東西電了一下,前半數已經被提前“打招呼”的被試說“沒怎麼感覺痛”,而另一半卻說:“很害怕,很痛”。這就是有沒有提前“約定”的區別。

難怪有人說,教育孩子就像給湯放鹽,放多了會太鹹,放少了沒味道,放的時機不對也有影響,正當纔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