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怎麼幫助孩子獲得友情,提交社交能力?

怎麼幫助孩子獲得友情,提交社交能力?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家不受小朋友歡迎,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重獲友情,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怎麼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可可4歲半了,她3歲10個月的時候轉學到現在的幼兒園上中班,在班上年齡最小,其他孩子升大班的時候,她留下來繼續上中班。

開學後兩個星期以來,我們發現其他孩子都不時和好朋友一起玩,但可可卻是個獨行俠。她總是抱着一個小娃娃把自己假裝成魔法小仙女,沉浸在變魔法的遊戲中。有的小朋友對她的遊戲感興趣要一起玩,她卻嫌被人家不夠格:“穿裙子的纔是小仙女!你沒穿裙子不能玩!”或者:“你不會轉圈!要這樣轉!你轉不起來,就不能當小仙女。”“你都不會說咒語,怎麼能當小仙女呢?”別的小朋友只好沒趣地走開了。她自己乏味了,一會跑到娃娃家看看,大家各玩各的,她沒法加入遊戲;一會兒到建築區,她說自己想玩,想做什麼,但和其他小朋友的想法不一樣,人家也不讓她加入遊戲.......可可只能自娛自樂。

請問可可爲什麼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呢?我們該怎樣幫助她?

問題梳理

同伴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羣體,不僅能夠滿足個體情感發展的需要,還能促進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案例中的可可卻無法融入到同伴羣體中,雙方面碰壁:一是別人要融入她,被她拒絕;二是她要融入別人,又遭拒絕。

可想而知,長此下去,可可不僅情緒情感上會受挫感到孤獨,也會失去很多同伴互動和共同遊戲的機會。而一旦這種被同伴拒絕和排斥的地位形成,就難以改變,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保持穩定,將對孩子的幼兒園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

怎麼幫助孩子獲得友情,提交社交能力?

原因分析

中班幼兒遊戲中往往規則越來越明確,兩個或多個兒童一起互動的聯合遊戲增多,大班後則開始更加高級的合作遊戲。可可處於中班年齡, 表現出較爲豐富的模仿水平,但是卻還不能進行順利地聯合遊戲,此時的“自娛自樂”主要跟認知發展水平有關。

孩子的社交行爲與認知發展往往相輔相成,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高認知水平個體往往能在遊戲中有更好的互動表現。而可可呈現這種同伴互動現狀,可能與以下認知發展特點和水平有關:

自我中心的認知思維特點

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學齡前兒童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有着不同的想法,缺乏對他人從不同和物理角度看待事物的意識,不能意識到他人或許持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觀點。但這些行爲特點並不意味着兒童故意不考慮他人或者是自私,這只是4-5歲幼兒認知發展過程中常常經歷的階段。

可可雖然屬於中班年齡,但卻因一些特殊的經歷,跟大班幼兒有了更多的互動,使得她從哥哥姐姐那裏習得了大量豐富有趣的遊戲經驗,對遊戲中的玩法和材料配置的要求都遠遠高於同齡夥伴。但因受限於自我中心的思維,她不懂得變通與退讓,完全以自我爲中心,不能進行異位思考,更不能顧忌別人的心理狀態,使得她繼而表現出行爲上的挑剔、拒絕和我行我素。

社會認知領域中心理理解能力缺乏

社會認知一項重要的發展便是心理理解能力,指個體能夠對他人的行爲背後的想法有一定的洞察力,而且能夠依據洞察結果調整行爲,以實現更順利的社會互動。

雖然可可在遊戲規則的制定上已經表現出了較高的水平,趨向於嘗試清晰的規則,但由於她的心裏理解能力不足,導致她的模仿規則過於刻板和自我。當別人的玩法和她內心的模式不匹配時,她並不懂得溝通商量等適宜的方法,也沒有主動調整自己的遊戲需求,只是一味生硬地拒絕和指責其他同伴,最終招致同伴的疏離和不理解。

這些行爲都說明可可的遊戲學習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照搬,未能通過遊戲活動的參與獲得社會認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就如同有些人的而學習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學以致用一樣,可可目前只滯留在聯合遊戲的表層,缺乏對他人的心理理解的能力。

同伴交往中有效的技能不足

當個體初來乍到,想要融入新的同伴環境,或是進入新的遊戲時,比較聰慧和成功做法便是一旁觀察,看到對方在做什麼,揣測別人需要什麼,然後再巧妙申請加入,即使沒有找到合適的契機,簡單模仿跟從別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像是《紅樓夢》裏面的林黛玉初入賈府,也是用盡了心思去察言觀色。可可技能匱乏,既不觀察,又魯莽地強行加入,試圖打破其他孩子已經建立的夥伴關係圈子,甚至還要立馬改變已經約定的遊戲規則,勢必碰壁。

想要成功順利融入新圈子對成人來說都很不易,更何況對於可可這樣一個年幼的小朋友。同伴交往能力不足也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提示着成人需要進一步幫助可可,因爲可可可能很難憑藉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實現融入。

怎麼幫助孩子獲得友情,提交社交能力? 第2張

應對策略

怎樣才能讓可可跟其他夥伴玩到一起?基於上面的分析,可以從一些細節入手加以引導和支持:

針對性訓練變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可可的言語中能看出,她缺乏靈活變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可的問題想要得到合理解決,可以要做出兩方面的嘗試,一是可可需要做出讓步,主動調整固化的遊戲規則,修正頭腦中的遊戲圖式;二是可可需要耐心等待,順應同伴的成長進化,伺機找尋同化他人的契機。

因此,可以專門教授給她一些固定的語句,通過這些語句幫助她實現跟同伴的良性互動。當對別人的遊戲感興趣時,想要加入時想要提出請求,“我可以跟你們一些玩嗎?我們來一起玩這個好嗎?我這樣可以嗎?”在得到別人的接納和認可之後,再進入遊戲,如果別人正玩在興頭上,不要魯莽地打斷和強行介入,懂得尊重同伴的遊戲。

當別人已經接納自己加入遊戲後,可以乘機提出建議,一邊給別人示範一邊說,“你能這樣做嗎?像我一樣轉圈!可好玩啦!”別人沒有表現出相應的玩法時,可以說,“我們穿上紗裙吧!更像公主!再來念個咒語,我教你!”這樣一來,在固定互動語句的使用過程中,引導可可關注同伴差異,採用建議、鼓勵、邀請的態度進行交流,而不是之前的抱怨、批評和否定。

換位性引導悅納差異的意識

個體差異無處不在,在同伴羣體中,遊戲水平勢必存有差異。針對可可目前的境遇,可以通過換位性引導,讓她能夠體驗到別人的心理狀態。譬如在遊戲中成人講好規則,大家輪流做主,你先聽我的,然後我再聽你的。再這樣互換互聽的過程中,可可便會逐漸體察出他人的不同,遇到可可不理解時,成人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除了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意識,還可以通過一些繪本故事,引導可可體諒行爲背後的心理原因,從而學會接納同伴跟自己的不同,允許差異存在,改變自己的遊戲規則定式,簡化或降低標準,先跟同伴玩到一起,待到大家接受自己以後,再試圖影響別人。

一個真正的社交高手,不僅要能夠解讀別人的內心,還需要依據這種解讀剋制住自己的優勢想法,適度調整自己的行爲,以滿足不同人羣的行爲需求,既能提出更好的建議,又能容忍很一般的玩法,因爲高情商的個體深知,只有包容了大家的想法,羣體遊戲纔有可能實現和持續下去。

有選擇性幫助重塑個人形象

在遭遇同伴拒絕之後,小孩子僅憑自身能力進行同伴地位的逆襲還是很有挑戰性的,難度較大,此時可可特別需要成人的社交支持和協助。班上教師可以在集體遊戲和區域遊戲等環節,爲可可創設自我展示和融入遊戲的機會,比如向大家特別介紹,“可可有個新玩法,大家要不要試一下?”巧妙分別任務,“可可來扮演公主吧!看看她有什麼不一樣!”

可可的父母也可以做些小努力,在接完孩子後,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加深印象,條件允許可以園外一起約着遊玩,增強熟悉度。也可以利用小禮物做一些“情感拉動”,選購漂亮的公主貼畫或小辮繩,分享給小夥伴們,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的同伴接納地位,改善互動境況。

孩子年齡越大,同伴對其身心發展的影響也隨之增大。當孩子在同伴互動中遭遇困境時,大多數情況下很難自行妥善處理,往往需要成人的關注和引導。四五歲正是個體獲得同伴交往的敏感時期,在這一時期孩子的各方面發展都極爲活躍,高品質的同伴互動顯得尤爲重要,具有黃金般的意義,積極有效地全方位提供教養支持,是成人不可忽視的責任。

雖然孩子只有四五歲,但是他們的同伴關係發展卻驚人的複雜,想要獲得更爲成熟的社交技能,就需要多維度考察分析孩子的互動交往,任何認知的發展並不僅是意味着向更高水平的進步,更多時候是體現在個體依據具體情境對各類方法的靈活應用,同時兼顧不同人羣的需要,既能向上攀登,又能向下遷就,做到雙向隨機應變,才能最終獲得社會能力的提升。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