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鬧脾氣怎麼辦

孩子鬧脾氣怎麼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容易鬧脾氣是怎麼回事?家有“易燃易爆炸”寶寶,家長該怎麼辦?如何化解孩子的“壞脾氣”?

豆豆在擺弄一組七巧板,幾番嘗試也沒成功,他生氣地將七巧板掀翻在地,還嚎啕大哭起來。媽媽走過來安慰他:“寶寶,不要哭了,你再想想辦法,一定可以成功的。”豆豆聽完不但哭聲沒有停止,還將七巧板撿起來使勁兒扔到地上。

小甜茶和爸爸正在步行回家,走到一半的時候他抱住爸爸大腿說:“爸爸,抱抱。”爸爸拉開小甜茶說道:“再堅持堅持,我們就要到家了。”小甜茶喊道:“不要,走不動了。”“剛走了幾步你就走不動了,快點走。”小甜茶聽了爸爸的迴應乾脆坐在地上哭起來。

一歲多的樂樂不停敲打着自己的小碗想自己吃飯,媽媽不明白他的意思,就問道:“寶寶怎麼了,是想吃這個了嗎?”樂樂搖搖頭,喊道:“不要,不要。”“那寶寶一定是想喝口湯湯了。”媽媽一邊說一邊將盛着湯的勺子送進樂樂嘴裏,樂樂生氣地將勺子甩到了一邊。

雯雯一遇上不順心的事就喜歡摔東西,還會躺在地上一邊打滾一邊哭,嚴重的時候還會動手打人,爸爸媽媽傷透了腦筋,平時沒少給孩子講道理,怎樣就是沒有用呢?

* 面對類似情形家長常常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根本不明白孩子是因爲什麼哭。

* 孩子鬧脾氣,家長的火氣忍不住就冒出來,甚至還會動手打孩子,過後又後悔。

* 孩子做了錯事家長一制止就哭,可又不能無底線的縱容下去。

孩子小小的一個人兒,怎麼就那麼大火氣呢?鬧起脾氣來還沒完沒了,這可愁壞了不少父母。

孩子鬧脾氣的原因

表達能力有限

很多年齡尚小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卻有限,他們往往不能準確地對大人們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當大人表現出不理解時,孩子就會變得焦慮、急躁。

引起關注

有時候孩子鬧脾氣是想通過大喊大叫、哭鬧這些“極端”的方式吸引大人的關注。

表達不滿或反抗

當孩子感到不舒服、不滿意,或對危險有所警覺時也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

情緒管理能力差

孩子常常被“情緒”困惱並深陷其中,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情緒,也不知道如何排解和轉移,更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如何化解孩子的“壞脾氣”

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接納並允許孩子釋放情緒,在孩子哭鬧時不急着斥責、反駁孩子,避免正面對抗,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問題,體會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我們說的“共情”。你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可以生氣,也可以哭一會兒,我在這兒陪着你。”讓孩子知道你懂他,理解他,給他釋放的空間,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情緒會得到安撫,逐漸平靜下來。

孩子鬧脾氣怎麼辦

值得注意的是安撫不等於盲目妥協,父母態度要平和,但立場要堅定,不要讓孩子形成“鬧脾氣大人就會聽我的”這種錯誤認知。

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情緒

情緒有很多種,它並沒有好壞之分,是我們一種自然的表達狀態,情緒的來源也有很多,作爲家長我們要幫孩子理清這些概念。

比如孩子在搭建玩具時失敗了,胡亂地推倒玩具。我們可以蹲下來語氣平和地問他:“寶寶推倒玩具是發脾氣了,爲什麼要發脾氣呢?”孩子有可能會說:“我搭不好,就是搭不好。”瞭解情況後你可以告訴孩子:“寶寶因爲玩具沒有搭好生氣了,生氣了就會發脾氣,然後推倒玩具,但是發脾氣似乎沒有用,那我們深呼吸,試着把脾氣放出去。是不是好多了?”當孩子情緒逐漸舒緩下來,我們可以接着對孩子說:“玩具搭不好肯定是哪裏出了問題,我們一起來把問題找出來,然後解決它。”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會說出真實感受,認清自己的情緒,學會緩解憤怒和表達情緒。

平時家長也可以在自己或其他人有情緒的時候引導孩子,比如 “那個小哥哥生氣了,是因爲球沒有踢進。”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表達自己想法時被別人打斷了,會怎樣?再試想一下,如果你在努力解釋一件事而對方不理解,還自認爲理解了,不給你表達機會,你又會怎樣? 大部分人都會感覺不舒服,甚至會急躁。

我們作爲大人卻常常忘了要尊重孩子的話語權。把“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一說就哭,有什麼好哭的。”“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當成了口頭禪。孩子早期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差,如果這時父母輕易打斷孩子的話,妄下結論,會讓孩子越說越急,越表達越亂,最終就會通過尖叫、哭鬧等方式來獲取自己表達意見的機會。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孩子內心敏感,他們善於觀察周遭情況和周邊人的舉動,當父母出現情緒的巨大波動時,孩子也會感到焦慮和不安。

所以管控情緒也是父母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如果父母平時就喜怒無常,遇事總用偏激的方式進行表達,那麼潛移默化下孩子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家長要重視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的情緒表達,多向孩子傳遞積極、健康、正面的信息,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態度。

讓孩子承擔一定責任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小小的一團,需要我們細心呵護和疼愛,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可以因爲小就逃避要承擔的責任。

當孩子意識到因爲發脾氣做了一些過激的事情也要承擔相應後果時,就會逐漸學會不被情緒控制,而相對理智的去處理事情,這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過程。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