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許多失控的人生模式,還得去童年尋找答案

許多失控的人生模式,還得去童年尋找答案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很多人的失控的人生的模式,還得從它的童年來尋找那份最原始的答案。當你瞭解的了她的童年,你可能就明白了現在的這一切。

一個阿姨家的表妹,在朋友圈發了個小視頻。

視頻裏,表妹正在“調教”她女兒:站直了!你這個樣兒真難看。

小女孩立馬挺起胸脯,調整站姿。

表妹並不滿意,一腳朝孩子的小腿踢過去,踢完喝令:好了,開始唱!

小女孩於是用稚嫩的聲音唱起了那首地球人都知道的小蘋果。

整個過程,年輕的媽媽都像對待玩物一般對待自己的孩子。

而這個3歲的小姑娘,臉上都是滿不在乎的神情。

沒有委屈,沒有憤怒,有的只是這個年齡不該有的麻木和空洞。

這一幕,太熟悉了。

記憶中,阿姨脾氣很暴躁。

偏偏表妹是那種特別調皮愛動的孩子。

爲了教她聽話,阿姨不記得抽斷過多少根棍子。

有一次,表妹到我家玩兒,看到一本故事書,想要借了看。

還沒等我開口,阿姨就在旁邊半開玩笑半認真地來了句:她就不是看書的料!

我看得到表妹嘴角抽動了一下。

但很快,她就大大咧咧笑開了,沒心沒肺地嘟囔兩句:

我就隨便說說,我纔不喜歡看!

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

再次見到表妹,她已結過婚又離異。

女兒大部分時間都是丟給孩子奶奶。

最讓我驚訝的,是她外貌上的變化。

她的身體像她的生活一樣失了控,一直在往橫了長。

曾經精緻漂亮的五官幾乎擠變形了。

不是一般的胖。

她說,心情不好就想吃。

家庭聚會上,總能聽見她抱怨,自己又跟領導鬧翻了。

有些親戚出於好心,幫她找工作,給她介紹對象,最後都不了了之。

她自嘲地說:

我一份工作,都幹超不過半年,也不知道自己能幹啥。

末了,她還來一句:

我就這個命。

1、爲什麼他們那麼絕望?

表妹的話,讓人聽了心驚。

最可悲莫過於,年紀輕輕,卻覺人生無望。

親戚們紛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他們不解地問,她爲什麼不能好好振作,把日子過得像樣些?

是啊,爲什麼?

爲什麼有人竟然遲遲不能離開糟糕的事情,和糟糕的人,而寧願選擇繼續待在困境裏,放任他們的生活和人生走向失控?

許多失控的人生模式,還得去童年尋找答案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人並不少。

這要從心理學上的那隻狗說起。

它源自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一個著名試驗。

試驗第一輪:把狗關在籠子裏反覆電擊,狗上躥下跳都無法逃離。

試驗第二輪:把籠子打開。這時再開始電擊。然而,還沒電到,狗就自動倒地了。

它顯然已經學會了放棄並忍受,而不是站起來反抗。

試驗對象後來拓展到人。結果證明,習得性無助效應在人身上同樣有效。

經歷反覆打擊之後,人也趨向變得消極、無助,並有更多的不作爲表現。

這個試驗的可怕在於,它所瓦解的是一個人存活於世最基本的信念:

要感到身邊的這個世界是可控的;

我是有能力掌控的。這樣,他纔能有信心活下去。

當一個人反覆被打擊,被傷害,“我能夠掌控我的生活”這一信念就會一點點崩潰,隨之而來的是漫漫的無助。

無助感進一步還會導致屈辱和羞恥。

從我的表妹身上,以及類似表妹的那些幽怨又不幸的人身上,我們都能嗅到這種無助感,以及不易覺察的無價值感跟羞恥。

他們的言行無不在表達:

我是不好的,本就該遭受現在這種下場。

這份無助跟羞恥感它很新,看起來總是由眼前某個事、某個人的傷害/虐待誘發。

這個無助與羞恥感,它也很古老。

在我們生命很早的階段,它可能就紮下根了。

在人生的這個籠子裏,我們往往誤以爲,擊倒我們的是第二輪的電擊。

殊不知,我們早已被第一輪的電擊擊潰。

2、童年的影響力

心理上打倒我們的第一輪“電擊”,一般指的就是童年時期打擊式的成長環境,主要包括:

關注少。

父母對孩子生理心理上的疏忽、冷漠,抑或孩子的被迫留守,都容易讓孩子產生一個信念:父母不照顧我不疼我,是因爲我不好。進而導致低價值感和無助感。

批評多。

孩子沒有分辨能力。父母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父母的每一句批評、指責甚至辱罵,都只會一遍遍強化孩子的缺點和問題,直至孩子被催眠成父母言語所指摘的糟糕樣子。

要求過高。

當父母的要求超過孩子力量所及,孩子會發現:我如何努力都達不到標準,我太差了。反覆經驗着挫敗感的孩子,最終會被挫敗所淹沒,變成不願嘗試、消極怠惰的習得性無助狀態。

評價維度單一。

比如父母只強調學習。孩子只有學習好纔會被認可,學習不好就不被接納。這會導致孩子認定:

學習是獲得個人價值的唯一通道。一旦這唯一的通道被堵上(學習不好/學習成績下降/重要考試失利),對一個孩子的打擊可能就是致命的。

被剝奪自己生活和做決定的權利。

比如,父母包辦溺愛,很容易製造出一個依賴的孩子。他未曾得到機會去爲自己的人生負責,也就很容易在面臨真正挑戰之時繳械,或坐等父母救援。

高度控制的父母也會養出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因爲這樣家庭長大的小孩,自我力量感早早地就屈服在了父母的權威之下。

但凡能夠摧毀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獨立意志的,

都會最大限度地縮小我們的認知範圍,

固化我們的行爲模式,

摧毀我們的意志力,

最終導致習得性無助。

我的表妹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被擊垮的。

來自母親的長期的批評、輕視、貶低和羞辱,只讓她學會了一件事:

媽媽不愛我,批評我、罵我,都是因爲我不好。我不配被愛。

長大以後,她延續了這個思維邏輯,繼續讓自己活在糟糕的狀態裏。

她似乎早已認定,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是自己應得的。

當好事降臨,她反倒渾身不舒服,各種作踐好的機會,因爲她不相信命運會對自己如此眷顧。

更糟糕的是,持續的無助感與羞恥感,還是使人還會使人產生施虐傾向。一如當年自己被虐待一樣。

視頻中,我清晰地聽到,表妹貶損女兒的口氣,跟她母親當年一模一樣。

貶損女兒,會讓她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的,並因此得到虛假的掌控感。

最可憐的就是孩子。

3、我們能做的

我也曾活得像那籠子中的狗。

面對不好的人和事,覺得無力改變,亦無法遠離,只能忍受。

連帶着認定人生就是無意義的掙扎,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

好似希臘神話裏的西西弗斯,永遠揹負着諸神的詛咒,默默地把石頭推到山頂。

再滾落,再推。

就在這樣一個充滿宿命意味的怪圈圈裏打轉轉。

後來,在歷經了長時間的學習後,某一天,我發現自己突然就有能力抽離出來了。

從自怨自艾的狀態走出來纔會發現,現實中從來就沒有過諸神,更沒有無形的命運的手。

製造電擊的研究員早早就撤離了,通往更多選擇的門,正開着。

我可以選擇繼續躺在受傷且無助的位置上,也可以選擇離開。

限制我們的,一直都是我們自己。

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困境。有人有能力突圍,有人卻一蹶不振,究竟我們會做何反應,跟下面這些因素有關。

掌握以下技巧,能夠幫助我們自己走出習得性無助的困局,成爲一個內心更有力量的人。

而有力量的父母,才能給到孩子真正合適的支持與幫助。

正確歸因

那些習得性無助的人,遭遇失敗的時候,往往會歸責到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上頭,比如“怪我生來就笨”,或者“誰叫我運氣一直不好呢”。

這些歸因方式,很容易滋生消極情緒和無力感,因爲這些因素是人力無法更改和掌控的。

相反,若失敗之時,不要責怪能力不行,而是強調努力不夠(某個方法還沒掌握,某個習慣還需要繼續堅持等等),那就更容易激發個體下一次探索和嘗試的熱情。

因爲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去改善或改變的。

所以,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最好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成功是有譜的。

同樣,讓孩子知道出了問題,並不是他不行,只是需要尋找更多種辦法去解決問題。

獲得多樣的成功體驗

習得性無助的人,往往一門心思認定:我不行。

一旦遭遇失敗,就會進一步固化這個“我不行”。

要避免/改變這種信念,需要獲得並確認更多的成功體驗。

哪怕這成功只是:突破自我的當衆講演,堅持某個習慣足夠長,學會做家務,等等。

而在教養中,要幫孩子體驗成功,父母需要減少自己爲孩子所做的。

儘可能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孩子探索人生的更多領域,並不斷髮現自己的長處和興趣所在,

而不只是學習。

因爲,過於單一的成功體驗,要麼會把孩子逼上絕路,要麼會讓孩子變得自負。

比如一個孩子因爲成績好一直得到大量表揚,那他就會認爲自己哪裏都好,甚至別人在其他方面的一點批評,都有可能承受不了。

一旦有一天,他的成績下滑,他還可能面臨崩潰。

謹慎評價;多鼓勵

一個人要走出習得性無助,關鍵在自我鼓勵。

要停下內心中自我批判的聲音,轉而去關注自己做了什麼有價值的事,而不是犯了什麼錯,有過什麼遺憾。

做不到的時候,不苛責自己。

真正做到了,就給自己一個獎勵。

可以放棄一些人和事。但無論如何,不要放棄讓自己幸福的可能性。

與成人不同,孩子只能仰賴父母的幫助。

教養要點是,要鼓勵,不要表揚。

表揚是含糊的,往往包含過多的評判與限定,

比如“我喜歡你穿成這樣!”“我覺得你真乖/真聰明/真帥!”“我認爲你很棒!”

這個時候,孩子是被動的,被品評的。

無論別人的評價是好還是壞,孩子其實都處於無助的、缺乏掌控感的位置上。

時間久了孩子會過於在意和依賴別人的評價。

鼓勵則更具體客觀,不隨意使用定性詞彙。

懂得鼓勵的父母,會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併爲孩子設定一個他踮踮腳就夠得着的目標,幫助孩子不斷找到自我力量。

好的鼓勵不僅可以挽救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孩子,甚至還能創造奇蹟。

要真正走出習得性無助,並不容易。

好在,我們做父母的,可以依靠覺察和成長,選擇不把無力、絕望和羞恥感,再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一個小小孩要存活在這個世上,而不至陷入無助,必須要建構起他的掌控感。

所以,請幫孩子確定以下內容:

父母的愛是穩定的,我是好的,有能力的,我的世界是可控的。

我確信,我有力量照管好自己的人生。

我清楚,前行的路上,我會獲得成功,也會遭遇失敗。

但無論榮光的時刻,還是落魄的時候,都有一份守望和支持在身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