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嬰幼兒常見3大溼疹治療,再不看就晚了!

嬰幼兒常見3大溼疹治療,再不看就晚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急性皮膚髮炎,因傷口外觀呈紅腫出水狀,而且容易瘙癢或刺痛,組織切片有表皮水腫現象,也可稱做“溼疹”。接下來分享嬰幼兒常見3大溼疹治療,再不看就晚了!

急性皮膚髮炎,因傷口外觀呈紅腫出水狀,而且容易瘙癢或刺痛,組織切片有表皮水腫現象,也可稱做“溼疹”。慢性皮膚炎的特徵則是容易反覆發作,皮膚有乾燥、脫屑或苔癬化現象,最常見的就是異位性溼疹,發生原因有很多,可分爲外因與內因,外因代表受環境刺激、如蚊蟲叮咬、空氣或清潔劑等,內因則與患者體質有關。

1. 脂溢性皮膚炎

好發於寶寶皮脂分泌旺盛之處,如頭皮、額頭、眉毛、耳朵等部位,外觀呈黃黃油油的皮膚疹子,初期寶寶並不會感到不適。

居家照顧需注意:切勿過度清潔,刺激皮脂腺分泌。出生至3個月大的寶寶,可用清水清潔,並於洗澡前30分鐘先用嬰兒油軟化表皮,再用軟毛刷清潔即可,可適度使用保溼產品,但要避免覆蓋性太強的保養品,造成肌膚無法呼吸。一般只需注意平日清潔與保養,但如造成皮膚感染、泛紅、發癢,則須遵照醫囑用藥治療。症狀隨成長而改善隨着寶寶的成長,症狀會逐漸減輕,約到6個月大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嬰幼兒常見3大溼疹治療,再不看就晚了!

2. 尿布疹

尿布疹好發於包裹尿布的臀部與腹股溝,外觀呈局部紅疹、滲液。初期寶寶不會感到明顯的搔癢或疼痛感,但若皮膚破皮則會讓寶寶在洗澡或大小便時,感到刺痛而哭鬧。

居家照顧需注意:勤換尿布或使用含有氧化鋅的藥膏隔絕與外在環境對皮膚的刺激,有時可用凡士林,疹、滲液。

對磨疹

除尿布包裹處,寶寶的脖子、腋下或四肢皺褶處,因摩擦、悶熱也容易出現紅疹。對磨疹與尿布疹的症狀與治療都是相同的,只是好發部位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稱。

小心合併感染症狀

尿布疹容易併發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同樣容易出現在尿布包裹之處,除了一樣會有皮膚髮紅外,大多數皮疹會有邊緣泛紅、中間脫屑或在主病竈外,合併有衛星般的病竈。念珠菌是一種真菌,治療需使用抗真菌藥膏,而不是一般用於治療尿布疹的藥物。

3. 異位性溼疹

異位性溼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它的產生受內在遺傳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從受精卵在子宮着牀,父母的基因調控即開始影響胎兒的過敏性體質。

若媽咪在懷孕期抽菸,寶寶出生後發生“喘鳴”的症狀也會高出一般人四倍,而二手菸、三手煙等慢性刺激,外在環境因素、食物等,都是誘發過敏的可能原因。

如何改善與控制過敏性體質

喝母乳的寶寶相較於其他寶寶,發生異位性溼疹的比例較少。寶寶4~6個月,因生理需求輔食的添加是必然的一次添加一種新食材,利用3~5天的時間觀察寶寶的皮膚是否有異樣。如寶寶皮膚較容易出狀況,建議可以通過飲食日記,記錄寶寶吃過的東西、哪些食材容易使皮膚出現狀況或惡化,可幫助醫師做診斷。

嬰幼兒常見3大溼疹治療,再不看就晚了! 第2張

異位性溼疹是否能夠根除?

嬰幼兒時期如果將病情控制在較輕微的情況,則容易成爲根治的幸運兒!大多數的患者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可以很快地把病情控制下來,通過專業醫師的建議與找出過敏原、瞭解原因,做好預防與治療。配合治療,多與醫師討論,勿過於擔心副作用而拒絕用藥或任意停藥。

1、注意藥膏與保養品的質地,如乳液狀、霜狀、凝膠狀等。質地不同,適合塗抹的季節、部位或是病竈的嚴重度也會不同。

2、視傷口的狀況,如急性期傷口呈潮溼狀,如用油脂類的藥膏則無法發揮藥效,慢性傷口已呈苔癬化,則需油脂類的藥膏。

3、包裹性治療,通過紗布、穿襪子、戴手套等包裹的動作,有時可讓藥物更易吸收。

4、慎選清潔、保溼的產品,避免含過多香精、香料及減少皁性,以低過敏配方爲優選。

5、洗澡的水不要太熱,因熱水會加重皮膚的瘙癢感。

6、若爲重度的異位性溼疹,甚至會需要用到沐浴油泡澡,通過留在身上的油脂達到保溼效果,每週可使用2~3次。

7、3個月以上的寶寶,寶寶的活動量開始變大,亞熱帶的氣候形態、堆積在皮膚上的汗水與外在環境的髒污等因素,使得清水的清潔力度已不夠。嬰幼兒時期治療與控制的重要性大多數寶寶有輕微的異位性溼疹時,不需用藥。

嬰幼兒常見3大溼疹治療,再不看就晚了! 第3張

初期口服藥的功能是減輕皮膚上的瘙癢感,較嚴重時纔會給予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通常隨年紀的增長,反覆發作的機會越頻繁。當體表面積超過30%~50%都有病竈時,則屬重度的異位性溼疹。

最後提醒,做好日常的照顧、控制,不然患童或家屬的情緒壓力也會造成異位性溼疹急速惡化,睡眠質量不好,更容易影響日常生活作息。

須執行長期的治療計劃。父母不要過於自責或過度限制孩子的行爲,只要按部就班地處理,隨着寶寶年齡增長及良好的照顧,寶寶的皮膚問題還是有機會慢慢恢復健康的。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