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學步車入小兒用品黑名單首位,寶寶學步慎用學步車

學步車入小兒用品黑名單首位,寶寶學步慎用學步車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步兒跨出的每一步,都值得爸媽大聲歡呼,但寶寶的每個進步,不但需要顧及環境的安全防護,更需要爸媽的用心引導與支持鼓勵。曾有媒體把學步車入小兒用品黑名單首位,到底學步車還能不能用?該如何用呢?

學步兒跨出的每一步,都值得爸媽大聲歡呼,但寶寶的每個進步,不但需要顧及環境的安全防護,更需要爸媽的用心引導與支持鼓勵。曾有媒體把學步車入小兒用品黑名單首位,到底學步車還能不能用?該如何用呢?

慎用學步車 觀念正確不依賴

在寶寶開始學習扶站後,長輩可能會爲孫子添購學步車,學步車因爲能使照顧者在照顧孩子時較省力而受到長輩的喜愛。但其實對寶寶而言,學步車並沒有達成讓寶寶“學步”的效果,多半隻有遊戲與快速探險的樂趣。

因爲學步時,需要寶寶練習使用下肢的力量,以學習穩定邁步向前,但學步車因爲能托住寶寶的屁股,加上有輪子做爲輔助,因此對於學步兒下肢力量的運用反而出現代償的情況,也就是學步車代替了寶寶原本練習走路時應該用力的肌肉部位,使他不用出力就可以移動,這反而剝奪寶寶學習練習運用下肢肌肉的機會。而且如果過度依賴學步車,還可能拉長學習穩穩走路的時間。

學步車入小兒用品黑名單首位,寶寶學步慎用學步車

加拿大禁用學步車

2014年加拿大明文規定禁止寶寶使用學步車,其原因來自於照顧者很放心地讓寶寶使用學步車而忽略了環境安全,造成寶寶連車帶人翻落泳池或樓梯所導致的意外事故頻傳。

雖然一般家庭翻落泳池或樓梯的概率較小,但環境安全仍是不得不注意的照顧重點,學步車雖然看似能讓照顧者放輕鬆,但寶寶若要使用學步車,仍不應脫離家長的視線範圍,使用時間每日10~20分鐘,不應過度依賴。建議家長與其仰賴學步車,不如善用圍欄給予寶寶一個安全移動的環境。

學步車能幫助學步緩慢的寶寶

學步車對於一般寶寶雖然只有遊戲的樂趣,缺少加強學習走路的效果,但對於下肢肌肉力量不夠、對走路的學習進度有些緩慢的寶寶,學步車反而能提供輔助與刺激,給予寶寶誘因學習走路,例如因爲下肢力量不夠,學步車托住屁股,可減少寶寶腿部無力或跌坐在地上的可能性,並可讓他體驗快速移動的探索樂趣,因此可誘發寶寶練習自己學習走路的動機。

學步車入小兒用品黑名單首位,寶寶學步慎用學步車 第2張

適合學步兒的安全環境

當學步兒一步一步地在環境中探險,爲寶寶準備一個安全環境是必要的。除了把寶寶觸手可及的易碎物品、沉重物品都妥善擺放之外,爸媽可善用地墊、圍欄、防撞邊條、抽屜安全鎖與門擋等防護措施,確保孩子於環境中移動時是安全的。

若帶到戶外,也可以視情況使用護膝或穿着長褲,避免容易跌倒的學步兒輕易擦傷。若需使用學步車,椅座的高度也需要根據寶寶的身高調整,避免使用時寶寶踮腳行走。樓梯口、廚房、陽臺需徹底巡視,將家中可能造成危險的位置關閉或適當防護。

發展快慢有個別差異

寶寶的發育進度雖然有得以參照的指標,但進展速度卻因人而異。只要能順利發育,快或慢都不要緊,爸媽無須擔心。寶寶2歲之前,每個階段累積足夠的動作經驗,都能支持寶寶下一個階段的動作順利學習,但每階段的發育除了與動作經驗的累積有關之外,寶寶進步快或慢,其實也與個體差異、照顧者的引導和照顧時的衛生要求相關。

學步車入小兒用品黑名單首位,寶寶學步慎用學步車 第3張

個體差異性: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寶寶的個性有些比較慢熱、容易緊張,或是有些比較活潑大膽等,不同的個性讓孩子在探索環境時有不同的表現,間接影響不同個體間對於動作經驗的累積速度,例如同樣面對新的事物,活潑大膽的孩子很快就能跨出第一步去探索,害羞的孩子就會在動手前猶豫很久。

照顧者引導:

照顧者是否願意與孩子游戲互動或鼓勵他學習,與動作經驗的累積有很大的相關性,如果引導的多,寶寶出現動作的機會就多,引導的少,動作經驗的累積機會就相對減少。同時,若寶寶比較容易哭鬧難帶,單單照顧孩子作息就已大量耗費照顧者的心力,而照顧者引導遊戲的機會也可能減少,也會使寶寶的動作經驗累積相對較少。

衛生要求:

有些家長對孩子有較多的保護,常常因爲擔心臟、亂,就不讓孩子在地上探索,或是經常阻止他觸碰各種物品,這會使孩子缺少許多觸覺上的刺激與動作經驗,有時可能會讓孩子的動作發育進步得比較慢。如果擔心孩子弄髒手,其實可以在結束摸索時爲他清潔雙手或是將環境徹底清潔,讓孩子放心探索,而不要因爲怕麻煩或對清潔有過分要求,而阻礙了寶寶的探險與樂趣。

鳥兒慢飛 ,給予半年的觀察

如果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的進步似乎有所落後,建議給予孩子6個月的時間觀察,例如1歲了卻還不會走路,就觀察到1歲半,而在這段期間,爸媽可以多方引導;若到了1歲半寶寶都還沒有想扶站的慾望,此時再求助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也不遲,千萬不要一落後就急着求醫,以免嚇壞自己也帶給寶寶太大壓力。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