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這樣“把屎把尿”,讓寶寶遠離傷害

這樣“把屎把尿”,讓寶寶遠離傷害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兩天北京天氣升溫,M跟婆婆的矛盾也突然升級了——有一天她提前下班,到家正撞上婆婆在給M8個月大的女兒把尿。而且,M發現女兒穿着一條別人送的開襠褲,那條褲子她本來塞到櫃子裏,打算打包扔掉的。

這樣“把屎把尿”,讓寶寶遠離傷害

這兩天北京天氣升溫,M跟婆婆的矛盾也突然升級了——有一天她提前下班,到家正撞上婆婆在給M8個月大的女兒把尿。

而且,M發現女兒穿着一條別人送的開襠褲,那條褲子她本來塞到櫃子裏,打算打包扔掉的。

“那一刻,我才知道她只是表面聽我的,說天天給孩子穿紙尿褲、閉襠褲,背地卻我行我素!要不是偶然撞上,還不知道要被她瞞多久!”跟我描述這件事時,M氣得臉色都變了。

當時,M的婆婆解釋:“天熱了,孩子捂着紙尿褲不舒服,我就換上開襠褲讓她通通風。”

M當然聽不進去,這理由就跟給孩子加了糖的水孩子更愛喝一樣,在追求科學育兒的媽媽們聽來簡直是無稽之談

現在,最令M頭疼的就是,眼看天氣越來越熱,怎樣才能不讓婆婆以“孩子太熱”爲由給孩子“穿着開襠褲把屎把尿”?

Part 1

爲什麼大家反對給孩子“把屎把尿”?

幾乎在所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裏,都會有一大堆育兒觀念和生活習慣帶來的分歧。把屎把尿,在這些分歧裏一直名列前茅。

一邊是拉扯過好幾撥兒孩子的姥姥奶奶,一邊是看過很多育兒文章的新手爸媽;老人們說“孩子都是這樣把過來的,不把怎麼能學會拉尿”,媽媽們說“不能把屎把尿,對孩子發育不好”,雙方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個觀念不統一,家庭矛盾節節升級。

這幾年,“把屎把尿”作爲育兒陋習之一,被很多專家詬病,隨便度娘一下,就能搜出一大堆危害——

把便動作對寶寶脊椎和髖關節發育不利,容易造成脫肛、肛裂;

頻繁把尿容易造成排尿過勤,不利於寶寶膀胱功能成熟,容易造成寶寶憋不住尿,長大後尿頻、尿急;

把屎把尿是大人在刻意控制寶寶的行爲,對寶寶個人意願極不尊重,長此以往容易讓寶寶對排便產生壓力甚至抗拒……

每一條,都如同重錘打在媽媽們心上,結果就是四個字:絕不可以!

沒錯,任何可能給寶寶帶來傷害的行爲,在媽媽這裏都是絕對不被允許的。把屎把尿這件事,就這樣被釘上了恥辱架。

Part 2

國外研究者怎麼看待“把屎把尿”?

美國某兒科網站上曾發佈過一項有趣的實驗,是美國兒科專家針對寶寶如廁習慣的養成所進行的一次長達數年的跟蹤實驗研究。

參與這項實驗的媽媽們,從寶寶出生3個月後,就開始在專業儀器的幫助下,通過寶寶的神情表現來判斷其是否有排便需求。如果發現寶寶想排便,就立刻在一個固定地點,比如衛生間,給孩子把大小便。

數年後,研究者們發現,參與實驗的孩子中有一半以上都能夠在一歲左右實現白天基本不尿溼褲子,還會在想排便時自己走到固定的排便地點去。

研究者解釋說,實驗中的“把屎把尿”行爲,是媽媽觀察到孩子的排便意願後,去幫助孩子。整個過程中,孩子並不是被迫排便,而是在需要排便時由媽媽幫助完成了這件事。排便後,媽媽還會親密地對孩子表達鼓勵。

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把排便地點、排便姿勢和排便本身關聯起來了,雖然由於括約肌發育尚未成熟,不可能實現完全自主排便,卻早早就能用自己的方式向媽媽表達排便需求。

需要明確的是:上述實驗所取得的如廁訓練成果,並不是“把屎把尿”的功勞,而是媽媽在觀察和理解到寶寶的需求時,順勢而爲,寶寶在過程中也發揮了自己的主動性。跟我們身邊很多人家“想把就把”,甚至“長時間地把”,“把不出屎尿不罷休”的行爲有本質不同。

前者是寶寶主動參與的“把屎把尿”,後者是完全受大人支配與控制的被動“把屎把尿”,給寶寶身心發育所帶來的影響截然不同。

Part 3

是時候正確認識“把屎把尿”了

微信上曾有朋友問我:孩子快4歲了,在幼兒園還老尿褲子,是不是小時候姥姥把尿造成的?

還有位朋友非常內疚地說,孩子都5歲了還尿牀,家裏老人從來沒把過大小便,別人都說是因爲一直穿紙尿褲造成的,搞得她本來一直堅信把屎把尿有害無利,現在也有些動搖了……

網絡時代,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新舊育兒觀念的碰撞一直都在。

在碰撞中,有些事被捧上神壇,譬如純母乳餵養;也有些事被一棍子打死,譬如把屎把尿。

今天又聊到了“把屎把尿”——爲什麼咱們眼裏一無是處的育兒陋習,卻被西方育兒界嘗試用來作爲嬰幼兒如廁訓練的輔助方式?

追根究底,“把屎把尿”有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大人在對寶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是順應寶寶生理需求,將把屎把尿作爲一種輔助的排便方式,根據寶寶的規律引導他們排便;還是施展家長權威,自以爲是地給寶寶安排把便時間,甚至強迫寶寶每半個小時一定要拉尿出來,執著地一把就是十幾分鍾甚至更長。

給寶寶帶來傷害的,是不正確的把便方式。所以,如果不想爲了捍衛“真理”與家中老人翻臉,先告訴他們正確的把便方法吧。

Part 4

這樣“把大小便”,寶寶如廁更順利

分享今天的推送,不是鼓勵給孩子“把屎把尿”,而是如果媽媽們能捕捉到孩子大小便的肢體或表情信號,及時引導孩子排尿,是可以的;同樣,如果家裏老人習慣把屎把尿,而我們又不可能辭職帶孩子,那就好好商量,告訴他們正確“把屎把尿”的方法。

——捕捉寶寶的排便需求

這一點,親自照顧孩子的媽媽都能精準捕捉:寶寶一個皺眉、一個撅嘴、一個聳肩,就知道他要拉臭了。通常來說,寶寶在進食過後或剛睡醒時會想要排便。

由於寶寶小便非常頻繁,很難提前發覺,所以不建議給三四個月內的寶寶把小便,那樣的話媽媽和寶寶都會非常辛苦。而大便則信號比較明確,常常伴隨着寶寶眼睛發紅、身體縮緊等表現,所以很多媽媽都會採取“把大便不把小便”的方式,不過多爲難自己和寶寶。

就算三四個月後想適當給寶寶把尿,也一定要在寶寶有需求的時候纔去“把”,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頻繁地“把”,因爲排尿過勤會讓寶寶的膀胱一直處於“未充盈”狀態,使膀胱缺乏足夠鍛鍊,儲存功能難以發育成熟,埋下尿急尿頻的隱患。

——選擇固定的排便地點

固定意味着規律,寶寶對規律和秩序都是相當敏感的,固定的排便地點有利於他們建立排便意識。

這個地點可以是屋裏某一個私密角落,也可以是衛生間,行動方便且私密性強的地方是首選。

排便屬於個人隱私,隱私意識從小建立,能有效幫助孩子預防性侵害。很多老人爲了方便把屎把尿,喜歡給孩子穿開襠褲,這就是原則問題了:正確的把便行爲可以接受,但穿開襠褲萬萬不行。

——排便後的親密鼓勵

在媽媽充滿肯定的態度下,寶寶很快就會感覺到,排便是一件快樂的事。

實驗中有專業儀器幫助媽媽觀察孩子的排便需求,這在現實生活裏不可能實現。所以當我們判斷失誤,幫寶寶把大小便時寶寶沒反應,或用打挺來表示抗議,等一兩分鐘足矣,最長不要超過3分鐘。長時間把便確實對寶寶脊椎和髖關節發育不利,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引起脫肛、肛裂。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你準備好把便時,寶寶已經尿了或者正在尿。沒關係,讓他尿完,不要大驚小怪,這絕對不是寶寶的錯。如廁訓練有個基本前提,就是不要讓寶寶覺得排便是一件可能帶來責罰的事。

——從正確把便過渡到正常如廁,把屎把尿也有正確的打開方式

在尊重和順應寶寶排便需求的前提下,用正確姿勢把便,嚴格控制把便時間,絕不控制、強迫和影響寶寶的排便情緒

忙於家務不能密切關注寶寶排便需求時,使用紙尿褲,避免因爲把便而產生壓力,影響帶娃情緒;

外出或出入公共場合時,使用紙尿褲,堅持隱私第一。

正確的把便方式可以自然地跟如廁訓練銜接起來。等孩子會坐以後,觀察到孩子有便意時,可以慢慢不再“把”,而是漸漸引導孩子坐小便盆,爲以後的如廁訓練打好基礎。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