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從完全讀懂寶寶的哭鬧開始,看見寶寶眼裏的世界!

從完全讀懂寶寶的哭鬧開始,看見寶寶眼裏的世界!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喜怒哀懼,人之常情。但孩子的眼淚和哭泣有時候讓父母們心煩意亂。最近看到一個帖子,題目是“孩子用哭解決的問題”,這個題目隱含着孩子把“哭”當作一種工具來解決問題的暗示,的確也有不少網友跟帖寫了自己家孩子怎樣“用哭解決問題”的情況。看上去,似乎孩子生而就具有和父母鬥爭以及控制父母的智


讀懂孩子哭的含義:

在熟練掌握語言(通常要到2歲以後)、理解自己內心發生的情緒情感(通常至少要到3歲以後)和能預測他人的行爲(至少要到1歲以後)之前,哭鬧是孩子用來表達不舒服和需求的一種常見的方法。

從完全讀懂寶寶的哭鬧開始,看見寶寶眼裏的世界!

孩子哭鬧,可能是因爲:

痛苦

不會說話的新生兒用哭泣告訴父母:“我餓了!”“我不舒服!”“我有些不對勁!”在這個月齡,爸爸媽媽需要對寶寶的哭泣及時做出反應。

在寶寶的情緒徹底失控之前,你大概有30秒的時間放下手邊的事情,趕到寶寶的身邊,去檢查一下他的情況。

很多情況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痛苦,比如肚子餓、生病、身體不舒服、過於疲憊、感到冷/熱、等待的時間過長、被人欺負、受到冤枉、父母對自己很兇等等。

悲傷

(1)與媽媽分離。在七八月以後,當孩子與母親或者主要照料者建立了依戀之後,他們非常喜歡時時刻刻與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與媽媽或者主要照料者的分離都會讓他很痛苦。

這個月齡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客體永恆的概念,他並不懂得媽媽消失之後,還會再出現,每一次的分離對他來說都是可怕的。

還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孩子對時間的感覺和大人是不一樣的。離開媽媽五分鐘,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生一世!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全副身心地熱愛一個人,而不得不與之永別時的那種感受。

(2)失去自己心愛的東西。珍愛的玩具被打碎,自己最滿意的一幅作品被人破壞了,都會讓孩子深深地感到難過,因而哭泣。

(3)感到媽媽不愛自己了。孩子對媽媽或者主要養育者的情緒情感變化非常敏感,研究發現,如果沒有得到媽媽及時響應,或者看到媽媽對自己很嚴肅、冷着臉,哪怕只是2個月的小寶寶,也會因爲悲傷而哭泣。

現在,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喜歡玩手機,不看着孩子,人雖然在,但和孩子缺乏眼神的交流,對於孩子而言,這種陪伴會帶來一種拋棄感,孩子可能也會因此而哭鬧。

國外一項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會通過帶有挑釁性質的行爲引起家長關注,從而與移動電子產品爭奪父母的注意力。

恐懼

作爲大人,我們有時候可能也會“害怕地哭”,何況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大人所建立的世界對於兒童來說有多麼巨大,可以藉助閱讀格列佛遊記中的《大人國》章節想象一下。

而且,人類對恐懼的記憶很牢固,寶寶也是如此。到了4~6個月,當過去曾經經歷過的恐懼再次發生的時候,寶寶會預先感到恐懼。

比如,有些寶寶一進保健站,雖然還沒有打針但已經開始哭泣。比如如果有些人曾經對寶寶非常兇,可能他再見到這個人的時候,就會哭起來。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會讓小孩子感到害怕。他可能會害怕:

(1)某些情境:與你分離、與陌生人相處(陌生人焦慮一般出現在六七個月以後)、陌生的環境、洗澡、洗頭、入睡(對於幼兒來說那是一種失去意識的感覺)、眼睛進水、噪音、醫院、上學、黑暗、高處、水邊、沙地等等。

(2)動物:任何動物都有可能,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害怕對象。

(3)自然現象打雷、閃電、狂風、巨浪。

(4)各種各樣的意外:突然的巨大聲響、奇怪的聲音(吹風機、抽油煙機、洗衣機、吸塵器等等的聲音)、突然的光亮、突然出現的人等等。

(5)想象中的危險:童話故事和某些繪本、奇怪的人、怪物、猛獸、電視電影或者動畫片中看到的可怕的東西。

從完全讀懂寶寶的哭鬧開始,看見寶寶眼裏的世界! 第2張

憤怒

出生兩個月以後,限制孩子(比如,不讓他玩某個玩具、吃某個東西啃手),願望得不到滿足(比如,想要媽媽抱,被媽媽拒絕等),強迫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被人欺負,都會讓寶寶憤怒。

憤怒讓寶寶很難受,他會哭泣,而且他的臉可能會憋得很紅。

此外,如果孩子的痛苦沒有得到及時的撫慰,也會轉變成憤怒。

寶寶的憤怒反應在6個月以後逐漸變得強烈。在6個月以後,隨着身體的發育,寶寶表達憤怒的方式也會更多了,除了會被氣得哇哇大哭外,他們還可能會扔東西、打人等等。但在3歲之前,寶寶都還沒有能力能夠去控制自己的憤怒。

挫折

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憤怒和痛苦,比如,嘗試拿某個玩具而沒有成功,搭積木失敗,都可能會因爲自尊受損而哭泣。

在孩子3歲以後,他們有了更復雜的情緒情感反應,在他們感到內疚、羞恥、尷尬、妒忌時,都有可能會哭鬧。

如何面對孩子的哭鬧

孩子的眼淚和哭鬧讓大人們心煩意亂。面對一個哭泣的孩子,你可能會感到悲傷和難過——因爲心疼;你也可能會感到憤怒或煩躁——因爲他讓你感到挫敗,覺得自己無能,他讓你顏面大失,他不是你理想中的完美孩子。

這種時候,很多父母最想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別哭了!“或者想威脅他們:“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粗暴地對待孩子的哭鬧,強硬地要求孩子停止,或者威脅他們,不但不能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反而會疊加孩子原本的情緒,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和難以處理。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願望或需求,永遠不和他分離,保護他免受一切苦難和恐懼,進而避免讓他哭泣,讓他總是高高興興的。

很多父母之所以把孩子的哭鬧當作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是因爲父母們誤以爲,孩子的哭鬧是在提要求——你得爲我做些什麼;二是父母們誤以爲自己需要去滿足孩子的每個願望。我們當然無法、也不應該滿足孩子的某些需求。

父母避免以下幾種典型的行爲:

(1)有求必應。每當孩子一哭,就有求必應,或者即使孩子沒有明確的需求,父母爲了緩解自己的壓力提前進行安撫。這樣一方面會使得孩子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會使孩子漸漸學會用哭泣來要挾父母。

(2)忽視。對孩子的哭泣不理不睬。讓一個孩子獨自哭泣,對他而言無異於一種拋棄。這種忽視孩子情緒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痛苦轉變爲憤怒;或者爲了避免這種忽視引發的被拋棄感,壓抑自己的情緒。

(3)懲罰。對孩子的哭泣零容忍,命令孩子“不許哭”,否則就要進行責罰。這種做法完全是給孩子樹立一個反面榜樣,而且會加深兒童的恐懼、憂鬱和沮喪,並且會破壞親子關係,阻礙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

那麼,應該怎麼處理孩子的哭鬧呢?

(1)父母需要掌握孩子的情緒智力的發展規律,知道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侷限性,不要對孩子提超出現實的要求。

孩子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瞭解事情的運行規則,調控自己的情緒,覺察他人的情緒,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並且根據這些信息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行爲,這都需要相當成熟的心理能力,通常這些能力3-6歲以前的孩子尚未掌握。

(2)早期養育需要及時響應。在生命最初的12個月,如果父母總是能做到及時響應孩子的召喚,儘快出現在他們身邊,減少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感到舒適和安全,通常能夠有效地讓他們停止哭泣。

這些付出是值得的,如果養育得當,隨着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到了1歲以後,通常寶寶哭得會越來越少。

(3)讀懂孩子的情緒語言。如果你已經理解,孩子的哭鬧只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那麼你就會懂得,面對哭鬧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陪伴和傾聽,引領他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當身邊的人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們很難只是傾聽他說自己發生了什麼,而不去幹預、不去提供解決辦法或給出建議。很難不急於去讓他脫離這種狀態,幫助他恢復平靜。更何況這個人是自己的孩子。

看到一個孩子滿地打滾、哭鬧着說:“我想再吃一個冰激凌!”父母的感受可能是憤怒,行爲上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拒絕這樣不合理的要求。這種做法通常只會讓孩子哭鬧得更厲害,以及你自己更生氣。

不如換一個做法:理解孩子想得到一個東西,得不到的痛苦,允許他以不成熟的方式發泄自己的痛苦,不去批評、制止、指責這個願望本身;撫慰這種痛苦,但並不滿足這個願望。

你可以幫助孩子對情緒進行命名,對孩子說:“你看起來很難過(痛苦、憤怒)”…你還可以去問問孩子:“發生什麼了……”不要問:“你爲什麼哭!”如果你知道事情的緣由,你可以告訴孩子:“我明白你很難受……是因爲……”

從完全讀懂寶寶的哭鬧開始,看見寶寶眼裏的世界! 第3張

你可以體會並幫他的感受:

那真的很難受……

這真的太不公平了……

事情真的太不順利了……

當他那樣做的時候,這真的讓你很生氣……

在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和孩子的感受之後,再問孩子:你想要怎麼辦?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你需要我做什麼?

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教授曾說“當你能夠爲童年時期的自己留下同情的眼淚時,你就能夠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了。”

你不能接受孩子的哭泣,或許是因爲你一直被教育“不許哭”,“不許鬧”。

而實際上,情緒像一條河流,有時候風平浪靜,有時候暗流涌動,有時候水流湍急,有時候波濤洶涌!

從理解孩子的哭開始,珍惜這個修通自己與情緒的關係的契機,與孩子一起成長!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