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還在捏鼻子喂藥?小心引起孩子窒息

還在捏鼻子喂藥?小心引起孩子窒息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小朋友生病了卻堅決不肯吃藥,家長們愁壞了。於是,大家紛紛使出絕招——捏鼻子喂藥,相信不少家長都這麼幹過。不過,捏鼻子喂藥這種事兒,的確能讓孩子成功吃藥,但是背後的弊端家長們可知道?

很多小朋友生病了卻堅決不肯吃藥,家長們愁壞了。於是,大家紛紛使出絕招——捏鼻子喂藥,相信不少家長都這麼幹過。不過,捏鼻子喂藥這種事兒,的確能讓孩子成功吃藥,但是背後的弊端家長們可知道?

最近,有專家表示,在孩子吃藥時捏鼻子,會迫使其用嘴巴呼吸,被強喂進去的藥物和水容易進入氣管,可能會引起窒息,非常危險!

還在捏鼻子喂藥?小心引起孩子窒息

孩子吃藥時捏鼻子可致窒息

生活中,當孩子生病不肯吃藥時,很多家長會採用捏鼻子喂藥的方法來解決。這麼做效果似乎很好,但存在安全隱患,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並不可取。

易損害身體健康

1.鼻部損傷

孩子的小鼻子很嬌嫩,不能大力捏。若是家長捏鼻子喂藥時用力過猛,容易使鼻粘膜和血管受損。

2.中耳炎

當家長捏孩子鼻子時,他的鼻咽部處於開放狀態,藥物和水會流進鼻腔。而我們人體的耳咽管是連接鼻咽和中耳的1個通道,加上寶寶的耳咽管不僅短而且直,很容易流進耳咽管,進而流進中耳,引起中耳炎。

3.嗆咳、吸入性肺炎

捏鼻子喂藥時,孩子會改用嘴巴呼吸,加上往往來不及將藥物和水吞嚥下去,搞不好藥物和水就會隨着氣體進入氣管、支氣管。若情況輕微,那麼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會引起陣發性嗆咳或支氣管炎、吸入性肺炎。若情況嚴重可造成氣管阻塞,發生窒息,一旦搶救不及時甚至直接威脅孩子的生命。

另外,藥物一次次刺激氣管粘膜可能會造成感染,引起發熱、多痰等情況,影響孩子身體健康。

還在捏鼻子喂藥?小心引起孩子窒息 第2張

易造成心理影響

還有,家長強行喂藥動作可能比較粗暴,孩子會感到害怕甚至恐懼,留下心理影響,以後再喂藥就更難了!

這些常見的錯誤喂藥方式

除了捏鼻子,大家平時常用的喂藥招數都是錯的,大家一定要注意!

拎耳朵

一些老人喜歡用這招,但這麼做很危險。孩子可不會乖乖配合,一般會使勁兒掙扎。若家長一時情急沒注意分寸,可能引起耳周炎,若用太大力可能造成聽覺異常。其實,不管是什麼方法,只要是強行給孩子灌藥都不提倡,都會使孩子牴觸情緒情緒。

把藥混入果汁

還爲什麼不肯吃藥,怕苦唄~於是,一些家長會想辦法讓藥的味道好一點,用牛奶、果汁、可樂等飲料來喂寶寶吃藥。但是這麼吃藥不僅會影響藥效,還可能會造成不良反應,大家千萬別冒險。

是藥就得用水服

有的家長認爲吃什麼藥都要用水送服,其實並不完全如此。一些藥物不宜用水送服,否則會降低療效,比如止咳的膏劑。具體如何服藥請謹遵醫囑。

還在捏鼻子喂藥?小心引起孩子窒息 第3張

躺着吃藥

白天還好,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晚上。一些家長爲了安撫孩子,讓他乖乖吃藥,習慣讓孩子躺着吃藥,然後直接睡覺。然而躺着吃藥危害多多,由於這個姿勢易使藥物黏附在食道壁,除了影響藥效,還可能會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嚴重甚至使食道壁受損。

給孩子喂藥的正確方式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孩子配合吃藥。

做好準備工作

考慮到孩子可能會出現藥物溢出的情況,記得先給他戴好圍嘴,並準備好紙巾。

選擇合適喂藥工具

1.滴管:適合新生兒或小寶寶用。不建議選易碎的玻璃滴管。

2.小藥匙、帶有刻度的小量杯或注射器:適合滿3個月的寶寶用。注意最好不要用飯勺,以免寶寶以後拒絕吃飯。

3.小藥鉢:若吃的是要藥品,需要先碾碎。

TIP:若寶寶還不滿6個月,那所用的工具都要先在沸水中消毒。

注意喂藥姿勢

將孩子將頭擡高,臉向一側偏,然後用小藥匙或注射器從下頜(嘴巴下牙的一側)伸進去將藥慢慢喂進去。若寶寶太小,一次爲1ml左右。等孩子把藥物全部吞嚥了,再接着喂。喂完後,可以喂孩子喝一點白開水,幫他幫嘴巴里餘藥全吃進肚,還能沖淡下藥味。

喂藥小妙招

1.僞裝法

把藥物換個包裝,裝在孩子喜歡的容器裏。這方法一般用1、2次就會失效,可以再換其它容器。

還在捏鼻子喂藥?小心引起孩子窒息 第4張

2.催眠法

其實就是把藥物假想成可愛的藥BB,現在它要到孩子肚子裏去旅行了。然後引導孩子吃藥,讓他感受藥BB從嘴巴進到食道的感覺。

3.預防法

提前帶着寶寶一起看關於吃藥的繪本,幫助他克服吃藥的恐懼。若孩子已經懂事了,吃藥前來一次耐心的溝通吧,告訴孩子“寶寶生病了,要吃藥才能好啊,不然好不了就一直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媽媽知道藥有點苦,但堅持一下,吃了藥寶寶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吃藥時一個很痛苦的事情。作爲家長,我們應該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要接納他們的情緒,併合理進行引導。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