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嬰兒的大運動發展問題和知識,我還是瞭解的,於是建議她還是讓寶寶多練習爬行,不要太追求現在就能行走。但如果“坐”並不是在爬行中學會,而是在家長的刻意幫助中學會的,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跳過爬的階段。可知,寶寶跳過爬…

原標題:“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今天去鄰居家串門,看見她家寶寶在客廳裏曬太陽,才十個月大的小寶寶玩了一會兒,就自己扶着沙發站起來了。

鄰居開心地說:你看我家娃兒多厲害,都會走了。

嬰兒的大運動發展問題和知識,我還是瞭解的,於是建議她還是讓寶寶多練習爬行,不要太追求現在就能行走。

鄰居對此很疑惑,她覺得早晚都要學會走路的,早點會走不是更好嗎?

“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這類困惑其實很多人都有,平時也在寶媽羣和粉絲的私信中,看到過寶寶跳過爬直接學會走的例子,大家的意見不一。

很多人高興於自家孩子早早學會走路,但也有部分人瞭解得多一些,知道這不是最佳狀況。

在老人眼裏,孩子還不會爬就先學會走了,身體一定結實、營養好還聰明。

但實際上,這種現象並非自然,而是人爲干預寶寶的大運動進程導致的,可不能視作好事,這是爲什麼呢?

“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第2張

這要先從寶寶的“坐”談起,小嬰兒正常的大運動發展進程,並不與老話所說的“三翻六坐九爬”一致,而是學會翻身後才漸漸解鎖爬行的各種姿勢,最後在爬行鍛鍊中學會獨自坐起。

從爬到坐的階段很短,幾乎同時發生。BBC曾出過一個記錄片——《嬰兒的祕密生活》,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嬰兒如果沒有受到外力干擾,是怎麼學會這些動作的。

“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第3張

但如果“坐”並不是在爬行中學會,而是在家長的刻意幫助中學會的,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跳過爬的階段。比如家長總會讓嬰兒背靠着物體保持坐姿,長期如此寶寶的背部及臀部肌肉,就會被鍛鍊得更加有力。如果他們手邊正好有什麼能扶的東西,如沙發、茶几一類,就會抓住站起。

當他們體驗到站立的感覺,也更加享受這種高高的視野,就會養成時常站立的習慣,再慢慢學習邁步,於是爬行這一階段就被落下了。

那麼,寶寶不會爬就急着走,會有什麼影響?的確是存在的。

有相關的醫學研究證明,人類的肢體運動由大腦支配調節,爬行運動與孩子的運動能力、肢體協調水平和平衡能力有着緊密聯繫。

爬是嬰兒的大動作發展中重要的一環,而走是所有大動作最終所能通向的結果。“先走後爬”與“先爬後走”的寶寶,在以下三個方面會存在差異。

1、平衡能力

直接跳過爬行會走的小孩兒,在平衡能力方面,不如經歷過爬行階段的孩子。

大量的爬行可以鍛鍊寶寶的前庭系統,對平衡能力發展有很大好處,嬰兒時期充分爬行過的孩子,通常平衡性都好。

“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第4張

2、認知發展

《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在嬰兒的認知以及心理社會方面發展中,自我位移的出現有很大影響。

而寶寶跳過爬行的階段,從扶站到走路的這段時間裏,幾乎沒有出現過獨立的位移,也缺少了加強自我意識,他們不能在移動中感知空間與時間。

3、健康體態的生長

人類的直立行走,在《瘋狂進化史》中被稱爲“逆天之舉”。這是因爲人體的身體構造並不適合直立,因此需要爲此付出各類“脊柱疾病”爲代價。

嬰兒時期如果能有充足的爬行時間,長大後孩子的身體也能形成更好的體態,有利於減少患上“直立疾病”的概率。

“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第5張

可知,寶寶跳過爬直接學會走,會影響認知發展和平衡力,如果出現這類苗頭,父母一定要懂得如何科學干預。

1、一個適合爬行的環境

一個較爲空曠的區域,有寶寶喜歡的小玩具,並且逗引他們主動去拿。

Tips:寶寶穿的衣物要寬鬆舒適,方便爬行,注意排除爬行區的障礙物,遠離桌角一類的尖銳區域。

2、適度引導寶寶爬行

倘若孩子只是看着玩具沒有主動爬行,家長可以在旁邊做個示範,爬過去把玩具拿起來,寶寶就會模仿。

“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的寶寶差異大,父母要懂得干預措施 第6張

3、糾正寶寶的錯誤爬行動作

寶寶第一次爬行時不知道如何擺動手腳,有的會倒着爬,有的是趴在地上匍匐,家長們要在旁邊適當指導,幫孩子糾正錯誤的姿勢。

比如先給孩子做個爬行示範,或者幫他們調整雙臂及雙肩的重心,完成身體重心的調節。反覆多次調整手臂及腿的動作,就能讓他們逐漸學會正確的爬行姿勢。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