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超級細菌出現並非“末日”

超級細菌出現並非“末日”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細菌產生抗藥性是自然進化

超級細菌出現並非“末日”

師從我國傳染病學奠基人之一朱師晦教授的葉曉光,早年一直從事乙型肝炎防控方面的研究。研究生畢業後回到廣醫二院從事臨牀醫療和醫學科研工作。

在對乙肝等傳染病的流行病研究中,葉曉光發現,隨着抗生素使用量增多,病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越高。於是,葉曉光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廣醫二院感染科等科室抗生素使用和耐藥性方面的數據,並逐漸形成一個數據庫。通過對數據庫中各類病菌耐藥性的統計分析,逐步成爲該院在臨牀使用抗生素劑量的依據。

2001年,葉曉光承擔的廣州市科技局攻關項目“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調查和控防措施的建立的系列研究”,對耐藥性的研究也從臨牀統計分析逐漸發展到實驗室研究。

葉曉光說,超級細菌的出現,與抗生素的過量使用乃至濫用有直接的關係。細菌比人類的歷史更悠久,伴隨了整個人類發展史,大部分細菌都能與人類和平相處,只有少部分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人類醫療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與病菌的戰鬥史。

在1920年左右,人類發明了抗生素,開始了抗生素治療病菌傳染疾病的歷史。但實際情況卻是,隨着抗生素的使用,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逐漸增強,乃至發展出對大部分已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是一種自然進化現象。”葉曉光說,超級細菌的出現,與人類對抗生素的不恰當使用有關。比如劑量使用不當,治療效果未達到不說,還“培養”了細菌的耐藥性;或者抗生素管理缺位,導致除了醫療行業以外,其他商品中也存在劑量不等的抗生素,“鍛鍊”了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能力。

 

超級細菌出現並非“末日”

儘管超級細菌因爲其對大多數抗生素的耐藥性,被不少人視爲“末日”到來,但葉曉光認爲其實沒有那麼恐怖。“超級細菌其實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所謂超級細菌,其實也就是泛耐藥細菌中的一種。”

細菌按其耐藥性可以分爲一般細菌、多重耐藥細菌、泛耐藥細菌。泛耐藥細菌並非是現在纔出現的種類,比如上個世紀就有爲學界廣爲關注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 R SA )”,該類超級細菌也並非不可以殺滅,仍舊是有可以選擇的抗生素種類的,比如我國尚未批准使用的多黏菌素、替加環素都是可以治療 M RSA感染的。

根據衛生部規定,對最高級別抗生素如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即可稱爲超級細菌。實際上,臨牀上,已經發現的可以歸入超級細菌類別的病菌已經很多,比如鮑曼不動桿菌、肺類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大腸桿菌等。

廣醫二院近期曾有一例顱腦損傷導致感染鮑曼不動桿菌的病例,雖然患者最終因此去世,但葉曉光表示,其實還是有辦法治療這種病菌感染的,可惜是“知道方法,卻沒手段”。

抗生素不是人類抵抗病菌的唯一主角。葉曉光表示,病菌感染其實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比如提高人體自身免疫能力,改善病人自身微生態環境,對治療病菌感染也是至關重要的。

 

濫用抗生素已是不爭的事實

抗生素在中國的濫用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比如普通的感冒,多喝水,多休息就可痊癒,但大多數病人和醫生都傾向於使用抗生素”。更爲嚴重的是,抗生素在中國並非嚴格監管的藥品,醫生可以對普通病菌開最高級別抗生素治療,病人可以隨便買抗生素類藥物自行使用;同時,養殖飼料、日用化學品中添加抗生素類藥品也早已廣泛存在,這些都加大了超級細菌出現的可能。

作爲對抗病菌的一種最有效的武器,葉曉光表示,抗生素應特別強調合理用藥,即在熟悉細菌的前提下,對合適的病人,選用合適的抗生素,給予合適的使用劑量。由於我國現在沒有抗生素監管方面的法律,只有衛生部頒佈的行業性指導標準《抗生素藥物應用指南》,對醫生和公衆使用抗生素都缺乏監管。

葉曉光建議,應儘快對抗生素的使用、監管進行立法,及時控制抗生素濫用的現狀。同時,臨牀醫生也應該多多瞭解病菌的特徵,“我國已有北京、上海、廣東三大細菌監測網,瞭解新的病菌特徵並不難”。而醫生若忽略對病菌認識和感染症狀的詳細瞭解,其結果是致命的。比如蜱蟲和恙蟲叮咬導致的立克次體感染,如果醫生對病菌感染症狀誤診和漏診,則可能導致病人死亡。而一旦確定了症狀,採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療,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