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孩子怯場 是“安全”在作怪

孩子怯場 是“安全”在作怪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活潑開朗、落落大方,尤其是在一些公衆場合,更期望孩子能表現得勇敢自信。然而很多孩子一到大場面,就“怯場”了。這時,大人越是催促,越是着急、說好話,孩子反而越不配合。  事實上,孩子本沒有“怯場”的意識,他們更多的是有“安全意識”,如果孩子原本具備的一些才能不敢在衆人面前表現,那一定是他們感覺到了“不安全”。這種“不安全”包括心理不安全、能力不安全、身體不安全等。

孩子怯場 是“安全”在作怪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活潑開朗、落落大方,尤其是在一些公衆場合,更期望孩子能表現得勇敢自信。然而很多孩子一到大場面,就“怯場”了。這時,大人越是催促,越是着急、說好話,孩子反而越不配合。

事實上,孩子本沒有“怯場”的意識,他們更多的是有“安全意識”,如果孩子原本具備的一些才能不敢在衆人面前表現,那一定是他們感覺到了“不安全”。這種“不安全”包括心理不安全、能力不安全、身體不安全等。

仔細分析,對孩子構成“安全威脅”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對環境和人感到陌生  3個月大的孩子,無論是面對父母,還是生人,從不“認生”,誰抱都行,而到了4、5個月,逐漸有了“自我意識”時,孩子就開始“認生”了。

面對陌生人,他們會哭鬧、拒絕別人抱,這時只有“媽媽”才能讓孩子重新安靜下來。爲什麼?因爲媽媽讓孩子感覺安全,孩子只有感覺自己“安全”的時候,纔會表現得“一切正常”。越大的孩子越是如此。

試想,孩子如果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看到那麼多陌生的人,還要在他們面前表演,孩子能不“警覺”?能不“扭捏”?

引導者態度強硬、不自然,令孩子產生防範心理  有時,即使孩子對環境不陌生,但引導者在要求孩子做某項任務時,態度強硬、做作、不自然,孩子會本能生出一種防範心理。

這時,他會對引導者的話語產生懷疑,進而分散了對“要做的事情”的關注。許多時候,“引導者”不是父母,就是老師。

如果引導者能及時意識到,不強迫、不勉強孩子。給他一定的時間考慮,或許能使孩子卸下防範包袱,進而主動要求表現自己。只要日後多加鍛鍊,多鼓勵多讚揚,持之以恆,由淺入深,孩子“怯場”就會得到改善。

假如對着別人數落他或強迫他,會適得其反更讓他記憶深刻,以後碰到類似的事就更害怕、更怯場了。身體不舒服,無心表演。孩子“怯場”的原因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身體不舒服,無心表演。

當孩子身體不適時,會表現得焦躁不安、容易哭鬧、不聽商量、做事不配合。孩子生病前的這些徵兆往往容易被家長忽略。家長對孩子行爲的錯誤解讀,會進一步導致孩子的不配合。

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  “怯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乃是孩子對自己不自信,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藝高人膽大”,藝不高,必膽小,這還是源於“對自己的能力沒有安全感”。

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平時應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多鍛鍊與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和人打招呼、問路、去超市買東西。

如果孩子一開始不敢獨立去做,家長可先陪着孩子一起做,逐漸過渡到讓孩子獨立去做。鍛鍊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膽大。

怯場,其實很多時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當孩子認爲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安全時,會本能地“怯場”。這樣的怯場會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理應得到家長的認同和理解。

這時,家長萬不可強迫孩子大方,而要尊重孩子、體諒孩子、理解孩子。當我們尊重了孩子,理解了孩子,孩子就會“轉危爲安”,進而主動要求表現自己。

事實上,只要孩子感覺到了安全,就會有心理上、能力上、感情上的安全,孩子自會有強烈的表現慾望。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