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家長,您覺得自己有“型”嗎?

家長,您覺得自己有“型”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天,幼兒教師面對的不僅是千差萬別的孩子,而且還有千差萬別的幼兒家長。每個幼兒不僅有直接的家長“父母”,還有與之有密切關係的許多“家長”,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等。那麼教師在相處過程中會碰到什麼類型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家長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

“囉嗦型”

王老師:我最怕“囉嗦型”的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的時候,幾乎每天都“霸住”老師重複一樣的內容,完全無視老師還有其他的工作;下午接孩子的時候,又“抓住”老師問孩子在幼兒園一天的表現。我覺得這個是好現象,是家長和老師溝通的好方式,對幼兒健康成長有幫助,我們當老師的可以理解。但是家長不能一問就問十幾分鍾,甚至半個多小時,要知道3個老師要負責很多個小朋友,沒有很多時間集中在一個小朋友身上的。有些家長更是在老師下班或者午休的時間打電話來詢問孩子的情況,我覺得問一次、兩次還好,但是每天都在休息時間打來問,即干擾了我們正常的休息,也是對我們老師工作的不信任。

支招—抓住重點

家長在接送孩子的時候,儘量挑幾個重點問題請教老師,不要面面俱到,因爲老師要負責很多小朋友,沒有很多時間專注在一個孩子身上(若孩子生病或有什麼異常行爲,老師會特別留意)。其次家長如果還想具體問孩子的情況,可以問老師什麼時間有空,約個時間打電話或和老師見面,但儘量不要打擾老師的休息。

“大驚小怪型”

張老師:我在幼兒園工作2年多的時間裏,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長對孩子之間發生的一點點小事就大驚小怪。記得以前我班上有個3歲的男孩子和其他男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發生了小衝突,我當時注意到了這個情況,但並沒有干涉他們,因爲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了矛盾,並沒有中斷玩玩具這個活動。這個男孩子回家後,給家長說了這件事,可能因爲年紀小,表述得不是很清楚,家長就誤以爲孩子在幼兒園吃了虧,受了委屈,第二天就跑到幼兒園質問老師發生的情況。還好,經過仔細解釋家長才明白自己的孩子沒有吃虧。類似的事情我碰到過很多次。

支招—冷靜思考

當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裏與其他小朋友發生了小衝突,家長要保持冷靜,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瞭解,分析孩子的話是否合理,判斷是否正確,

以免興師問罪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擺“烏龍”。雖是年幼的孩子,但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與生俱來的天真與頑皮,家長不能以成人的思維來理解和干涉孩子之間的小衝突,而是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家長不妨在孩子描述幼兒園發生的事時,多問問孩子:“你是怎麼做的?”而不要說:“你應該這樣做!”這種合理引導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淚人型”&“溺愛型”

陳老師:有一些幼兒纔來幼兒園或者放假後重新回到幼兒園的時候,就會不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在家長送孩子的時候,幼兒就開始號啕大哭,捨不得離開家長。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就是這樣,她放假回到幼兒園,每天早晨都在幼兒園門口抱着媽媽或者奶奶大哭(基本都是女性家長接送)。這時家長就心疼孩子了,兩人經常抱着在幼兒園門口哭,有時媽媽能把孩子“忍心”送進幼兒園,但也有時候到了幼兒園門口,見孩子哭得太可憐,又把孩子領回去了。最後我進行家訪,和媽媽認真溝通過之後,和媽媽一起對小朋友進行說理教育,才讓她順利地回到了幼兒園。

支招—態度堅決

家長,尤其是女性家長在對待孩子進幼兒園大哭的行爲上,一定要態度堅決,不能模棱兩可和溺愛,更不要看着孩子哭得很可憐就心軟,就遷就他們可以不去幼兒園。家長可以多和老師溝通,把幼兒的一些行爲告訴老師,讓老師對其行爲進行解讀,然後通過生活小事,舉一些例子,讓幼兒覺得幼兒園是個快樂的地方,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還可以學到很多自己不會的東西。在這點上千萬要記住不能縱容幼兒的任性,要讓他們知道家長的要求是必要的。

“兩代型”

方老師:現在的父母都比較忙,很多孩子是爺爺奶奶帶,但是有時候兩代人在教育方式上有很大分歧。比如我班裏有個3歲的男孩子,週末感冒、發燒打針,週一奶奶把他送回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好多了,參加升國旗時,奶奶一直在幼兒園門外看着孫子。當時老師已經在留意這個小朋友了,還不時過去幫他擦鼻涕,但由於老師還要兼顧其他小朋友,奶奶看到老師走到別的地方就不樂意了,就找老師理論。其實我們並沒有不留意這個小朋友,只是家長照顧的是一個幼兒,而老師照顧的是全班。最後我們和孩子的媽媽溝通後,才讓奶奶理解了我們的行爲。

支招—多溝通,多瞭解

隔代教育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不過兩代人的出發點都是一切爲了孩子,但在實踐中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老人也許不理解教師的某些行爲,教師也一下無法和正在氣頭上的長輩們分析原因,就可以藉助父母這個中間橋樑來解決問題,在老師和父母溝通之後,父母一定要和老人多講講老師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不關心孩子,希望老人們也能理解。

“投訴型”

趙老師:我遇到過一些愛投訴的家長,無論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大小事,只要覺得自己家孩子吃虧了,就直接找園長,找不到園長就找副園長……像我們班以前有一個小女孩,在老師說安靜的時候,她還在和其他小朋友說話,我當時只是說:“××,噓!”她以爲我打斷了她和其他小朋友說話就是在批評她,回家則把這件事告訴了她的媽媽,她媽媽也沒有問老師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就直接打電話告訴園長,投訴老師在幼兒園不能一視同仁,對待年齡小的孩子不能溫柔地教育等話。幸好上課時副班老師也在,在園長面前證明我沒有罵那個小女孩,家長這才罷休。遇到這種家長,我十分無奈。

支招—搞清事實

家長在孩子表達幼兒園發生的事件時,不要就認定孩子在幼兒園吃了虧。要分析孩子的話,最好和老師保持定期的聯繫,一旦在孩子出現問題事件時可以第一時間詢問老師,不要遇到問題就主觀認定老師偏袒了其他孩子,而欺負了自家的孩子。要多方面瞭解自己孩子的性格,也許孩子是在引起你的注意而故意把事情描述得很嚴重,所以家長要搞清狀況,不要妄下結論,以免冤枉了老師。

[後記]

有話好好說

家長在和老師的交往過程中,由於雙方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養水平不同,教育觀念、態度與教育方式也不盡一致,因此對幼兒出現問題的認識、理解也不同,使雙方產生心理分歧,產生矛盾。但是基於爲了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髮展的目的,家長有問題要多和老師溝通,有話好好說,不要讓一時的主觀情緒而左右了自己對事情的判斷能力。

家長,您覺得自己有“型”嗎?
點擊進入精彩育兒頻道!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