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半個月到1個月寶寶的異常情況

半個月到1個月寶寶的異常情況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半個月到1個月寶寶的異常情況

本文總結九種新生兒出生後體徵異常現象,希望引起新生媽媽們的關注。面對異常切記不要恐慌,找尋出現異常的原因或者找醫生尋求幫助纔是對新生兒最好的處理方法。

  1、嬰兒吐奶

出生15天后,男孩子經常吐奶,開始的時候,認爲是吃多了,吃完耐20分鐘左右,“呼”地吐出來。吃奶後馬上吐出來時,吐出來的呈牛奶狀;吃奶20分鐘之後吐出來時,吐出來的就是呈豆腐腦狀的東西了。

如果一邊吃奶一邊從嘴角流出來,可不必擔心。如果很多奶像噴水一樣“呼”地涌出來,就應該想到可能是不正常了。

如果去就醫,通常會被說成是“幽門痙攣”。聽到這個詞語,或許許多父母都會被嚇着了。不過父母們大可不必過分擔心,健康的男嬰都會吐奶的。不要被“幽門痙攣”一詞嚇着了。“幽門痙攣”一詞其實只是把吐奶這件事說得比較難懂而已。

健康的孩子胃腸蠕動活躍,所以也易吐奶,無論想什麼辦法,吐奶都不容易止住。1~2個月是吐奶最嚴重的時期,到3個月時就很輕了,到4個月時就不會出現了。吐奶多數是在嬰兒出生後半個月發生,偶爾也有出生後2個月時發生的。

必須做手術的不是“幽門痙攣”,而是幽門狹窄。幸運的是,這種歐洲人的遺傳病在其他地方非常少,而且比一般的吐奶發生得晚(3~5周)。

  處理方法:

(1)防止吐奶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助孩子拍嗝

(2)孩子在3-4個月大之後,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賁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餵奶後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2、嬰兒便祕 詳細

一直是每天排便2~3次的嬰兒,一過半個月,就變成了每日1次。到快1個月時,又變成了每日不到1次。持續下去,又變成2日1次或者3日1次。這時,母親開始擔心了。

在嬰兒時期,2天只排1次便的孩子,按這種規律逐漸長大,到上學時也不改變,而且非常健康;如果看到其兄弟也是這種類型,就會明白這是其家族的特性。每日排便五六次是個性,3日只排便1次也屬於個性。

有的便祕屬於個性,所以不要太在意,如果有的母親真希望能做點什麼來改善嬰兒的便祕問題,那麼或許能參考下面的一些做法。

  處理方法:

(1)食物療法:對嬰兒便祕首先要尋找原因,若系母乳餵養,母乳量不足所致的便祕,常有體重不增,食後啼哭等。對於這種便祕,只要增加乳量,便祕的症狀隨即緩解。牛奶餵養的嬰兒更易發生便祕,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過多,因而使大便乾燥堅硬。這種情況可減少奶量,增加糖量,即把牛奶的含糖量由原來的5~8%增加到10~12%,並適當增加果汁。

不滿3~4個月的嬰兒可在牛奶中加一些奶糕。因奶糕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腸道內部分發酵後,可刺激腸蠕動,有助於通便。對於4~5個月以上的嬰兒,可適當增加輔食,最好將菠菜、捲心菜、青菜、薺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內同煮,做成各種美味的菜粥給寶寶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纖維素等食物殘渣,可以促進腸蠕動,達到通便的目的。此外,輔食中含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等,可促進腸子肌肉張力的恢復,對通便很有幫助。

嬰兒便祕經以上飲食調整效果仍不佳者,可給寶寶飲服蜂蜜水,即常服蜂蜜水或將蜂蜜放入牛奶中餵養,效果較好。也可吃點大蕉,短期內即能發揮潤腸通便的作用。此外,蓖麻油亦是通便佳品,嬰兒便祕時可食用,每次5~10毫升,通便效果顯著。也可用豆油替代,但須熬開冷卻後再食用。每次5~10毫升即可。

(2)訓練排便習慣:可以訓練定時排便。因進食後腸蠕動加快,常會出現便意,故一般宜選擇在進食後讓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條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藥物處理:嬰兒便祕經以上方法處理仍不見效的,可以採用開塞露通便。開塞露主要含有甘油和山梨醇,能刺激腸子起到通便作用。使用時要注意,開塞露注入肛門內以後,家長應用手將兩側臀部夾緊,讓開塞露液體在腸子裏保留一會兒,再讓孩子排便,效果就好,在家庭中也可用肥皂頭塞入小兒肛門內,同樣具有通便作用。以上通便的簡易方法不妨一試。

  4、嬰兒鼻塞 詳情

半個月左右的嬰兒鼻子經常堵塞。這與新生兒鼻子的解剖生理特點有關。新生兒鼻腔小,鼻道短,鼻粘膜柔軟,上面分佈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與成人相比更容易發生充血和水腫。我們都知道人要維持生命,需要不斷從外界吸取新鮮空氣,排出二氧化碳,進行氣體交換,當鼻子被堵塞時就會影響人們的正常呼吸。

由於新生兒經常處於閉口狀態,不會用口呼吸,一旦出現鼻塞後對新生兒影響就更大,一般表現爲煩躁、哭鬧,吃奶時由於鼻子和口腔同時堵住,導致吃奶差或無法吸吮,嚴重者可發生青紫和呼吸困難。因此新生兒出現鼻塞不是一個小問題,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

引起新生兒鼻塞的原因都有那些呢?作爲最常見的原因,感冒可引起新生兒鼻塞,感冒時由於鼻粘膜充血腫脹,鼻腔內分泌物增多,常導致鼻子不通氣。再有如果母親在孕期使用了降壓藥利血平後,新生兒在出生後也可立即出現鼻塞。

  處理方法:

(1)如果是因感冒等情況使鼻粘膜充血腫脹時,可用溫溼毛巾敷於鼻根部,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2)如果效果不理想,可用0.5%麻黃素滴鼻子,每側一滴。每次在吃奶前使用,以改善吃奶時的通氣狀態。每天使用3-4次,次數不能過多,因過多使用可能造成藥物性鼻炎。

(3)如果是由於分泌物堵塞所引起,可滴一滴母乳到嬰兒鼻腔內,待分泌物軟化後可自行排出。也可用一根細棉籤沾一點水探入鼻孔內輕輕旋轉,將鼻腔分泌物捲住,隨棉籤拖出來。

(4)如果鼻內分泌物已成硬痂,則輕輕用棉籤撥動硬痂,使乾的分泌物脫離鼻粘膜,這樣鼻分泌物可隨呼吸而前後移動,產生癢感,刺激嬰兒打噴嚏,乾的分泌物即可隨呼吸排出鼻腔。

(5)如果上述方法均無效,鼻塞又嚴重影響小兒的呼吸,甚至發生青紫時,可用筷子或小勺的把橫放在嬰兒的口裏,使口脣不能閉合,通過經口呼吸解除缺氧症狀。經口呼吸不是新生兒的正常狀況,只是在新生兒缺氧時的暫時解決辦法,遇到此種情況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溫馨提示:寶寶的鼻子很容易被堵塞,要經常清理。事實上這卻是一個容易被忽略掉的問題。清理鼻屎可以用小棉籤(不能用普通的那種,太大了塞不進去),不能太深入寶寶的鼻子。如果鼻屎很裏面,不用急着處理,寶寶打噴嚏的時候會把鼻屎帶出來,等帶到比較外面的時候,再用棉籤挖出來。

  4、頭形不正

寶寶一個月左右的時候,有人會發現寶寶躺着時臉總是朝向一個方向。再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寶寶的頭不圓,朝哪側睡得多哪側的頭就比較扁,媽媽總會因此受到批評:總讓孩子向一側躺,頭都壓平了吧。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從出生到一個月左右是寶寶的頭部生長最快的時期,而頭骨在這時候的生長速度並不完全是左右對稱的,不完全是因爲外力壓迫,內部力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爸爸媽媽們對寶寶頭部的形狀不要太過擔心,基本上每一個寶寶都會出現頭部偏斜的情況,一般在週歲過後這種偏斜就會變得不明顯,不必擔心會有個“蠟筆小新”樣的寶寶。

  處理方法:

(1)根據寶寶的長相選擇合適的睡姿詳情

(2)根據寶寶的天性調整睡姿

(3)如果寶寶睡扁了頭,媽媽給孩子哺乳的時候用手輕輕按摩(撫摸)睡扁的那部分(本方法適用於1歲半以內的寶寶),切記:不可用太用力,因爲寶寶的頭顱骨還未完全骨化,以免造成人爲受傷。寶寶睡扁了並不可怕,慢慢糾正(撫摸)睡扁部分,時間久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媽媽哺乳時每次輕輕撫摸3-4分鐘即可。

(4)使用沙袋和枕頭防止扁頭等不良頭型的出現,要合理使用枕頭,具體方法是,對於凸頭的寶寶可以讓他仰臥,並用比較硬的枕頭,這樣可以利用頭部本身的重量,使凸頭的情況逐步得到緩解。推薦使用阿蘭貝爾嬰兒枕頭硬麪(蕎麥殼蠶沙面)糾正寶寶頭型。

溫馨提示:對於不太容易合作的寶寶可以用沙袋固定方法來矯正凸頭或扁頭。方法是:用舊布做成長20釐米、寬10釐米的布袋,裏面裝黃沙,用兩層布包扎以防漏沙。對扁頭的寶寶可讓他朝左側或右側睡,用沙袋在枕部固定。要是凸頭的寶寶可讓他仰臥,兩個沙袋放在頭的兩側加以固定。用這些方法可逐步達到矯正頭形的目的。

  5、黃疸還沒消退

一般情況下,應在1周或者10天左右消失的黃疸,到半個月時還沒有消退,甚至過了3周,仍然還存在時,母親和周圍的人就開始擔心了。打開書一看,黃疸不消退的情況下,有患好多疾病的可能。可是隻要黃疸開始逐漸出現變淡的傾向,嬰兒也很健康地吃奶,大便沒有變白,就可以等一段時間。足月正常產的健康嬰兒,即使是黃疸期延長,一般也屬於生理性黃疸的持續。

特別是嬰兒是母乳餵養時,黃疸期延長就更可以理解了。這是因爲母乳中有影響調節肝臟膽汁色素的物質。這時,如果把母乳換成牛奶,能使黃疸的消退加快。但是,一般來說母親都會認爲與其停掉好不容易分泌的母乳,莫不如一邊喂蝦湯一邊繼續餵母乳爲好。

出生時體重在2.5千克以下的嬰兒,黃疸到1個月時不消退的並不少見。

  6、面頰的疙瘩和臀部的糜爛 詳情

出生後10~15天,多數嬰兒在臉的上半部分的某一部位會長出小疙瘩。眉毛上沾有浮皮樣的東西,前額的髮際上長出2~3個小粉刺樣的東西,或者是臉頰上長出3~4個小紅疙瘩,一曬太陽,就急劇增多,使母親非常吃驚。這種臉上的疙瘩,在人工餵養時比較多見。但母乳餵養的孩子也時有發生,這就是溼疹。

這一時期的溼疹可以不處理。想用藥者,用含有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藥膏每天塗2次,好了之後馬上停用。含有氟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效果更好,但不良反應也大,所以塗3~4天,好轉之後,再馬上換以前的藥。

有時嬰兒天生對牛奶、雞蛋、魚等過敏,所以發生溼疹。只用母乳餵養時,母親可以試着不喝牛奶、不吃雞蛋,如果把每天200毫升的牛奶完全停掉,溼疹減輕的話,母親就應該在嬰兒3個月之內不喝牛奶。

臉上出現溼疹的孩子容易生尿布疹,所以尿布必須是棉布的,舊的棉布比新的棉布要好。

  7、臍疝

快滿1個月時,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嬰兒臍疝,絕大多數可通過臍部筋膜環的逐步收縮而在一歲內自愈。因此2歲前,除非嵌頓,可以等待。採用非手術療法促使自愈如已滿2週歲,臍疝直徑超過1.5釐米者宜用手術治療,沿臍口1釐米處,沿臍作半圓形切口分高皮膚和皮下組織,顯著腹直肌前鞘,疝環及疝囊,正中切開腹自線,遊離疝囊,回納疝內容物,在疝環處切除部分疝囊後,給予縫扎然後將兩側腹直肌鞘緣(即腹自線)間斷縫合,最後縫合皮膚。

  用藥原則:

(1)臍疝選擇性手術一般可不應用抗菌素。

(2)疝出現嵌頓、絞窄時,或疝無嵌頓、絞窄但合併有呼吸,泌尿系統感染者,即需應用藥物包括用藥框限“A”和“B”。

(3)絞窄性疝術後出現併發症或體質衰弱者,術後除應用“A”、“B”外,尚可考慮應用新特藥物及支持對症治療。

  8、陰囊水腫

男孩子出生的時候很正常,過半個月或者1個月時,母親發現一側的“睾丸”腫大,表面皮膚的顏色沒有變化,沒有觸痛。稍微大一點之後,1個月或者1個半月時,多數能達到另一側睾丸的2倍或者3倍。到醫院就醫會被診斷爲陰囊水腫,並且說明是睾丸中積存了水液。

陰囊水腫是常見疾病,不處置的話,嬰兒2~3個月時就會自然吸收,不留痕跡。即使是吸收得很慢,也沒有超過1年的情況。

最不提倡的是用針抽出其中的水,當然,既然能夠自然痊癒,用注射針抽吸也會治癒。不過,在半個月到1個月期間即使把水抽出來了,也會再積存。如果等了1年,水腫卻怎麼也不消退,那時再考慮手術也不遲。

  9、斜頸

足位分娩的嬰兒,在出生後第2周,有時會在頸部的右側或者左側觸及一圓鋁幣大小的筋疙瘩,一般不是偶然發現的,多數是發現嬰兒面部總朝向右側,而勉強讓他向左側轉時,手一觸到頸部就發現了。

從發現頸部筋疙瘩到1周就變大了,所以母親往往會認爲這樣下去會惡化。不過,一過4周,就開始逐漸變小。1年之後,就基本消失了。

斜頸的嬰兒臉只向一側轉,所以有一側頭部臉偏的可能,因此,要使臉部轉向天棚,就要把毛巾或薄被墊在一側。頸部能挺直,會自由轉動的話,有筋疙瘩的一側就會發出“咯啦,咯啦”的響聲,或者出現發紅的現象。要儘量使嬰兒用自己的力量轉動頸部,像以前那樣用外力勉強轉動的方法不太好。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