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寶寶的好習慣父母怎麼引導

寶寶的好習慣父母怎麼引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盲目阻止=坑娃!孩子有這幾個壞習慣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很多家長看到寶寶愛吃手、愛發脾氣、不愛分享等等現象,就給寶寶貼上了“壞習慣”“變壞”的標籤。

寶寶的好習慣父母怎麼引導

其實,真是冤枉孩子了。孩子的這些表現明明是在變聰明,只是家長不知道而已。

今天我們專門來說一說寶寶的那些“壞習慣”:

愛吃手

寶寶在兩個月左右開始進入口欲期,看見什麼都想放在嘴巴里吃一吃。

寶寶吃手,既有助於手指的功能分化,手指動作由複雜到精細,比如串珠子、寫字等等,還能鍛鍊眼手協調。

通常來說,孩子吃手在0~1 歲比較頻繁,1 歲之後會逐步減少。

如果在這之前,家長盲目打斷孩子吃手這一行爲,他的口欲期得不到滿足,等孩子大點的時候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比如說,口欲期延遲。

如果家長不瞎阻止,孩子可能到了五六個月就不會吃手了。反之,他可能一歲多了還會吃手。

再就是孩子可能有一些“手到口”的小動作。

比如“一思考就咬手指”、“一驚訝就捂嘴巴”等等。

家長要如何應對?

1歲以內的吃手,無需太過干預,家長注意好衛生問題即可。如果延遲到2歲孩子還在吃手,且還有一系列問題,如把手指咬脫皮、面部發育異常等,家長就要注意了。

家長可以讓寶寶多用手指去幹其他的事情,讓寶寶知道手指不僅僅是用來吃的,還可以拉扯玩具、抓握搖鈴發出響聲。

慢慢地寶寶就會明白手指除了放進嘴裏,還可以拿、抓、扯,讓寶寶慢慢減少吃手動作。

孩子不愛分享玩具

家長眼裏的孩子不愛分享是覺得孩子自私,但實則,孩子自己壓根就沒這個概念。

2-4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會不斷表達“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他會把屬於自己的東西看得很牢。

孩子這種以自我爲中心的意識實則很重要,是個體心理髮展的必經過程。

但無奈家長不知道。

家長爲了自己的面子也好,爲了孩子以後良好習慣的養成也罷,往往會強制孩子與別人分享。

這樣做,實則大錯特錯。

家長要如何應對?

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而非強迫分享。

不是隻有給其他小朋友才叫分享,孩子之間輪換或者交換東西也是分享。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和小朋友交換玩具,讓孩子懂得,分享玩具自己不僅沒有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別人的玩具。

實在不想分享,那就不分享了。

分享應該是孩子心甘情願的過程,而不是因爲害怕家長的恐嚇,心不甘情不願地被動接受。

孩子發脾氣,還學會頂嘴了

很多媽媽能感覺到,小不點大的孩子,就開始有脾氣了,甚至還開始和自己頂嘴了。

讓他早點刷牙,上牀睡覺,他說:

我憑什麼要聽你的?!

一位寶媽給孩子換紙尿褲:

媽媽說:“該換紙尿褲了,要不該爆炸啦。”

兒子說:“我就要爆炸!”

媽媽說:“你這都一下午了!”

兒子說:“一下5還一下6呢!”

和孩子講道理時:

媽媽說:“咋不聽媽媽的話呢?”

兒子說:“大人爲啥不聽小孩的話呢?”

媽媽說:“因爲媽媽的話有道理啊。”

兒子說:“道理長啥樣啊,你給我找出來我看看。”

你說他一句,他能給你嘟嘟囔嚷半天,還火氣大的不行。

家長的第一反應大都是,孩子”學壞“了,其實正好相反。

頂嘴是孩子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具體表現,是心理髮展的信號。

孩子頂嘴是爲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見,但是可能因爲這些行爲和家長的預期不相符,就直接被定義成了頂嘴。

家長要如何應對?

現在家長知道了孩子的“發脾氣”和“頂嘴”實則和成人的發脾氣、頂嘴有很大區別,我們應該理解並尊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

家長可以用引導的方式代替教式教育。

引導孩子說出原因,讓他能說完自己想說的話。即使孩子是在發脾氣,也允許他把脾氣發完。

接着,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見,再和孩子交流。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