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體檢免疫 > 手足口病會“反季節流行”?

手足口病會“反季節流行”?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該病全年均可發作,易引發重症的EV71病毒在廣東比例並不高,因此,家長無須過分焦慮。

手足口病會“反季節流行”?

手足口病反季發作?針對廣東近日報告多例幼兒手足口病病例,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表示,手足口病全年都會出現,目前是正常的散發病例,並非所謂的“反季流行”,且兩年前曾在全國流行、易引發重症的EV71病毒如今在廣東手足口病中並非優勢病毒,家長無須過分焦慮。

  發病

  主要在六七月份

佛山市三水區近日報告一幼兒園發生五例幼兒手足口病例。本報駐地記者採訪三水區疾控中心時獲悉,專家認爲現在出現手足口病主要是近段時間幼兒園晨檢不徹底。另一原因則可能是,天氣寒冷,幼兒沒有勤洗手,手足口病病菌沒有及時被殺滅。

“手足口病年年有,可防可治,且輕症佔絕大多數。” 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長何劍峯主任醫師表示,手足口病在廣東全年都有發生,目前出現的只是散發病例,病例出現和天氣因素並無明顯關係。

根據廣東省衛生廳公佈的全省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作爲丙類傳染病,手足口病在廣東發病人數在九月、十月衝上小高峯後,隨即持續下降。十月份發病人數10308例,11月份則降爲6667例,但出現1例死亡。

何劍峯指出,廣東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潮溼,人口基數大,流動人口多,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地區,但流行高發季是在春夏季。“根據以往流行規律,三四月份手足口病人開始增多,六七月份進入發病高峯期,但是,去年十月份的發病人數也比較多。”

  元兇

  多爲柯薩奇病毒A16

據衛生部網站上週發佈的消息,2009年中國手足口病疫情主要呈現“疫情出現早,報告病例多;病例分佈廣,呈逐步擴散;以兒童爲主,EV71感染佔多”三個特點。其中,EV71病毒2008年曾在全國多地流行,並因導致多個死亡病例,促使衛生部首次將手足口病納入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的行列。據瞭解,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比例較大,主要是引起重症腦幹腦炎,導致呼吸中樞衰竭。這也是許多家長一提起手足口病、EV71就心驚肉跳的原因。

“需要強調一點,廣東和全國其他地區的疫情有所不同,EV71 所佔的比例並不高。”何劍峯指出,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之多,除了EV71外,還有柯薩奇病毒A16、A5、A10等。手足口病病毒和所有的致病微生物一樣,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幾乎每兩三年就會有一次流行,且每次流行的病毒種類不同,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目前數據顯示,廣東手足口病“元兇”多爲柯薩奇病毒A16,且患者以輕症居多。

  對象

  1~3歲嬰幼兒

廣東手足口病患者以5歲以下兒童佔絕大多數,尤其是1至3歲的嬰幼兒。其實,除了嬰幼兒,成年人也會感染手足口病,但由於抵抗力強,絕大多數成人不會出現症狀。

據衛生部網站信息顯示,手足口病毒之所以最容易侵犯嬰幼兒,尤其是1至3歲的嬰幼兒,主要是因爲,1歲前的嬰兒體內通常攜帶着來自母親的抗體,而3歲以上的幼兒免疫系統功能逐漸完善。這使得1~3歲年齡段的孩子因免疫力最弱,處於最容易染病的“夾心層”。

  對策

  區分轉重症狀 給玩具勤“洗澡”

疾控專家呼籲,家長應注意仔細區分手足口病的症狀,及時帶孩子就診。

出現手足口病典型症狀的患者多爲輕症。典型表現爲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據兒科專家介紹,相對於手足上出現的病變,很多時候患兒會首先表現爲口腔的病變,並有食慾減退、不適、常伴咽痛。在發熱一兩天之後,就可能出現口腔潰瘍,一開始肉眼可以看到中間黃色、 周圍爲紅色的小皰疹,然後進一步演變爲潰瘍。

在皮膚症狀方面,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而如果孩子確診爲手足口病輕症,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療。

何劍峯指出,家長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出現病情轉重的徵兆:當孩子出現嗜睡、精神萎靡、心跳加快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持續發熱、手足痙攣及嘔血、口吐咖啡色沫等症狀時,必須儘快送醫院。

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大多數重症患兒是可以康復的。

勤洗手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方法。疾控專家強調,手足口病防治的關鍵人羣是嬰幼兒的託管者,例如家人和保姆。嬰幼兒預防手足口病要注意給玩具勤“洗澡”,減少孩子接觸的玩具品種,尤其是難清洗、消毒的玩具。在每年手足口病的流行期,減少到兒童樂園玩耍的次數,尤其是社區樂園。

特別提示:家長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出現病情轉重的徵兆。當孩子出現嗜睡、精神萎靡、心跳加快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持續發熱、手足痙攣及嘔血、口吐咖啡色沫等症狀時,必須儘快送醫院。

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大多數重症患兒是可以康復的。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