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出生疾病 > 小兒消化性潰瘍

小兒消化性潰瘍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在幼兒時期不常見,青年期發病者較多,近年來由於內窺鏡在臨牀廣泛應用,發病率有增加趨勢。

小兒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在幼兒時期不常見,青年期發病者較多,近年來由於內窺鏡在臨牀廣泛應用,發病率有增加趨勢。

小兒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以新生兒和年長兒多見。胃潰瘍常發生於小嬰兒,多爲應激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於年長兒。小兒時期平均發病率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約多3~5倍。男孩較女孩爲多,據一般統計約爲2:1。據報道成人病例的21%~50%開始於兒童期。1.6%開始於4歲以前。

小兒消化性潰瘍病因:

小兒時期急性消化性潰瘍多於慢性潰瘍,繼發性多於原發性。常繼發於嚴重缺氧或嚴重感染(敗血症、肺炎、胃腸炎、腦膜炎)、重度營養不良、大量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大面積燒傷(Curlign氏潰瘍)、神經性損傷(顱腦損傷、腦炎、腦腫瘤等涉及丘腦部位時,尤其在病的晚期可併發Rokitansky-Cushing氏潰瘍)等。原發性者胃酸分泌過多常爲主要病因。正常新生兒48小時胃酸分泌達高峯,1歲以內保持高水平,1~4歲稍低,4歲以後又升高。其次爲精神因素,本病85%易發生于于學好,情緒易波動的年長兒,受精神刺激或創傷時往往誘發。關於遺傳問題尚無定論,但1/3病例均有家族史,具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徵。O型血易發生。近年來發現消化性潰瘍患兒的胃竇粘膜中有一種螺旋菌,稱爲幽門彎曲菌(簡稱CP),可能是本病的病因,可用銀染色、電子掃描顯微鏡和培養來證實,對復發也起重要作用。

一、致消化性潰瘍的有害因素

消化性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是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1、胃酸;

2、胃蛋白酶;

3、膽汁酸鹽;

4、幽門螺桿菌感染;

5、藥物因素;

6、遺傳因素;

7、精神因素;

8、食物因素

二、消化性潰瘍的防禦因素

1、胃黏膜屏障作用;

2、黏膜屏障作用;

3、碳酸氫鹽分泌;

4、胃黏膜血液供應與上皮細胞再生能力;

5、前列腺素作用;

6、表皮生長因子

小兒消化性潰瘍症狀:

1、原發性消化性潰瘍 小兒消化性潰瘍臨牀表現各種各樣,不同的年齡症狀差異較大。

(1)新生兒期:以突發性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爲主要特徵,常急性起病,以嘔血、便血、腹脹及腹膜炎表現爲主,易被誤診,此期多爲急性應激性潰瘍,死亡率較高。出生後24~48h發病最多。

(2)嬰幼兒期:此期患兒以急性起病多見,煩躁不安,食慾差,突然嘔血、黑便,前期可能有食慾減退、反覆嘔吐和腹痛,生長髮育遲緩等。

(3)學齡前期:原發性潰瘍逐漸增多,此期腹痛症狀明顯,多位於臍周。呈間歇性發作,與飲食關係不明確,噁心、嘔吐、反酸、貧血與上消化道出血也較常見。

   (4)學齡期:以十二指腸潰瘍多見,隨着年齡遞增,臨牀表現與成人接近,症狀以上腹痛、臍周腹痛爲主,有時有夜間痛,或泛酸、噯氣或慢性貧血,少數人表現無痛性黑便、昏厥,甚至休克。

2、繼發性消化性潰瘍 繼發性消化性潰瘍多與應激因素或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有關,小兒常見的應激因素有嚴重全身性感染、休克、敗血症、手術,外傷等。嚴重燒傷引起的潰瘍稱curling潰瘍,顱腦外科引起的稱cushing潰瘍。應激因素引起潰瘍的機制尚不明,推測可能與胃黏膜下小血管收縮造成表層黏膜缺血有關,部分是由於胃黏膜屏障破壞引起H 反滲。其次是胃酸分泌異常,也還可能與前列腺素有關。一般說來,繼發性潰瘍病情較重,有學者報道54例小兒繼發性潰瘍,其中伴有出血者佔55.5%(30/54),穿孔者佔14.8%(8/54),休克佔11.1%(6/54),疼痛或嘔吐佔9%(5/54),屬於臨終前潰瘍佔62.9%(34/54)。繼發性潰瘍的臨牀特點是,缺乏明顯的臨牀症狀,至出現出血、穿孔或休克時才被發現,所以死亡率高達10%~77%。

因小兒消化性潰瘍症狀不典型,所以,對臨牀凡有原因不明的反覆發作性腹痛,長期嘔吐、黑便、嘔血、慢性貧血或在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基礎上出現胃腸道症狀時,都應考慮有消化性潰瘍可能,需作進一步檢查。

小兒消化性潰瘍主要分爲原發性與繼發性潰瘍兩大類。

小兒消化性潰瘍治療護理: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目前已取得很大進展,過去常選用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僅可有效控制症狀和潰瘍暫時癒合,新的觀點認爲消化性潰瘍是一種環境因素所致的疾病,如果明確並去除潛在的致病因素,即可得到永久性的治癒。然而在實踐中卻難以做到。Hp感染與NSAIDs/ASA誘發的胃炎是消化性潰瘍的兩大潛在因素,所以對Hp陽性的潰瘍患者亦予以Hp根除療法,如果可能,停用ASA/NSAIDs。

1、護理 使病兒保持生活規律,精神愉快。一般不需臥牀休息。

2、飲食療法 過去主張少量多餐,近年發現所有食物,包括牛奶,進食後均可刺激胃酸分泌。多次進食,有時反而有害。主張一般飲食,症狀發作嚴重時,白天可每2小時進食1次,症狀減輕改爲一日三餐,限制咖啡、濃茶和汽水等飲料,忌用阿司匹林一類藥物。

3、Hp陰性 消化性潰瘍的傳統治療在下述藥物中,以H2受體阻滯藥應用最多,其機制爲抑制組胺對壁細胞的泌酸作用,但對於膽鹼能神經或胃泌素合併的餐後胃酸分泌影響較小。

4、Hp陽性潰瘍的治療 目前Hp陽性合併有活動期潰瘍的患者除給予傳統抗潰瘍藥物治療,如H2受體阻滯藥、質子泵抑制劑或硫糖鋁促進潰瘍癒合外,常同時給予抗生素根除Hp。雖然理論上抗菌治療後根除Hp的同時亦可使潰瘍癒合,但仍缺乏足夠數量的單獨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的病例研究。大多數醫生仍採用抗菌治療與傳統治療兩者聯合應用的方法。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