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疾病 > 消化系統 >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航目錄:

1、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2、爲什麼寶寶夏季容易腹瀉?

3、夏季寶寶腹瀉的種類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1、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

就如上面所寫的,寶寶腹瀉分爲3種,其中,生理性腹瀉、食餌性腹瀉都不需要用藥,感染性腹瀉需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而抗菌藥物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的長期使用,會導致腸道菌羣紊亂,使腹瀉加重。所以,需在診斷明確的情況下,在醫生指導下合理、足量、規範地使用抗生素。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2、不要輕易使用止瀉藥

濫用止瀉藥,不僅不能治癒某些腹瀉,相反,對寶寶還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新生兒

3、及時補充水分

對於大便次數較多,性狀浠水狀的寶寶,一定要注意補水,以防脫水,有必要可給予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的具體應用,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第2張

4、寶寶腹瀉能繼續餵母乳

母乳餵養的嬰兒,不必停止餵奶,只需適當減少餵奶量,即縮短餵奶時間,並延長餵奶間隔。一般正常餵奶時間是每側乳房喂10分鐘,現改爲5—7 分鐘,並將剩餘奶汁擠去,因爲後一部分奶汁內脂肪含量高。

5、寶寶腹瀉期間不宜添加輔食

此外,寶寶腹瀉時應停止添加輔食,隨着病情的好轉,逐漸恢復餵奶量和各種已食用過的輔助食品。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第3張

6、保護好寶寶的小屁屁

由於寶寶排便的次數增加了許多,所以會不斷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瀉時排出的糞便對皮膚刺激較大。因此,寶寶每次排便後,媽媽都要用溫水(儘量不要用肥皂或消毒液)清洗小屁屁,最好用柔軟清潔的棉尿布,且要勤換洗,以免發生紅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發紅了,應將它暴露在空氣中自然乾燥,然後塗抹一些尿布疹膏。

7、腹部保暖切莫忘

腹瀉的寶寶往往因腸道痙攣引起腹痛,腹部保暖可緩解腸道痙攣,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寶寶睡覺時應蓋好腹部,防止受涼;環境溫度過低時,可用熱水袋熱敷,但應掌握溫度避免燙傷寶寶;喝些熱飲料或用溫手揉摸寶寶的腹部。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第4張

以上處理是針對腹瀉不嚴重、只需飲食調整即可恢復的情況。如果腹瀉次數較多,大便性質改變,或嬰兒兩眼凹陷有脫水現象時,應立即送醫院診治。根據醫生安排,合理掌握母乳的餵哺,有時也需要暫禁食而停餵母乳。

最後提醒家長們,腹瀉嬰兒每次大便後父母要用溫水爲他們清洗屁股,忌食刺激性食物、發酵脹氣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並要做到少食多餐,切忌禁食。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寶寶吃飽了纔有力氣對抗疾病,禁食只會讓寶寶越來越虛弱。

爲什麼寶寶夏季容易腹瀉?

1、嬰幼兒的臟腑很嬌嫩,胃腸功能發育不成熟,加上炎熱的天氣易減少胃酸的分泌,減弱了寶寶的消化能力,但是處於這快速增長的寶寶所需要的營養較多,而使胃腸道負擔較重。

2、因爲夏天天氣炎熱,易使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引起食物腐敗變質,寶寶吃了變質的食物容易引起腹瀉。

3、另外,夏天寶寶出汗多,不及時處理,腹部容易着涼,也可引起腹瀉。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第5張

夏季寶寶腹瀉的種類:

1、生理性腹瀉

生理性腹瀉與母乳中的前列腺素(PGE)含量過高有關。因爲PGE有促進寶寶胃腸蠕動及水、電解質代謝,加之寶寶的胃腸功能發育不成熟,而導致腹瀉。這多見於6個月以內母乳餵養的有過敏體質的嬰兒。

生理性腹瀉的寶寶外表看起來胖,並且臉部常有溼疹,出生後就出現稀水樣大便、伴有奶瓣或少許透明黏液,或有酸味,但無臭味,大便次數多,每天可以達7~8次。但是生理性腹瀉不需要治療,因爲它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轉爲正常。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第6張

2、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則與寶寶的不清潔的進食有關。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痢疾桿菌污染的食物,使得腸黏膜發生炎症,水腫、滲出,甚至發生潰瘍,因此出現腹瀉。如果寶寶屬於感染性腹瀉,最好去看醫生。

同時腹瀉嚴重的寶寶還有可能引起脫水或電解質紊亂,因此需要口服補液鹽。當腹瀉停止後也不能放鬆,還需要遵醫囑繼續服藥,以穩定病情。

夏季小兒腹瀉怎麼辦? 輕鬆應對夏天小兒腹瀉 第7張

3、食餌性腹瀉

食餌性腹瀉大多是由於寶寶飲食不注意引起,比如說生冷加在一起吃,或者是食物過冷。這些食物容易刺激寶寶脆弱的腸道,造成消化功能紊亂,腸道吸收功能受損,所以寶寶出現腹瀉。

對於食餌性腹瀉,家長只要讓寶寶注意飲食即可。禁止寶寶進食生冷食品,以及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說糯米。一段時間後,腹瀉會逐漸停止,然後再恢復正常飲食。

傳染病
呼吸系統
出生疾病
消化系統
皮膚五官
口腔疾病
泌尿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