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娩 > 產前準備 > 胎寶寶大多在晚上發動,這其中的原因絕對刷新媽媽的認知!

胎寶寶大多在晚上發動,這其中的原因絕對刷新媽媽的認知!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出生的時間沒個準點兒,什麼時間點都有可能。即便有預產期,無奈精準度不夠。可是,經過調查發現,晚上出生的寶寶明顯比白天要多,這是爲什麼呢?

寶寶出生的時間沒個準點兒,什麼時間點都有可能。即便有預產期,無奈精準度不夠。可是,經過調查發現,晚上出生的寶寶明顯比白天要多,這是爲什麼呢?

怎麼大多數寶寶就偏偏選在烏漆嘛黑的晚上來呢?車不好開不說,關鍵一到晚上,人都沒準備,一家人都着急忙慌的。

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解釋這個現象

一激素作用

懷孕後期,體內的褪黑激素和催產素,會共同促進子宮收縮,以發生自然分娩。褪黑激素有一個顯著特點,它在晚上分泌活躍,到凌晨時達到高峯。而在白天,分泌會受到抑制。

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褪黑激素和催產素的分泌就會受到影響。無疑,安靜舒適的夜晚是維持這兩種激素水平的最佳環境,也就是產婦分娩的高發時間。

二自然進化

1.避開肉食性動物的捕食

遠古生活的原始人類,生活中,除了要應對風雨雷電的自然環境之外,還要時刻警惕着身邊方圓不足百里地的肉食性動物。

胎寶寶大多在晚上發動,這其中的原因絕對刷新媽媽的認知!

這些動物離我們現在的生活確實很遙遠,在動物園才能感受到它們的王者風範。他們的殺傷力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有所耳聞。即便在防範措施極其完善的今天,也時常會有動物傷人事件報出。前段時間的黑熊咬傷人,一時間在網上炸了鍋。菌菌想起那一排牙印,至今都心有餘悸;北京八達嶺老虎傷人釀成的慘劇。

這裏,菌菌要鄭重提醒寶媽,帶寶寶去動物園時,堅決不要讓他掙開你的手撒歡兒跑;更不要把寶寶舉過頭頂去投食。那些受傷的成年人,有哪個不是“一不小心”受傷的。

而這些攻擊力指數爆表,捕食時間通常是在白天的肉食性動物,對於生活在洞穴中,手拿木頭,石器防衛的原始人類來說,絕對是最致命的威脅。

產婦白天分娩,除了短則幾小時,長則十幾個小時的宮縮痛所致的尖叫外,還有分娩後的胎盤,寶寶身上沒有擦乾淨的羊水,都會引來正在覓食的肉食性動物。

再加上產婦剛生產完,累的連睜開眼睛看看寶寶的力氣都沒有(這一點寶媽都是經歷過的),即便看着眼前的危險,也無能爲力。

既然環境我們無力改變,有威脅性的動物我們沒辦法避開,那就改變我們自己吧。

因此,爲了錯開肉食性動物白天覓食的作息表,經過長時間進化,人類在晚上分娩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2.安全的分娩環境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作息時間規律。

晚上時,家族裏(原始社會都是以家族爲單位羣居的)的人都勞作完回家(洞)了。可以給產婦一個安全的分娩環境,照顧。

產婦臨近宮口開全時,宮縮痛時間越來越長,疼痛越發強烈,看着家人在身邊,產婦心裏能更安心。這一點菌菌感受頗深,只有家人陪在身邊時,孕媽才能最放心。

再到胎頭先娩出,接着整個身體,最後的胎盤娩出,每一關都要經歷重重的疼痛。有家人在身邊,最起碼在每一關都能搭把手,照顧好產婦。產婦和寶寶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寶寶存活下來的機率也就更高。

三受精卵的結合時間

自古至今都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句說辭流傳了多少年,我們無從考證。但可以表明的一點是,自古至今的寶寶大多數都是足月分娩的。(迫不及待和賴皮的寶寶菌菌就先不計啦。)

說起足月,人們一般認爲當精子卵子結合的時間和寶寶娩出的時間相同時,才認爲寶寶是足月。

而一般情況下,受精卵的結合時間都是在晚上。按照這樣推論,寶寶在晚上出生的概率自然就大一些了。

當然,我所說的“寶寶多在晚上出生”只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寶寶白天出生的可能性也不小,看菌菌白班在產房忙的像陀螺就知道了。

接近臨產期的孕媽也不需要一到晚上就開始焦躁,寶寶會在自己該來的那一刻隆重登場的,不會晚一秒,也不會早一秒。孕媽就只管準備好待產包,抓好寶爸,靜待小傢伙敲門吧!


產前準備
分娩方式
早產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