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疾病 > 寶寶發熱該看中醫還是西醫

寶寶發熱該看中醫還是西醫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小兒發熱該看西醫還是該看中醫,我認爲不能絕對化。因爲小兒發熱只是某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但是發熱造成孩子機體不適,而且高熱容易引起嬰幼兒驚厥,驚厥對於孩子來說畢竟傷害很大。因此,退熱治療不但可以解除發熱帶來的身體不適感,也是阻止驚厥發生的一種醫療手段。

寶寶發熱該看中醫還是西醫

中醫、西醫各有所長,不能互相排斥,而應取長補短。盲目捂汗和過度輸液均不可取。

我曾經看到新浪親子中心轉載的一篇文章《小兒發熱該看西醫還是中醫》,文章中談到西醫和中醫對小兒發熱治療的一些觀點和處理方法,我想就此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我雖然是西醫大夫,但是我脫產系統學習了中醫,並且在北京中醫醫院實習了比較長的時間。以後在臨牀工作中,尤其是對一些疑難的患兒,我往往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患兒,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此篇文章中有關中醫論述的部分,我認爲是不符合中醫理論的,有的地方甚至是偏解中醫理論,誤導了家長。因此我“好管閒事”,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發熱並不只是由風寒引起

文章中說“中醫所說的發熱,大多數是因爲受風寒引起的”,非也!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是很多的,大致歸爲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外感包括中醫講的“六淫”,即風、寒、熱(暑)、溼、燥、火,疫癘(即傳染病);內傷包括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勞逸。絕非只是受風寒引起的發熱。鑑於這位中醫醫生對小兒發熱病因的錯誤認識,所以對西醫的一些治療看法也是不正確的。

二、捂汗不是中醫退熱的唯一方法

這位中醫不贊成西醫的輸液和冷敷的療法,認爲“把涼的液體注入體內,以達到降溫的作用,這是一種與身體對着幹的行爲。身體要發熱,以阻止‘敵人’(寒氣)入侵,這時注入冰冷的液體來降溫,反而大大加強了‘敵人’的勢力。因爲當人體張開毛孔要把寒氣排出體外的時候,如果採用冷敷,反而會將寒氣從張開的毛孔‘請’進來,從而加大‘寒氣’的勢力,這和中醫治療發燒時扶陽的原理是相悖的”。他認爲“與西醫相反,熱敷、穿厚衣服、蓋厚被子……‘捂汗’卻是中醫治療時的方法,名爲‘汗法’,這是爲了幫助人體的陽氣戰勝體內的寒氣,就是中醫所說的‘扶陽’”。

按照中醫理論,小兒是“稚陰稚陽”和“純陽”之體,這裏中醫講的“陽”主要是指促進孩子生長的功能,“陰”是指人體生長的物質基礎。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方面說明小兒正處於幼稚狀態,各方面發育還不健全;另一方面說明小兒陽氣偏盛,正處於蒸蒸日上的時期。正因爲小兒還處於幼稚階段,所以衛外的功能比較薄弱,容易受外邪所侵。小兒常外易受六邪所侵,內易被飲食所傷。小兒疾病的特點是:發病急,變化快,而且陽證、熱證、實證居多,熱、急又容易生風(抽風),所以小兒驚風也是比較多見的。

所以,中醫對於小兒退熱也是通過辨證施治,採取汗法、瀉下法、清法、溫法等方法治療,而不是一味地捂汗,捂汗只適用於風寒鬱表的時候,例如患兒表現爲發熱惡寒(怕冷或冷得打哆嗦,喜多蓋被子)、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發汗使表邪得以驅除。但是小兒寒邪極易化熱入裏(這是小兒的特點),使用汗法就會促使熱入心包、肝風內動而引起抽風。對於這種情況,捂汗就好比火上澆油。所以,中醫的汗法使用也是區別於不同情況的。發汗應以汗出邪去爲度,不宜過汗,以防消耗津液。使用汗法還必須注意季節與氣候變化,不同地區、環境特點以及體質強弱不同。我想,如果一個孩子因扁桃體發炎引起高熱或者暑天感冒發熱,如果捂汗的話,這個孩子非抽風不可。我們在臨牀上見到由於家長缺乏醫療知識而盲從一些捂汗的觀念,引起孩子高熱驚厥的並不少見。所以,中醫也有小兒快速退熱的藥物,如小兒牛黃散、牛黃清熱散、紫雪散(這是中藥三寶之一)、綠雪散等都能做到藥到熱退的效果。

三、正確認識輸液的利與弊

從西醫的觀點來看,因爲小兒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如果高熱就容易抽風。這在我們臨牀上,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發生高熱驚厥是比較多見的,這與中醫的理論是一致的,並不矛盾。再說,我國中醫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時,恐怕輸液療法還沒有發明呢。輸液療法是隨着近代醫學的不斷髮展而發明的一種治療手段,靜脈輸液的優點就是藥物能夠100%地直接進入到血液中,藥物吸收快、見效快。靜脈輸液主要用於治療和搶救危重病人,其中包括大出血、中毒、休克等需要即刻開通靜脈通道,快速擴大血容量,根據病情需要不斷通過靜脈快速給藥,以達到糾正休克或者快速解毒的目的;因消化道疾患不能進食而造成水、電解質紊亂的患者;患有嚴重感染,需要通過靜脈給抗感染的藥物,以儘快達到有效的藥物濃度,控制感染;還可用於輸入一些容易被胃腸道破壞或不被胃腸道吸收的藥物,或者通過消化道不能達到治療所需要的藥物濃度等。

客觀地說,靜脈輸液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正確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使用錯誤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嚴重的還危及患者的生命,尤其對於發育不成熟的嬰幼兒,更具有不可低估的遠期傷害。輸液確實可以退熱,但是不能爲了退熱就濫用輸液治療。

對於小兒發熱該看西醫還是該看中醫,我認爲不能絕對化。因爲小兒發熱只是某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但是發熱造成孩子機體不適,而且高熱容易引起嬰幼兒驚厥,驚厥對於孩子來說畢竟傷害很大。因此,退熱治療不但可以解除發熱帶來的身體不適感,也是阻止驚厥發生的一種醫療手段。西藥確實能夠做到很快退熱(其實中藥也可以做到很快退熱,只是目前一些中藥由於利潤和市場需求造成中藥廠不生產了或者市面上難以見到,例如我上面談到的一些中成藥),但是退熱藥只治標不治本,所以必須要控制引發疾病的原因。對於細菌感染性疾病,西醫使用抗生素治療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對於病毒感染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中醫通過辨證施治,採用中藥治療,卻能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而且中醫對一些疑難雜症確實有神奇的功效。對於這一點,我在臨牀應用過程中有着深切的體會。我從來認爲,中西醫各有專長,不能互相排斥,應該取長補短。對待小兒退熱的治療也是這樣,只要兒科醫生真正掌握了中醫、西醫理論,並運用到實際臨牀上,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造福於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