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健康 > 遠離塑化劑保護寶寶健康

遠離塑化劑保護寶寶健康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遠離塑化劑保護寶寶健康

遠離塑化劑保護寶寶健康

什麼是塑化劑相信很多人都從各種媒體宣傳上知識一些了,那麼怎麼才能避免塑化劑對寶寶造成的傷害呢?本文就來講講關於塑化劑的那些事。

自臺灣爆發塑化劑風波後,塑化劑“陰霾”不斷擴散,許多人談“塑”色變,將飲料、果醬、方便麪統統“拉入黑名單”。其實,塑化劑還真是我們的“老朋友”,他們就潛伏在我們的身邊,製造着一個個誘人的健康陷阱。

“毒飲料”引發健康掃雷戰

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染色饅頭,近年來頻頻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讓人有些應接不暇,不僅讓很多消費者產生了“還有什麼能吃”的質疑,也給他們埋下了健康的隱患。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是爲了冒充蛋白質,用蘇丹紅醃鹹鴨蛋是爲品相好看,在飲料中添加塑化劑又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博士生導師郝愛友教授,從事塑化劑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已近20年,他告訴記者:“我們拿到一瓶飲料,如果它不像水那樣透明,我們就會覺得它很有內容物,營養很豐富,很值得購買。爲了迎合我們大衆消費者所期待的這樣一種內容豐富的不透明狀態,生產商有時會刻意做成一種像牛奶一樣的乳滴分散體系,這就需要往飲料中添加脂肪、乳化劑等,使原本寡淡的對水果汁等飲料看起來真的"營養豐富"。但是添加了這些物質之後,飲料中鈣鎂等金屬離子(一般水中都會大量存在)會導致飲料不穩定,產生沉澱、分層等現象,從而需要進一步向飲料中添加水質穩定劑等以控制這些金屬離子所帶來的影響。”在臺灣地區,用阿拉伯膠、乳化劑、棕櫚油及其他食品添加物等混合製成的起雲劑等對飲料就具有乳化、穩定、提高“內容物”等效果。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衍生物,這類物質不但成本低,對金屬離子等還有巧妙的“抱合”穩定性,其在使用方便性、增稠和穩定性等方面的效果比植物油好很多。於是,黑心商人用工業原料塑化劑取代成本幾乎貴兩倍的棕櫚油來牟取暴利,製造了這一場臺灣塑化劑風波,也讓人們開始關注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

 壞習慣讓塑料容器變“兇器”

塑化劑風波爆發後,在濟南某外貿公司工作的韓芹就對果汁飲料下了“逐客令”,準備將家裏囤的飲料統統扔掉。可“過日子”的老公卻說指甲油的塑化劑比果汁還多,讓她把指甲油一起扔了。“沒有指甲油這個夏天可怎麼過啊?”這讓愛美的韓芹很糾結,指甲油裏真的有塑化劑嗎?

“塑化劑在我國大陸地區一般叫增塑劑,是一種增加塑料材料柔韌性等特性的添加劑。由於聚乙烯、聚丙烯、pvc等塑料有一定的脆性,不利於加工、使用,因此在塑料加工時需要添加塑化劑等,有時添加量會超過10%。”郝愛友說,在化妝品中,有些指甲油的塑化劑含量是很高的。添加了塑化劑的指甲油,成膜性更好,看起來也更加潤滑有質感,冬天不容易發脆,夏天不容易分層。用塗了指甲油的手拿食物吃,確實有將塑化劑送入口中的危險。

郝愛友介紹,不僅僅是指甲油,我們日常接觸的塑料製品通常都無法避開塑化劑,塑料製品不添加塑化劑是很難加工使用的。像塑料袋、塑料兒童玩具、塑料餐具、塑料手機外殼中一般都含有塑化劑。回收料加工的塑料產品,如塑料袋等,塑化劑的含量更高。塑化劑就隱藏在我們的身邊,想要和它“絕緣”很難。或許正是我們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將更多塑化劑帶入我們體內。

夏天,很多車主都有在車裏放礦泉水的習慣,覺得這樣可以隨時補充水分很方便。其實,做礦泉水瓶子的材料是聚酯類材料,和一般聚乙烯等聚烯烴塑料是不一樣的。但這類材料在加工時通常也會加入少量塑化劑等以提高產品的加工性能。塑化劑的溶出率與溫度成正相關性。在常溫下比較安全的礦泉水瓶,隨着車內溫度的升高也會變成“毒瓶”,製造“毒水”。隨着微波爐的普及,很多人都喜歡用微波爐加熱食品,覺得這樣又環保又快捷。這卻給“非微波爐專用容器”和價格低廉的PVC保鮮膜中“怕”油、“怕”高溫的塑化劑創造了溶出的機會。還有那些用非食用塑料袋盛裝滾燙的食物、戴着塑料手套吃麻辣小龍蝦的行爲等,這些“方便”都有可能將原本無害的食物變成了“毒物”。

 塑化劑危害“量”是關鍵

前幾天,臺灣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臺灣一個8個月大的男嬰,生殖器只有1釐米長,不及同齡男嬰的1/3,而她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每天都喝珍珠奶茶。這條消息讓孕媽媽小雨很擔心。由於老公在外地工作,獨自在濟南生活的小雨常年以快餐、方便食品當正餐,懷孕後雖然比較注意飲食衛生,但還是會偶爾打包外賣回家吃,這會不會對寶寶造成影響呢?

郝愛友說,塑化劑類似於人工荷爾蒙,具有雌性激素的功能,對男性、幼兒的傷害尤爲嚴重。長期攝取塑化劑會干擾內分泌,造成孩子性別錯亂,使女孩性早熟,男性生殖器變短小、性徵不明顯、精液量和精子數量減少等。塑化劑還會增加肝腎負擔,對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在造成慢性傷害,嚴重的還會導致肝癌。

儘管塑化劑對人體有害,但也無需過度緊張。塑化劑進入人體後是可以通過代謝排出的,它對健康的影響主要取決於攝入量。目前我國沒有關於塑化劑進入人體的安全標準,參照國外使用標準,世衛組織、美國和歐盟分別認爲成人終身每人每天攝入1.5毫克、2.4毫克和3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偶然少量食用被塑化劑污染的食品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而由於塑化劑本身具有抱合金屬離子的特性,塑化劑對於體內重金屬的排出及抑制鈣鎂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幫助。

“爲了規避塑化劑的危險,我們要儘量採取更爲健康的生活方式,越簡單、越自然越好。要少喝飲料多喝白開水,儘量避免用塑料製品來裝食物,尤其不要直接來加熱,還要叮囑孩子,不要將塑料玩具放入口中。”郝愛友說,對於塑料產品的規範生產、使用等問題,國家需要儘快制定更嚴謹標準。比如現在很多人擔心的塑料桶裝食品油問題,商家應在商品標籤上註明塑料桶的成分,這樣消費者在購買時就會一目瞭然,選擇塑化劑含量較少的聚酯桶。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