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一上學就難受的孩子,是怎麼回事呢?

一上學就難受的孩子,是怎麼回事呢?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8.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一位媽媽諮詢,孩子一到學校就胸悶,在學校特別難受,但是回到家症狀就消失。而且每一個課間休息都會給媽媽打電話,最近幾天已經發展到不願意上學了。

類似這樣的個案還有很多,之前有一個孩子就是一到學校就噁心嘔吐,去醫院檢查也沒什麼毛病,回到家也沒什麼症狀,但是一到學校就開始反胃,嚴重的時候還會嘔吐。

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會先帶孩子去醫院看病,如果醫生說沒什麼問題,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行爲百思不得其解,認爲孩子是在無病呻吟、沒事找事,從而對孩子失去耐心。

孩子爲什麼會對學校產生情緒上的排斥和軀體化的反應呢?

一上學就難受的孩子,是怎麼回事呢?

很多父母在找不到根源的情況下,有的對孩子惡語相加甚至大打出手,有的認爲孩子是在故意給家長出難題,有的對孩子不願上學的行爲表現的焦慮不安,有的對孩子苦口婆心說盡道理,但是對孩子的症狀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實孩子的這種通過明顯的焦慮和軀體症狀的結合而體現出來的對上學的非理性的緊張和恐懼,叫做學校恐懼症。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校恐懼症的根源並非真正的來源於學校。

真正的根源往往深深地植根於不健康的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孩子內心的衝突無法向父母表達和發泄時,學校就成爲了孩子投射內在衝突的外部場所,學校裏發生的一些小事就成了孩子積壓已久的內心衝突爆發的導火索。

上面提到的一到學校就胸悶氣短的孩子,媽媽反映之前是一個特別省心的孩子,怎麼現在變成這樣了呢,變得這麼黏人,就差掛在身上了。

後來的溝通中得知,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很少陪伴孩子,孩子也很省心很獨立。一年前這個媽媽生了二胎,不得不從有限的精力中抽出一部分來放在老二身上,同時把老大送去了寄宿制學校。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家庭成員的變化、家庭分工的變化,在成人眼中順理成章的事情,在孩子內心就意味着一場動盪。

而懂事的孩子看到忙碌勞累的媽媽內心也是心疼媽媽的,更關鍵的是,弟弟或妹妹的到來吸引了全家更多的關注和愛護,她的內心也渴望得到媽媽的關注和認可,但是這又跟我們灌輸給孩子的“要聽話、要懂事、要獨立、不能給父母添麻煩”的中心思想相沖突。

於是她讓自己顯得獨立和省心,這是孩子建立起來的防禦機制,將潛意識裏被家庭拋棄、被邊緣化的不安和恐懼包裹起來。

一旦有外部環境因素觸動了這道防禦機制的殼,裹挾在內的恐懼不安就會伺機而動。

最近學校就發生了一件小事:她在學校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最近這兩個好朋友跟老師申請成同桌了。

看似簡單的一件小事,卻成了那塊激起孩子內心隱藏已久衝突的石頭。

原本三個人的小團體,現在另外兩個人成了同桌,她們之間更親密了,那麼這個孩子就感覺到自己好像被邊緣化了,被忽略了。

一上學就難受的孩子,是怎麼回事呢? 第2張

這種感覺其實是她自己內心的投射。

內心有好的客體才能投射出美好,孩子潛意識裏的真實感受就是被父母忽視、被家庭邊緣化,於是,當她在學校也同樣感受到被邊緣化的時候,恐懼和不安就會壓垮孩子。

譬如她上學前跟媽媽約好,每一個課間休息時間都要給媽媽打電話。媽媽說上午要跟客戶談事情可能會接不上她的電話,於是她就表現的極其憤怒,並且不敢去上學。

此時,孩子的行爲其實已經發生了“退行”。

所謂退行是指當一個人的心理髮展在高級階段受挫後,會退行到低級階段,爲的是尋求低級階段曾經獲得的關注和滿足。

譬如很多孩子發生退行性行爲時,父母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這樣孩子纔有機會從父母的再次關注和重視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精神能量。

從父母的視角來看,孩子的這些表現和行爲簡直讓人頭疼欲裂。所有來找我諮詢的父母都會急着問同一個問題“你說孩子這個樣子該怎麼辦呀!”

其實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孩子的行爲和症狀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這是內心積壓已久的衝突被激活,向父母發出的求救信號。

能發出信號是幸運的,因爲疾病及其症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滿足孩子的某些心理需要,這叫做“症狀的心理意義”。

而且,心理症狀本身就具有緩解痛苦或焦慮的作用,這叫做“精神症狀的原發獲益”。比如,有潔癖的人,通過反覆的清潔,可以緩解心理衝突,可以減輕自責自罪的超我焦慮等。

這是疾病角色所帶來的好處。比如,這些一進學校就胃疼、嘔吐、拉肚子、胸悶氣喘的孩子,通過這些症狀引起了父母的關注,通過不去上學而跟媽媽黏在一起,讓媽媽重又回到小時候照顧自己的那個時刻,從而讓自己匱乏的內心得到滋養。

孩子出現這種學校恐懼症的表現,還有另一種情況,是由於母親需要保持對孩子持續的依戀,使得孩子的獨立性發展中斷。

那個一到學校就反胃的初中男生,在溝通中得知,他父母的婚姻最近面臨崩潰,爸爸移情別戀,媽媽每天哀聲怨道,把所有的心酸和委屈向兒子哭訴,同時又把所有的期待都寄託在兒子身上。

表面上看,孩子恐懼進入學校,不願意上學,願意在家跟媽媽呆在一起,是孩子對媽媽的一種依戀。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是母親把內心的焦慮投射給了孩子,過度的擔心和精神寄託使得孩子陷入對家庭破裂和失去爸爸媽媽的不安中,又強化了孩子的依戀行爲。

一上學就難受的孩子,是怎麼回事呢? 第3張

孩子的問題,大多可以理解爲家庭關係問題在他們身上的具體體現,或者說,孩子的問題只是父親或母親“症狀”的一種變相顯現。

所以,當遇到孩子“莫名其妙”的對學校產生恐懼和排斥,並且伴隨軀體化反應時,父母一定不要簡單的責怪孩子不懂事不獨立。一定要排除孩子身心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及早做心理干預,接住孩子情緒所隱藏的求救信號,確定孩子及家庭環境中有哪些因素阻撓孩子回到學校,哪些力量能夠支持孩子回到學校。及時的給予孩子支持和幫助,讓孩子儘早消除這種情緒障礙。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