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挺讓人心疼的!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挺讓人心疼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會違背自己的意願按照別人的想法去行動,從而喪失了自我。不懂的拒絕,一味的委曲求全,孩子這樣的性格,罪魁禍首是父母。

媽媽生氣——孩子趕緊道歉:媽媽我錯了,以後再也不惹媽媽生氣了;

媽媽很累——孩子立馬給媽媽揉肩捶背:媽媽辛苦了;

媽媽沉默——孩子戰戰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動。

你一定很驚訝,世上居然有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你想要嗎?

其實這種“乖巧懂事”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討好就是違背自己的意願按別人的意願行事,做別人期望做的事情。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爲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喜歡察言觀色,不懂拒絕,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裏自行消化……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如白紙一般的孩子也會成爲討好型人格嗎?答案爲是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導致孩子成爲“討好型人格”的罪魁禍首竟然是父母。

1、小時候父母陪伴缺失

兒童心理學認爲,3歲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缺乏父母陪伴,成年後的安全感普遍會缺失。

而6歲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觀的成型期,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的性格會內向、自卑、悲觀。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挺讓人心疼的!

童年時期不能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潛意識層面一定是受到傷害的,這種缺失不是父母拼命滿足物質需求就能解決的。

還有那些寄人籬下的孩子,他們會有一種“我只有討好他們纔有飯吃”的潛意識,這種就是典型的“我需要讓別人高興,我才能生存”的世界觀。長大後,這種孩子很容易因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迷失自我。

2、嚴格壓抑的成長環境

父母要求嚴厲、從小處於高壓生活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地形成討好型人格。

這次考了100分——爸爸媽媽笑臉相迎;

這次考砸了——家庭氣氛瀰漫着火藥味,各種質問、譴責劈頭蓋臉地襲來;

好好練琴——媽媽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一旦厭倦偷懶——各種牢騷抱怨訴苦洪水般襲來。

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孩子爲了讓父母高興逐漸學會了妥協。高壓教育下,你將會收穫一個表面上“喜歡”學習,“熱愛”練琴的孩子,甚至將來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也會“乖乖”聽從父母的建議。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挺讓人心疼的! 第2張

3、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價值感很低,不自覺地就會照顧別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緒,也會不自覺引導孩子去在意別人的評價。

他們會用這樣的邏輯來教育孩子:

● “別上人家家玩,淨給人添麻煩。”

● “別那麼不懂事,讓叔叔阿姨看笑話!”

● “咱們家條件差,人家給的東西不能要,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裏就會覺得低人一等,不自覺地討好別人,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爲了不讓孩子陷入“討好”模式,建議大家這樣做:

首先,給孩子的成長環境足夠多的安全感

我們想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不要讓孩子覺得,當他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就會失去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勇於表達自己,並給予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其次,給孩子“做自己”提供強大的動力

也許我們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是一個平凡人。

從爲人父母的那天起,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準備和認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管孩子變好,還是變差;也不管他們有沒有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向成長,始終對孩子懷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孩子做自己提供最大的動力。

最後,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用心的陪伴。幾乎每一個問題小孩,都有童年時期“父母缺席”的烙印。

所以再忙,也別忘了預留時間給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有“失去自我”傾向時,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安慰或疏導,幫助孩子做回自己。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挺讓人心疼的! 第3張

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純粹的,像嬰兒一樣,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一旦陷入“討好別人”的模式中,就會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和自覺的勇氣。

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當父母的應做到時常警醒、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心中的真實情感,學會讓孩子說“不”。

或者,也可以把他交給哈沃美國小學。這裏的5A好外教最擅長鼓勵和引導孩子。在這裏,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學會獨立思考。在快樂的學習中,成爲那個“只做自己”的自信小達人。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