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幼小銜接的4件大事,你準備好了麼?

幼小銜接的4件大事,你準備好了麼?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入學之前,孩子們要完成的絕不是上學前班的問題,而是身體發展到達正常水平、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技能等。

當孩子到入學年齡時,馬上幼升小了,要不要做學前準備?該做哪些準備?

其實,入學之前,孩子們要完成許多事情,絕不是上不上學前班的問題,而是身體發展到達正常水平、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技能等。家長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給予關注。

首先,觀察孩子的發育年齡與實際年齡是否匹配。

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要對孩子的發育年齡是否達到入學年齡進行評估和判斷。孩子的入學年齡是由出生日期決定的,而發育年齡是指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度,也就是他的認知水平、社會性能力以及語言發展等方面的水平。

如果孩子發育年齡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應該考慮讓孩子推遲入學。否則僅僅是發育年齡的因素就足以給孩子帶來很多問題。當孩子出現問題後,再進行留級或者休學處理,可能給他們帶來傷害,且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所以,學前準備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判斷其是否在發育上到了可以入學的年齡。

幼小銜接的4件大事,你準備好了麼?

其次,幫助孩子做好思維模式的準備。

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記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思維發展過程。孩子6歲之前就應該發展出善於思考的能力以及對人類文化和成果的極大興趣,並形成基本的思維方式。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做好學前準備時,會提前將小學的內容教授給孩子,覺得這樣上了小學就會輕鬆一些。但其實孩子的發育年齡也許還沒有達到掌握一年級知識的能力,於是只能靠記憶來完成。如果獲得的成績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讚賞,孩子就會將這種學習方法固定下來,形成只使用記憶和依靠別人提供的思考模式學習知識的方式。

比較好的學前準備,首先應該從小就爲孩子培養良好的思維形式,給孩子提供可以進行恰如其分的思考活動工具,供他們工作;不要教孩子怎麼去做,而是讓他自行探索,探索完成,思維也就發展了。

幼小銜接的4件大事,你準備好了麼? 第2張

再次,讓孩子保持探索的熱情。

有的父母認爲上小學之前的孩子應該是自由的,但並沒有認真思考過什麼是自由,他們理解的自由是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於是,孩子到了五六歲,父母開始着急了,擔心孩子上小學之後什麼也不會,所以他們突然開始要求孩子學習文化知識,要求孩子們將以前從來沒有做的事全部補回來,並且用小紅花等獎勵機制來刺激孩子去學習。結果使孩子將學習的興趣轉移到幾朵小紅花上,並沒有開始真正熱愛學習。

過分地使用獎勵來促使孩子學習,會造成他們學習興趣的轉移。

同樣,懲罰也會使孩子對探索失去熱情。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幫助孩子發展的角度,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規律,在等待孩子練習和熟練的過程中,引領他保持對人類文化寶藏的探索熱情,逐漸完善與之相關的技術內容。

幼小銜接的4件大事,你準備好了麼? 第3張

最後,協助孩子完善熟練駕馭手部肌肉的能力。

孩子上學後要寫字,而寫字使用的是手部小肌肉羣。如果不經過練習,直接讓孩子寫字,他就會感到特別困難,當他們感覺自己總寫不好時,就會產生“寫字難”的認知,從而一直認爲寫字甚至學習是一件很艱難的事。這是大部分孩子不願意寫字的原因。

孩子的肌肉發展從大到小,先是大把的抓握,逐漸過渡到用指尖捏東西。所以在孩子日常工作中,要設計一些能鍛鍊肌肉的活動,比如繪畫、手工、針線活等,培養孩子動手能力。

自然定律真的很公平——在你應該付出時沒有付出,到了該獲得時就不能獲得。如果想有所獲得,就要回頭重新走那段沒走過的路,而且要付出幾倍到幾十倍的努力。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孩子6歲之前,家長如果關注給他們打下良好的心理和人格基礎,而非簡單的知識學習,孩子上學後就會較快適應校園的學習及生活。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