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就是要名牌?拜金心理背後,因爲找不到自己

就是要名牌?拜金心理背後,因爲找不到自己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爸媽很頭大】

“初一的兒子最近一直吵着換智能型手機,他看到同學們放學後就忙着開手機連線,討論着週末去哪玩,自己卻像個局外人,他再也無法忍受跟不上大家腳步的舊手機了。

但是我認爲初中生不需要這麼浪費,手機只要能撥接電話就好,功能太多反而讓人沉迷,上課或補習都無法專心。母子雙方僵持不下,兒子揚言要把每天的早餐錢省下,三個月後拿這筆錢去買新手機,但是我不同意,‘不吃早餐餓壞肚子,這怎麼得了?’我到底該不該給他買新手機?”

“十四歲的女兒愛漂亮,書包裏總藏着一套便服,放學後就立刻換上。那天我翻開她的書包時,意外發現她偷偷買了化妝品、指甲油,還有一件超低胸小背心。

我非常生氣,大罵她不知檢點,小小年紀做這樣‘超齡’的打扮,哪還有心思念書?她卻說班上幾個要好的女生都這樣,‘有什麼了不起!’而且她們只是放學後才玩玩,又沒違反校規;‘反正我本來就不喜歡唸書,跟化妝打扮又有什麼關係?’我這個爸爸是太老古板了嗎?”

就是要名牌?拜金心理背後,因爲找不到自己

【專家來解惑】

青少年時期是孩子從家庭的保護中脫離,開始走向社會的過渡期,他必須像爬樓梯一樣慢慢走到他自己的位置上,有時爬一步退兩步,過程中不斷進進退退,最終才找到自我的價值與肯定。

超過預算,就從過年紅包預支

正因爲他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內涵,所以他會想要跟同儕團體看齊,別人有的東西他也想要有。這時候父母應該理解他追求被團體接納的心情,不要罵他虛榮。對青少年來說,名牌商品可以提升自我價值,這對一個還不知道自己價值何在的年輕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父母不要一味的指責孩子,或完全禁止他追求流行,當然父母也不能無止盡的滿足孩子對名牌、奢侈品的需求,建議可以訂一個預算上限。例如,念初中的男孩經常打籃球,家長可以跟他約定,每三個月,用一千五百元預算買一雙新球鞋。但如果他想買的是更新、更貴的款式甚至限量鞋,他就得等到生日或是過年領紅包,從裏面撥出一部分充做換鞋基金。

小學就可以教孩子規劃零用錢

其實有關零用錢的規劃與分配,應該提早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學習,不必等到青春期才引爆。

孩子在領到他人生中第一筆可以自行運用的金錢時,幾乎無可避免的會失控。因爲他還沒有建立起預算分配的概念,也還沒有學會忍耐與延遲滿足。舉例來說,小明領到一個月五百元的零用錢,馬上拿去買了一個新的皮夾,但他回家就後悔了,他想到接下來一個月都不能喝飲料、買零食,於是他跟媽媽撒嬌兼耍賴,希望把皮夾八折賣給媽媽,至少換回四百元。

這時候媽媽該怎麼做呢?媽媽可以安慰他、同情他,但不要嘲笑或諷刺,更忌諱一時心軟答應小明,否則他永遠沒辦法學會這寶貴的一課:妥善管理自己的金錢與物慾。

如果到了初中之後纔開始面對這個問題,孩子本身已陷在身體急速變化與內在高度混亂之中,困難度會更高。

青少年是第一次當青少年,父母也是第一次當青少年父母,在放不放手之間找不到準則,雙方都很爲難;但如果父母只把關注焦點放在外顯行爲,讓親子間的對抗一直圍繞在名牌或裝扮上,反而切斷了溝通的管道。

“成全”孩子打工的想法

身處在現代化社會,各種誘人的商品快速推陳出新,青少年想買的東西愈來愈多。當零用錢不能滿足時,他會開始想要靠自己賺錢,此時父母先別急着擔心,其實這是一個幫助孩子認識社會的大好機會。

當孩子提出他想要嘗試的工作,在父母聽來有可能是天馬行空,難以認同。但此時最重要的是設法“成全他”,不妨帶着他去認識這個行業,實地去做一整天,真正的體會與尊重各行各業的甘苦,去感恩人家對社會的奉獻。父母千萬不要抱着“看好戲”或是等他打退堂鼓的心態,因爲這在無形中已經把職業做了高低區分,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沒有好處。

青少年一方面追求小團體的認同,另一方面又想要同中求異,藉由引人注目的裝扮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他會想要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會想要奇裝異服,可惜的是父母往往只看到自己所不能接受的這一層,卻看不到孩子的內心可能正在發抖,因爲他害怕,不知該何去何從。

根據我們輔導過的經驗明白,只要親子間從小累積的情感夠深厚,過了這段狂飆期,過去父母熟悉的那個溫暖又貼心的孩子,他終究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