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你的焦慮會讓孩子的成績變好麼?

你的焦慮會讓孩子的成績變好麼?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的家長會頭疼孩子的很多方面的問題,而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孩子不聽話,喬文的媽媽非常的焦慮,心理總是繃着一根弦,希望兒子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學習上。偏偏喬文像個木偶人,每天緩慢的做事,木納的迴應,即使天天和書本練對眼兒,可成績仍然提不上去。

諮詢室中,喬文靜靜的坐在那裏,低垂的眉眼訴說着他的無奈;緊閉的雙脣勾畫出他的拒絕,安靜的像一座孤島,沒有人知道里面藏着什麼。許久,他終於打破了沉默:“我媽好像每天都在與我玩“找碴遊戲”,時間緊任務重,如果規定時間找不到我足夠的錯就無法升級過關。。。”

話未落音喬媽媽就迅速開啓機關槍模式:“不盯着你行麼?明年就高二了,你每天晚上還用手機聊天,不學習也不整理房間,吃飯都數着米粒兒,和我聊天就像上刑場,。。。。。我能不着急麼?”

是呀,我無法否定喬媽媽的擔憂,同時我也知道要一個高要求強控制的媽媽停止一貫的行爲模式是不容易的,要一個焦慮的人減少嘮叨和支配會讓他更加焦躁難安,而“焦慮”的人格特徵又遇上了“焦慮的時代”,所做的一切似乎就都是合乎情理的。

我們的教育一開始就在製造一種劍拔弩張的氣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就像霧霾一樣把緊張的情緒彌散在每個家庭中,家長使出洪荒之力想使孩子成龍成鳳。還有的高校在學生們臨近考試的時候掛上了“提高一分,幹掉一千”的標語,這些話隨時都在暗示學生們:“你身處一個四面楚歌的戰場,不是明爭即是暗鬥。”

你的焦慮會讓孩子的成績變好麼?

大勢所趨,連豆芽都在催長,我們也急不可耐的想把孩子們“催熟”,我們的文化與時代孕育了一批批焦慮的家長,先來看看您是否也有其中的某些特點呢?

1.熱衷於搶奪話語權,經常等不及孩子說完,就開始猶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親子的小船一天要翻好幾翻。

2.腦子裏一旦閃現出一個念頭,就會難以剋制的說出來。

3.喜歡給孩子安排生活和學習,包括他所有的生活事件都希望由自己來安排。

4.希望孩子的每一件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內,如果孩子有對自己隱瞞的事便會感覺不安。

5.反覆叮囑,或者乾脆提前幫孩子做好,總是擔心孩子會出錯。

6.下意識的會想到意外,或者是預測事情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7.由水平較高的焦慮導致的生理上的變化,比如:口容易乾燥、消化功能降低、心跳加速、血壓增高、呼吸急促、收縮性或擠壓性頭痛。

我們因擔心孩子變差而焦慮,而焦慮真的會讓孩子變的更好麼?先讓我們來看一組2016年關於家長的焦慮情緒與孩子學習成績的數據調查,樣本來自於32個省市7千多位家長:

這一組調查的數據顯示,在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的父母中,他們的孩子中只有11%的人成績在前10%,卻有40%的成績在後20%。也許有人會說:“家長處於長期焦慮也許正是因爲孩子學習成績太差了呀。”但是這些家長往往沒有發覺自己是長時間處於廣泛性焦慮中,即使不談孩子的學習,他們也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將來的某些事情表現的過分擔憂,常常預感將要發生不利的情況或危險,通常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也不會很高,很難體會到平和的幸福與滿足,會想要通過掌控孩子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我們可以在這裏稱他們爲“焦慮易感型父母”。在我的諮詢個案中,很大一部份的家長先是各種套路琢磨着改變孩子,但是後來會發現真正的問題發源地是自己的心境,與其說是孩子的成績引發瞭如此高強度的焦慮,不如說孩子的成績給了莫名的焦慮一個合理的理由。高強度的焦慮讓家長無法理性看待孩子暫時的落後與不足,更不可能提供一個包容接納的環境。

那麼這些“焦慮易感型父母”都不自覺的對孩子做了什麼呢?

一、削弱孩子的自信

焦慮的本質之一是因爲自己不自信,孩子有50%的機率會遺傳到父母的這種特質,更加不樂觀的是“焦慮易感型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會更加的削弱孩子僅存的自信心。我們會發現這些家長總會盯着孩子的缺點並且無限的放大,每天都不停的在批評和叮囑,當父母煞費苦心地“塑造”自己的孩子時,孩子收到的信號是:我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可愛的,我總是滿足不了父母。孩子的自信會在家長的挑剔裏面一點點的削弱,無論他表現的是奉命惟謹或是桀驁不馴,其實內心都非常的脆弱,甚至對自己的人生都抱有一種悲觀的預測。事實上,是父母們把自己的不自信投射給孩子,認爲孩子也是脆弱和無能的,常常給孩子消極的暗示,比如:“你非常的糟糕,你就是難以成功。”,這些暗示反覆強化以後便有了魔咒般的催眠效果,直至孩子也認同了這些話,每一次出錯都好像印證了自己的“無能”。所以很多沒有自信的孩子會拒絕嘗試和挑戰,包括努力的學習,因爲他們認爲什麼都不嘗試會更加安全,去做了只能證明自己更差。

二、降低學習的效率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心理系教授埃萊妮?哈特菲爾德及她的同事經過研究發現,包括喜怒哀樂在內的所有情緒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從一個人身上“感染”給另一個人,這種感染力速度之快甚至超過一眨眼的功夫,而當事人也許並未察覺到這種情緒的蔓延。如果每當父母和孩子觸及學習的話題時,家長的浮躁和焦慮會悄無聲息地傳遞給孩子。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和約翰·多德森提出過:保持一定的“警醒度”可以提升表現,不過這隻在一定程度上,當焦慮過甚,表現反而會受到負面影響。而往往高焦慮的家長已經不知道什麼程度纔是“適當的焦慮”,曾經有一個這樣的爸爸,他在孩子臨近高考時每天都緊皺眉頭、不苟言笑,後來爸爸說,他這樣做就是爲了給孩子營造緊張氣氛,如果讓孩子每天都很輕鬆,孩子很可能就會對學習掉以輕心。這些父母不斷施壓希望孩子可以給孩子擰緊發條,但這幫不到任何忙,只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越來越差。

三、吼掉孩子的安全感

國際薩提亞模式導師林文采老師說過一句話:“母親情緒穩定,孩子自然有安全感。”而“焦慮易感型父母”往往是不能保持穩定的情緒的,他們常常陷入槽糕的情緒中,很容易對孩子怒吼或者是沒完沒了的嘮叨,他們會放大任何一件事情的危機,習慣性的認爲事情會往壞的方向發展,非常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他需要孩子不斷的證明學習安好、表現安好,一切安好來安慰自己的焦慮,孩子們不得不爲父母的情緒而買單。家長們常常覺得“孩子安好,便是晴天。”然而,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哪裏有那麼多“安好”?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能夠真正的安慰得了這樣的父母,因爲所有孩子都是在不斷犯錯中跌跌撞撞地成長。焦慮的家長本身自己的安全感就不足,卻常常用恐嚇與怒吼去破壞掉孩子的耐心、專注力和安全感。人的心理需求是逐層遞升的,安全感匱乏的孩子,會一直停留在這個需求裏打轉,難以發展出高層次的品質,他的精力都用來對抗自己的恐懼與不安,常常注意力渙散、膽小畏縮、敏感脆弱,自然也沒有足夠的能量去學習。

四、扭曲學習的意義

在谷歌上搜索“學習的意義”,會發現有那麼多有深度的解釋,就是沒有一條說是爲了考試的。學習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個終身課題,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生命過程,而“焦慮易感型父母”似乎很難看到未來,他們太在意短期的利益,只在當下患得患失,而無法真正的擁有將來,那些認爲自己僅僅爲了孩子的期末考試而無比着急的父母們,我們會發現他們其實往往等到孩子畢業以後也無法喜悅釋然,反觀那些能夠泰然自若的父母,他們懂得讓一顆種子開花結果必然要等待土壤的靜默,他們也懂得起伏的波濤就是大海的常態。非常焦慮的父母也沒有教會孩子學習的真實意義,以及如何在學習中塑造堅毅和頑強的品質,只是將關注點放在分數和名次上,無法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偶然的失敗。父母是孩子搭建人生格局的平臺,如果父母看不到未來只糾結於眼前,那麼孩子也難以有創造人生的願景,爲什麼很多學生考上大學以後就失去了目標?因爲他們不曾爲自己的人生規劃,學習的動力也止步於考試的分數。

我認爲“贏在起跑線上”並不是孩子去贏,而是父母要贏在自我心態,贏在與自己焦慮共處的能力上,而不是反被情緒所控制。如果我們內心不夠安穩,期待他人來給自己安全感,就會不斷的向外界索取,然而外界的一切其實都填補不了內心的空洞,最終會遺憾這一生都遇不到能滿足自己的人。如果我們能去思考“爲什麼我總是這麼焦慮?”,而不是“爲什麼孩子總讓我焦慮?”。也許這就是轉變的開始。這條自我成長的漫漫長路就從腳下開始吧,讓我們今天就學習幾個自我協調的方法。

1.自我覺察:時常關注自己的情緒,並將自己的情緒言語化,在自己狀態不佳的時候與家人或者和朋友訴說,這樣可減少負面情緒驅使的衝動行爲。

2.思維轉換:可以將對孩子缺點的關注轉換到優點,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最差是0分,最好是10分,我的孩子可以打幾分?這幾分是怎麼來的?

3.自我放鬆:爲自己建設興趣愛好,每星期要抽出一個時間段只做讓自己放鬆的事,同時要適度的降低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要求。

4.自我鼓勵:問自己一個問題“此時除了焦慮之外,我還能做什麼”。找出可以努力的目標而不是停留在無助與焦慮上,當然這是指自己可以做什麼,而不是要求孩子去做什麼。

5.冥想呼吸:把你的肺想象成一個氣球,用鼻子長長地吸一口氣,把氣球充滿氣,保持2秒鐘。再用嘴呼氣,給氣球“放氣”你要用4秒的時間吸氣,再用4秒的時間呼氣,必須每天堅持練習多次。在進入放鬆狀態後,在頭腦中想像美好的景象,並給自己美好的暗示。

如果您覺察自己就是那種處於長期焦慮狀態的家長,簡單的自助方法無法幫助自己,那麼我建議您在幫助孩子之前先幫助自己,嘗試專業的家庭教育諮詢機構的諮詢,幫助自己在育兒這條路上走的更從容。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