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問題,你將如何回答,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自身的發展水平。

顯而易見,小孩子比大人缺乏自制力。自制力隨着年齡增長,在3歲至7歲之間出現一些重大變化。

但是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有些孩子在規範自我方面存在更多問題,並非常痛苦。自制力和計劃能力差的孩子更有可能產生攻擊性。從長遠來看,易衝動的孩子更有可能變得肥胖,更有可能學會吸菸以及依賴酒精和毒品。這些孩子犯罪的機率更大,往後變得富有的機率更小。他們的壽命甚至或許更短。 學習好的孩子自制力都好

爲了適應教室生活,孩子們必須專心、遵照指令、保持積極性並且控制衝動,自制力在學業方面起重要作用。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最近的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例如,梅根·麥克蘭德和她的同事們追蹤了三百多名學齡前兒童在上學期間的表現。他們發現,在上學初期,自制力較強的兒童學習能力會隨着時間提高。隨後的一項對四個地方的孩子(中國、韓國、臺灣和美國)的研究表明,自制力較強的孩子在數學和早期語言能力方面擁有更多詞彙量和更優異的成績。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有人認爲,我們無法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行爲遺傳學家發現了某些基因與衝動行爲之間的聯繫。注意力方面的問題似乎大多數都是遺傳性的。或許自制力是由家庭決定的,你要麼有,要麼沒有。 但是,即使基因決定了性格,也並不意味着不能改變它。近期的實驗性研究表明,家長和老師可以對自制力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1創造持續激勵自制力的環境

你或許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學齡前兒童們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現在吃一顆糖,二是待會吃兩顆糖,那些表現出最強的耐心的孩子們在往後得到更好的結果。他們的學習更爲出色,完成大學學業的機率更高,誤入歧途的可能性更低。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第2張

塞萊斯特·基德重新審視了這項研究,她考慮到孩子的期待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如果在實驗中告訴大人們不遵守承諾,或者實驗機構並不保證獎勵分配的公平,那麼你還會耐心等待一個假想的獎勵嗎?

基德在這項里程碑般的實驗中測試了自己的想法,結果得到了證實。一兩次失望的結果就削弱了孩子們延遲滿足感的意願。

所以,如果要讓孩子產生持續的自制力,我們需要持續激勵,需要言而守信。

2定期提醒你的孩子忘記規則怎麼還能完成計劃呢?

小孩子很容易分心,很難時刻謹遵教導。因此,不斷向孩子們提醒規則是很有幫助的。有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要求三歲的孩子完成簡單一項簡單的任務,如果看見藍色的方塊,可以打開盒子,如果看見紅色的三角形,則不可以打開。而只有按照指令打開盒子,做對了才能拿到獎品。

研究者們對兩種方法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當大人在每次實驗前提醒孩子規則的話,孩子更有可能會控制住衝動。如果不加以提醒,或者只是停下了讓孩子自己想,孩子的行爲沒有改善。

3玩遊戲能夠幫助孩子練習自我控制 我們要求孩子按照規則玩遊戲,就是在鼓勵他們發展自制力。但是,有些遊戲相對而言更加具有挑戰性。

以傳統的“紅綠燈”遊戲爲例。當孩子聽到“綠燈”的時候應該向前運動,而當聽見“紅燈”的時候必須靜止不動。在這種傳統的形式裏,這種遊戲的規則是遵循指令。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第3張

如果把規則反轉,遊戲就變難了:當孩子適應規則以後,把規則反轉。把“紅燈”的指令改成動而“綠燈”的指令改成停止。現在這個遊戲測試的是孩子抗拒習慣的能力。他必須抑制衝動,練習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調節”。 這種遊戲有幫助嗎?這正是肖娜·托米尼和梅根·麥克蘭德想知道的。因此他們測試了65位學齡前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然後隨機挑選中一半的人蔘與了一系列的遊戲: 靜止遊戲伴隨音樂開始時跳舞,音樂結束後靜止。音樂節奏快則跳舞節奏快,音樂慢則跳舞節奏慢。然後反轉規則,音樂快跳舞慢,音樂慢跳舞快。 顏色匹配靜止遊戲靜止遊戲的變化版,音樂停止的時候孩子不光要停止跳舞。首先,他們要找到一個有顏色的墊子並且站在上面。然後,靜止之前還要表演一段特殊的舞步。地上有許多不同顏色的墊子,每種墊子代表着一直不同的舞步。 演奏交響樂當大人揮舞指揮棒的時候,孩子們演奏樂器(比如沙錘和鈴鐺),並隨着指揮棒揮舞的速度加快或減慢節奏。然後採用相反的規則(例如指揮棒揮舞慢的時候加快節奏)。 鼓點遊戲老師告訴孩子用特定的身體動作來回應不同的鼓點。例如,當聽見快鼓點時跳躍,聽見慢鼓點的時候爬行。過一段時間,要求孩子們採取相反的規則。 每週進行兩次遊戲,每次30分鐘,8周以後,研究者重新評估這些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那些原本自我調節能力高於平均水平的孩子沒有表現出進步,但是那些自我調節能力不高的孩子則表現好得多。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第4張

4讓孩子好好休息如果佈置兩項需要高度自制,且要連續完成的任務,往往第二項任務的完成度更差,這是爲什麼呢? 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爲,一天能夠使用的自制力有限。但事實上,我們真正缺乏的是持續進行下去的動力。 麥克·因茲利奇和他的同事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他們認爲我們的大腦致力於在苦差與找甜頭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一個周而復始地工作,卻從不休息的人,很難注意到環境中發生的重大變化。因此,花一些時間娛樂和探索生活,能提高我們發現有益的新機遇的機會。

無論究竟哪種觀點正確,結果都是一樣。如果你讓孩子從一個不愉快的任務,徑直轉向另外一個,那麼他們的自制力很可能受到影響。讓孩子好好休息能夠幫助他們重新充電,同時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研究表明,如果設置更短的課程時間,並且間隔休息時間,孩子學習的更快。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第5張

5把“必須完成”變成“想要完成”對於那些在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我們通常會認爲TA自律性差。但是,如果給他喜歡的一套樂高積木或者電子遊戲,他一定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幹勁十足。他並不是缺乏自制力,他只是缺乏動力。在任務中找到樂趣,正是我們需要幫助TA的地方。 聰明的成年人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知道如何讓自己產生興趣,或者把工作和樂趣結合起來。因爲有時候,你無論怎麼煩,都得把這瑣碎的工作做完。但是孩子們是沒法明白這些的,所以,他們常常會選擇中斷任務。 把瑣事變成遊戲,找到正確的“魚鉤”來吸引孩子或許需要許多耐心、觀察力和靈活性。這是有回報的投資,那些聰明的老師和家長都懷揣這一祕訣。而且,這或許是打敗“自律疲勞”的關鍵點。當孩子學會在作業中找到一絲樂趣,那麼刻苦鑽研就容易得多了。 6灌輸應對挑戰的正確心態許多人把智力和才能視爲與生俱來的“禮物”。有這種想法的人一旦失敗,會感覺無助,然後放棄。與之相反的是,那些相信努力也能成就智力和才能的人更有耐力,他們更有可能應對挑戰並且從錯誤中學習。 我們能夠通過注意我們的反饋來幫助孩子們提升這種耐力和決心。實驗證明,寬泛地表揚孩子(例如“你真聰明!”)只會形成錯誤的心態。寬泛地批評(例如“我對你真失望”)也是一樣。對孩子的努力進行表揚,鼓勵孩子嘗試不同方法的反饋更加行之有效(例如“你能想想其他辦法嗎?) 7提高注意力的技巧以及提升工作記憶即使有了正確的心態,堅持到底也非易事。 許多容易分心易衝動的孩子苦於工作記憶量很低。工作記憶是我們用於把信息存儲在大腦中的思維工作區或記事本。當你在解決一道數學難題的時候,或者嘗試記住某個口頭指令的時候,你正在使用的正是工作記憶。 實驗研究表明,我們可以通過練習幫助孩子提升他們的工作記憶能力。一些以計算機爲輔助的項目要求孩子注意新信息並且進行重複。 例如,屏幕上可能會“點亮”一系列有一定順序的形狀,然後參加實驗的孩子們必須要自己重新排列這個順序。還記得老式電子遊戲“西蒙”嗎?正是同樣的原理。 在一項研究中,被診斷出工作記憶能力差的孩子們每天花35分鐘練習這些任務。這些任務是適應性的——會隨着參與者表現的提高而增加難度。這些任務同樣也是有效的。

六週以後,這些孩子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再也不能說他們工作記憶能力差。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第6張

8當一名“情感教練”孩子哭了,你會有什麼反應?

有的是輕蔑的(“傷心是沒有理由的。”);有的是失望的(“別再哭了!”)。這些反饋都是不對的,因爲並沒有教會孩子們如何調節自我。與之相反,如果家長們和孩子們交流情感,表示出理解,並且討論應對的方法,那麼,孩子會從中收益。 專家們管這個叫做“情感教育”,在孩子身上會得到更好的結果。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得到過情感教育的人行爲上的問題會隨着時間而減少。 9鼓勵孩子練習計劃 計劃是自制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提醒人們提前計劃就能提高他們在某些複雜任務上的表現。對孩子和大人的調查發現,人們處理問題時並不總是提前計劃。但是如果在明確指導下,提醒他們採取行動前要三思而後行,他們會改變方法,並且通常會更加成功。 提前計劃的玩家,在有些遊戲中更容易獲勝。這些遊戲或許能運用到其他方面。在某項研究中,研究者們要求人們完成棋類遊戲。有些人是有經驗的棋手,這些棋手們並不比其他同伴聰明,但是他們顯示出更好的計劃能力,並且在下棋佈局時花費更多時間。國際象棋也許能教孩子們提前計劃。 “自言自語”能夠使孩子受益。嘗試過用自言自語來解決問題嗎?研究表明,我們的計劃能力,在部分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語言能力。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要求孩子們完成一項遊戲任務,但不能“用嘴巴思考”。這種強加的沉默影響了他們的表現,很可能因爲這干預了他們創造和遵循計劃的能力。 家長法則很多研究者認爲教育風格能夠影響自制力發展。美國學者彼得羅夫斯基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如果孩子的家長經常說:“我無視孩子的壞行爲,”以及“要是孩子爲了某個東西吵個不停的話我就給他。”他們的孩子更有可能變現出較差的自我調節能力。

愛走神兒是自制力差?沒動力?提升自制力,孩子需要這9條建議 第7張

其他研究表明,童年中期的放任式教育會讓孩子置於社會攻擊性的危險。這是有道理的。如果從來沒人教你練習自我控制的話,你如何培養呢?

但是似乎家長們在這方面有些過於偏激。在學齡前調查中,採用“完全服從我的權威”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並不比那些放任自流的家長教育的孩子表現得要好。這些孩子同樣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其他研究表明,體罰——如果當作對孩子進行控制的例行方法的話——會影響自我調節的發展。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