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說話太難聽怎麼辦

孩子說話太難聽怎麼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6.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媽媽羣裏有個媽媽聊天,說自己家孩子四歲說話就特別難聽,喂他飯他邊玩邊吃,媽媽催他幾句他就對媽媽發火:“再催我把飯倒你頭上”,孩子淘氣說他幾句他就滿嘴髒話:“媽媽是大壞蛋!壞媽媽,媽媽去死!”

其她媽媽看到這位媽媽這樣說紛紛發言:

“這麼小說話就這麼惡毒?打一頓看以後還說吧。”

“別擔心,孩子長大就好了,這可能是敏感期到了”

“你要溫柔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你要引導孩子:如果我對你這樣說話,你會高興嗎”

媽媽們的發言大致分爲4種不同的類型:嚴格教育、靜待以後、溫柔分析、及時引導。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四種方法:

第一種:提倡打的媽媽

這種心理其實自己也是一種情緒發泄,如果這時候真的把孩子打一頓,不但不能從根源上制止孩子,反而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爲引起了家長的注意,此時性格柔軟一點的孩子會礙於家長的威力不敢當面說,但是在沒有家長的地方,有可能孩子會加倍地說這些話。但是性格強硬一點的孩子,有可能當場就會哭鬧不止。

而且此時對於孩子來說,他的話引起了家長的情緒波動,這會讓他感受到語言的力量起到的作用,在以後的過程中如果再有不順心的地方,爲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也爲了表明自己的立場,抑或是爲了引起家長憤怒的情緒起到報復的作用,很有可能會更加隨意地使用這樣的語言。

孩子說話太難聽怎麼辦

第二種:贊成順其自然的媽媽

雖然孩子在不同階段確實存在不同的“敏感期”,但也不能坐視不理,任由他這樣下去。如果家長不去制止,孩子很有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爲是錯的,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孩子無意識的說話習慣延續在他的生活中,等到再大一點更加不好改正了。

第三種:提倡溫柔分析的媽媽

我們可以包容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的錯誤,但是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是大人的價值觀所不能允許的,一味地好言相勸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會引起孩子足夠的重視,那麼也可以適當嚴厲制止。

孩子其實是非常能夠察言觀色的 ,從家長的態度裏就能看出自己是否觸犯了家長的底線。只要家長把握好尺度,不以發泄自己情緒爲目的,並且控制好做到批評但是不指責,也能給孩子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第四種:及時引導型的媽媽

這種媽媽是比較聰明的,懂得激起孩子的同理心。所謂的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是進入並瞭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並將這種瞭解傳達給他人的一種技術與能力,是一個人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懂得激起孩子同理心的家長,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所能引發的後果,比如你好好對別人說話,別人自然好好對你;你尊重別人,也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相反,你對人惡言相向,別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那麼別人不給你好臉色的時候,你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讓孩子由此推己及人,明白自己說話難聽給人帶來的壞處。

童言無忌能成爲

孩子說“難聽話”的理由嗎?

跟上面那個案例的孩子相比,還有一種孩子生活中也很常見。

朋友家孩子7歲,有一次朋友帶她女兒跟我一起逛街,朋友去給女兒買水,留我跟她女兒在馬路上等她。當時走過來一個穿着漢服的女孩,朋友女兒指着那個漢服的女孩跟我說:“她醜死了,穿這個衣服一點也不好看。”我說:“挺好看的呀,很可愛呀,也很古典。”孩子說:“一點也不可愛,胖得像頭豬一樣。”我聽她這樣說,就糾正她不應該這樣來評價別人,要尊重每個人的喜好。

過了一會兒朋友回來,她女兒直接當着我的面對她媽媽說:“這個阿姨很討厭”,媽媽問我怎麼回事,我就把剛剛發生的事講給她聽,沒想到她聽了笑笑說:“童言無忌,不用跟小孩子計較。”

真的是童言無忌嗎?這樣的“童言”我們該不該忌諱呢?

這樣的童言背後是家長的過於包容

孩子用這樣難聽的話來評價他人,家長聽到之後第一反應不是糾正孩子的價值觀,而是跟我解釋讓我不要跟孩子計較,孩子是“童言無忌”,這其實就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媽媽不覺得孩子對別人這樣的評價是錯誤的,也不認爲這樣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孩子還小,對事物的認識還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也許她想表達的意思是她不喜歡看女孩這樣的穿着,因爲這給她的審美帶來了不適,可是卻不知道對人要有基本的尊重,你可以不認同他人的審美或者是想法,然而卻也沒有權利去幹預他人的決定。如果此時家長不糾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那麼孩子就意識不到這是自己價值觀的問題,而非審美的問題。

體現的是家長自身錯誤的表達情緒方式

我們都知道,孩子就是家長的縮影,有什麼樣的家長才能有什麼樣的孩子,也許正是因爲家長平時在孩子面前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事直接用最難聽的話去評價,纔會使得孩子有樣學樣,遇到同樣的事情依照家長的方式來表達。

還有的家長經常說一些傷害孩子自尊的話,比如孩子穿了一件不適合的衣服,家長就直接脫口而出:“醜死了,趕緊去換下來。”孩子想要什麼玩具,家長覺得不好就直接諷刺:“你什麼眼光啊,看上這麼難看的玩具。”或者孩子覺得什麼好看,家長認爲不符合自己的審美就直接反駁:“你眼光不行”。

家長這種脫口而出的難聽話,不僅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讓孩子變得跟家長一樣說話尖銳、只圖自己一時痛快,不顧忌傾聽者的心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沒禮貌、對人不尊重的行爲。

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近年來有一個詞語在網絡上很流行,那就是“槓精”。這類人不管別人說的是什麼,先反駁挑刺,再加上“只有我一個人覺得……”“你們都.......”句式的加持,基本上能成功惹翻他人,引起別人的攻擊。這種人純粹是爲了反對而反對他人,通過反駁別人來凸顯自己的優越感。

我們不能說這樣的人是壞人,畢竟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可是如果一個人不能用正確的心態來欣賞周圍的人,那麼這個人就會變得思想偏激、容易鑽牛角尖、不能包容他人、不能與人爲善。

如果家長不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正確引導他去欣賞他人、培養他正確看待事物的能力,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很有可能就會變成“槓精”一樣的人,不是爲了事物的好壞而去堅持自己的本心,純粹是爲了反駁他人而去堅持自己。

會說話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媽媽帶孩子回到家敲門半天爸爸纔開門,媽媽發火問道:“你是蝸牛嗎,半天才開門。”此時會說話的孩子在旁邊適時說道:“爸爸,你的動作已經很快了,但是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好了。”正想發火的爸爸聽了孩子的話不禁笑道:“還是我兒子會說話。”一場家庭大戰嘎然而止。

同學的臉上被蜜蜂蜇了一下起了一個大包,同學覺得又醜又難看,幾天心情都不好,此時會說話的孩子這樣安慰同學:“你看,你長得這麼漂亮,連蜜蜂都把你當花來蜇你了,你應該感到高興呀。”被蜇的同學一聽就樂了,撲哧一下笑出聲來。

會說話的孩子總有一種魔力,使周圍的人願意跟他接近,給別人帶來快樂。反之不會說話的孩子讓人覺得“沒教養”“素質低”,不自覺地就想遠離。

說白了,培養孩子“會說話”的能力,就是培養孩子的基本素質,家長要懂得讚美和欣賞他人,給孩子做出正確的榜樣,孩子才能成爲了一個心理健康、不偏激、懂得欣賞他人的人,只有這樣,孩子纔會慢慢變得“會說話”。

你家孩子有出現過“口出惡言”的現象嗎?你是如何應對的呢?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