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爸爸和女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爸爸應該怎樣和女兒相處

爸爸和女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爸爸應該怎樣和女兒相處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來說爸爸們的心思不如媽媽們細膩,因此在性格上也會更加的大大咧咧,下面一起來學習一下爸爸和女兒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父親要多關心女兒,並且與她溝通

其實跟男孩子比起來,女孩子更有與父親傾訴溝通的慾望。這種溝通和母親的不一樣,女兒與母親的溝通也許是傾訴,但是和父親的溝通,是想得到父親的建議與答案。

作爲父親的你,嘗試和孩子來一場約會吧,問問以下幾個問題:

這段時間,你有遇到困難嗎?

女兒向爸爸說出自己最近遇到的困難,爸爸則可以提供答案和建議;爸爸和女兒分享工作上的小煩惱,同時可以讓女兒感到自己是被父親在意的,這時候女兒會積極地給你提供看起來幼稚卻很真誠的建議。

你覺得爸爸有哪些地方做不好呢?

真心的說出來

父女間的坦誠,可以建立一個平等溝通且相互認識的機會,促進父女關係發展。

試探女兒心裏,爸爸與媽媽的關係

試探在女兒心裏,爸爸和媽媽的關係是怎樣的?。爸爸媽媽之間有沒有彼此尊重呢?。並根據孩子的回答進行調整,爲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爸爸和女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爸爸應該怎樣和女兒相處

找時間跟女兒做遊戲

如果爸爸認爲,男孩子才需要去戶外活動,而女兒就應該呆在家裏,看書畫畫當淑女。

其實女孩兒也是需要爸爸陪伴

解學研究,經常和父親在一起的女生會更多的獨立和果敢,遇事也會冷靜,在工作上的表現也優於其他女孩兒。這是大概是因爲父親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女兒與父親相互配合,孩子思考和動手的能力得到培養。

其實,作爲父親的你

你可以帶她去遠遊,和她一起體驗大自然的奇妙

如果不想出去,也能在家講故事

甚至講完故事後,和媽媽一起扮演角色

回顧故事裏的部分

比如主人公身上值得學習的故事

父親不要小看這種互動,女兒通過這些互動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這種小互動會使她的成長慢慢地向有愛溫暖的方面靠近。

爸爸和女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爸爸應該怎樣和女兒相處 第2張

別吝嗇你對女兒的誇讚

對女孩而言,父親就是他們未來擇偶的參照,是女兒這一生對異性認知的第一站。而他的評價,亦會對女孩的自我評價造成極大的影響。

一般來說,媽媽給予女兒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爸爸則不同,通常只在女兒取得好成績時才把愛作爲一種獎勵給她。然而女孩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如果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女孩會變得自卑、悲觀。

反之,如果女孩有一位關注她們、善於表達自己情感的父親,那麼女孩在父親的關注和鼓勵下,就會變得自信、樂觀,積極向上。所以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該教育時教育,該表揚時表揚。

注意相處的分寸

爸爸再愛自己的女兒也要注意分寸。

在絕大多數家庭裏,父親跟女兒不會談性,他們認爲這是母親應該做的事,自己跟女兒性別有別,談這個話題不方便。

但其實,女兒的性教育中,父親也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和母親“千萬要保護好自己”之類的提醒不同,父親揭示的是男人的真實心理和行爲動機,這種角度可以讓女兒對異性有一個更清醒、完整的認識,同時因爲是愛自己的爸爸說出來的,也更讓女兒信服。

爸爸和女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爸爸應該怎樣和女兒相處 第3張

注意分寸的具體做法

爸爸再愛自己的女兒也要注意分寸。

在絕大多數家庭裏,父親跟女兒不會談性,他們認爲這是母親應該做的事,自己跟女兒性別有別,談這個話題不方便。

但其實,女兒的性教育中,父親也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和母親“千萬要保護好自己”之類的提醒不同,父親揭示的是男人的真實心理和行爲動機,這種角度可以讓女兒對異性有一個更清醒、完整的認識,同時因爲是愛自己的爸爸說出來的,也更讓女兒信服。

注意分寸的具體做法

比如洗澡的時候不能讓孩子跑進來看

大人洗完澡不要裸着在房間裏晃悠

在家也要把衣服穿上

爸爸和女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爸爸應該怎樣和女兒相處 第4張


鼓勵女兒自信自強、愛護自己

儘管現在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對女生的各種偏見比比皆是。相較於男生,女生往往會被打上各種各樣的不好標籤

工作上取得不菲的成績會被說借男人上位;嫁給條件優越的男人會被說傍大款。各種各樣的對女性的歧視層出不窮。

父親作爲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男性,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着無比重要的角色。面對不公平,父親的態度就是孩子的態度。父親應當支持女兒,不用刻意去界定男生該做什麼,女生該做什麼。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她灌輸健康的社會相處觀念。面對機會要敢於爭取,不用爲了自己女性的身份感到惋惜。要明白自己不輸給任何人,做一個自信努力的姑娘!

爸爸和女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爸爸應該怎樣和女兒相處 第5張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