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傳遞愛時千萬別造成傷害

傳遞愛時千萬別造成傷害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震驚世界,這場空前的災難也使得全國人民空前地團結在一起。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震驚世界,這場空前的災難也使得全國人民空前地團結在一起。媒體記者不顧安危深入一線進行採訪報道,而在後方,我們只要有空也都會守着電視、廣播、網絡或翻開報紙,關心着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當然,所有媒體的內容、版面也幾乎被有關地震和抗震的消息和聲音所覆蓋——大家的心都吊着,關注災區成了我們生活的重心。

傳遞愛時千萬別造成傷害

“爸爸緊盯着電視,媽媽任淚水橫流,或是爲堅強的生命而慨嘆,或是爲生命的脆弱而唏噓。”這幾乎成了這些日子裏普通人家的常態。孩子想讓大人陪着玩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拉他過來,指着電視屏幕說:“你看,多可怕呀!房子都塌了。小朋友們在上課,一下子就被埋在廢墟里了。”“這些小孩子好可憐呀!他們的爸爸媽媽可能部死了。”“這些可憐的爸爸媽媽,他們的孩子再也回不來了”……我們希望孩子和我們一樣關心那些遭受災難的同胞,特別是那些和他們年齡相仿卻慘遭不幸的小夥伴。的確,孩子在看這些慘烈的鏡頭時,都會神色凝重;幼兒園裏學校裏也都組織了以“救救四川小朋友”等爲主題的募捐活動,孩子們也很積極很鄭重地獻上自己的一份愛;甚至耳濡目染地順口就會說出“大愛無疆,衆志成城”等激勵人心的口號……

不過,我們在牽掛遠方同胞安危的同時,卻可能忽視了身邊這些孩子,忽視了他們眼睛裏和內心中的恐懼和憂慮。

心理學中一直關注媒體對兒童的影響,我們也一直呼籲要減少影視作品中血腥、暴力、恐怖等鏡頭,以淨化孩子的視聽世界,保護他們順利成長。但,可能因爲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一己之私、生活瑣碎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所以,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那種一時間山崩地裂、屋倒房塌,滿目斷壁殘垣,到處骨肉分離,其狀也是慘不忍睹;雖然有無數堅強的生命、感人的故事,但喪親之痛更讓人沉浸在巨大的悲哀之中,舉國悼念,其情亦淒涼壓抑……

一個孩子淚流滿面地說:“那個小姐姐找不到她的爸爸媽媽了。”

一個孩子憂心忡忡地說:“媽媽,我怕,還是做動物好一些,做人很害怕的。” 一個孩子緊摟着媽媽的脖子說:“媽媽,你可不要離開我們,你離開的話我可怎麼活啊?”

甚至還有的孩子會做噩夢,會害怕和父母分離,會變得敏感多疑——其實,不只是孩子,很多成人也發現自己沒精打采、抑鬱寡歡甚至有些神經質了。“創傷後應激障礙”這個概念因爲這次地震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悉,對災民乃至救援人員的心理救助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實際上,通過媒體間接感受這場災難的人們,也可能有需要特別心理關照的,包括年幼的孩子。

3~6歲的孩子已經具有較高的移情能力,能夠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這是他們發展同情心和親社會行爲的重要基礎,但這也可能讓他們替代性地經驗那些恐懼和痛苦,造成對自己的傷害。而有限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閱歷,使得孩子無法很好地理解災難還有死亡,而只是本能地被喚起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包括有些孩子不願意聽、不願意看、不願意談論有關地震的事情,也可能並非他們沒有體恤之心,而只是一種本能的防禦心理。

讓孩子一起來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疾苦,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其中成人的身教也至關重要,這場災難無疑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的機會。不過,在巨大的情感驅動力之下,我們可能還需要多些理性,不要低估孩子的愛心,但也不能高估他們的理解力和承受力。我們不僅要陪孩子一起去了解災難和災難帶給人們的即時或長遠的痛苦,更重要的還要讓他們看到希望和我們所具有的力量。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