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致巨嬰式父母:請別把愛變成傷害

致巨嬰式父母:請別把愛變成傷害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你聽說,有對父母賣掉房子,省吃儉用,每年拿出30萬,供獨生女海外留學,盼着她見大世面、得好前途,你會怎麼想?父母之愛,重於泰山。

當你聽說,有對父母逼迫女兒放棄婚姻、事業,只因離家太遠以後不方便照顧,女兒不願就揮淚斷絕關係,痛呼“女兒白養了”,你又怎麼想?

上面提到的“愛恨交織”的巨大沖突,正發生在深圳一個家庭。父母賣房送女留學,如今女兒學成畢業,想留在國外工作並嫁給老外男友,父親堅決反對,並以“斷絕父女關係”相要挾。

女兒還未讓步,父親已然崩潰。面對採訪,說自己很後悔當初送她出去讀書,是這輩子最錯誤的決定。感覺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爲別人培養了一個女兒。更犯愁的是:這剩下的幾十年,可怎麼過?

對此,網友們旗幟鮮明的分成兩派。

一派心疼父母,說女兒要父母賣房掏積蓄供她留學時,依仗的是東方父母無條件爲女兒付出的標準,而如今輪到贍養義務,就大談西方標準,實在雙標。

他們可稱作“養兒防老派”,講求:吃了我的,你就得還。

一派理解女兒,說父母爲了把子女捆綁在自己身邊,連女兒的婚姻、事業都要操控,這點不能接受。況且女兒從未說“不贍養父母”,父母觀念太保守。

他們可稱作“子女獨立派”,講求:感恩有度,自由爲大。

陌姐我不想和稀泥打哈哈,我情感上同情理解這對父母的感受,但理智上,我站“子女獨立派”。

因爲,這對父母,和他們背後許多父母一樣,對孩子愛的偉大,也愛的窒息。

他們是一羣“巨嬰式父母”。

我媽媽有個同事王阿姨,因是二婚,又老來得子,自是萬分寵愛。但我媽每次提起她,都感慨“好孩子也被她養廢了”。

第一次她鬧得整個公司議論紛紛,是因爲她堅決不讓兒子上公立初中,非選擇去私立學校。而我們那個小縣城,公立學校不但師資好,而且花銷小很多。他們家境也平平,何苦做一個“面面俱輸”的選擇呢?

原來,王阿姨提前去學校考察過,公立學校並非條件差,兩家也都要求住校,但是公立學校老師嚴肅,對她的“貼身照顧”訴求十分冷淡,而另一傢俬立學校的接待老師,就十分友好,一切好商量。

旁人都提醒她:孩子教育最大。她梗頭回一句:整天不能見孩子,我還不如死了!更是毅然辭了工,方便隨時照顧兒子。

後來她兒子升高中,王阿姨在家撒潑打滾,非不讓去上,全封閉管理兩星期才能見一次,輟學算了。誰勸都不聽,最後還是老領導出面訓斥她一頓,才淚汪汪妥協。

到了兒子升大學,就考上臨縣的技術學校,王阿姨倒樂得很。也有人打趣她,以後兒子娶媳婦了,咋辦啊?她直接說:娶媳婦也得跟我一起過。

我也親自見識過王阿姨的“緊貼不放”。有一次去老媽單位,剛好跟她兒子碰上同行了一會。這時王阿姨在大門口喊他回家,他兒子趕快應了。王阿姨繼續喊,他繼續應,再喊再應,直到兩人面對面。

我笑着問王阿姨的兒子,你媽媽叫你,你應一次不行啊?倆人跟迴音壁似的。王阿姨的丈夫接了句,他要是少應了一句,他媽媽今晚非鬧個天翻地覆,兒子不聽她話了呀。

即使現在回憶起,我都覺得這愛太緊繃、太束縛。王阿姨的兒子小時候十分聰穎,越長大越普通、甚至落後。

如今王阿姨的兒子找不到“錢多事少離家近”工作,被王阿姨小皇帝般繼續奉在家裏。一家三口,全靠王叔叔一個人工資撐着。

王叔叔年近60,不止一次對我媽感慨過:“我活着,他們娘倆還能享點福,我要是死了,他們可怎麼辦呢?”

不合時宜的大愛,就是大害。

王阿姨,就是典型的“巨嬰式”父母。外表是大人,內心是嬰兒。離了自己的孩子,完全活不下去。

她的事例,也清楚的說明了“巨嬰式父母”首要特徵:父母對孩子生活的深度捆綁。

這跟父母子女間基於血緣的親暱不同。打個不怎麼恰當的比喻,“巨嬰式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更像是主人與寵物的關係。小時候孩子扮演寵物的角色,年老後父母扮演寵物的角色。

沒有不敬,只是遺憾。當一個人拋棄了自由意志、獨立人格,總歸是倒退,而且將未來託付在他人身上,即便是自己的子女,也充滿不確定性。

“巨嬰式父母”特徵之二:強迫子女必須回報養育之恩。

回報養育之恩,人之常情。但動不動就“養育之恩”大過天,脅迫子女爲自己的各種破事買單,就低級了。

娛樂圈裏不少“極品父母”,比如梅豔芳媽媽、蔡少芬媽媽,好花濫賭,逼着女兒爲自己還債;《歡樂頌》裏的樊勝美,被爸媽榨乾,貼補他們寶貝兒子、孫子的生活;甚至現實生活裏,不少爸媽剛過50歲,就不再工作,只等着子女掏生活費贍養。

這些行徑,真是玷污了父母之愛的無私屬性了。

“巨嬰式父母”特徵之三: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單身老父親,含辛茹苦養出三個特別有出息的兒子,旁人豔羨他,因爲三個兒子大把給錢,他自己卻很悲傷,因爲三個兒子都沒空回家看看他。最終,他憂思過甚去世了,死前還後悔當初不該讓兒子們上大學。

這個父親的境遇很催淚,兒子們的表現也相當混蛋。可若是這個父親有豐富的老年生活,唱唱曲會會友,也不會釀成如此悲劇了。

最後,需要強調一下:“巨嬰式父母”的這三個特徵,並不是完全重合的。有些父母可能只中了一條,有些會中二條,全中三條的難度比較大。

很抱歉,這些父母統統都是“巨嬰式父母”。

致巨嬰式父母:請別把愛變成傷害

那麼非“巨嬰式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中學時,有篇課文叫《觸龍說趙太后》,就是一個“巨嬰母親”幡然醒悟的故事。

當時,秦要攻趙,趙國弱小求齊國相助,齊國回覆只有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出兵。太后極其寵愛這個兒子,一波波大臣勸諫,也決計不肯。

輪到觸龍來當說客時,趙太后渾身佈滿抵抗因子,打算觸龍一開口提人質的事,就把他直接丟出去。觸龍避開鋒芒,先噓寒問暖幾句,接着厚臉皮替自己的小兒子謀職位。同是對孩子的殷殷關懷,趙太后卸下心防。

觸龍隨之轉移話題,提到太后對女兒燕後的疼愛,超過長安君。太后反對,說自己更疼愛長安君。

觸龍指出,當初太后送女兒遠嫁燕國時,眼淚直淌,但日後卻總是祈禱燕後在那裏好好地生兒育女,日後繼承王位,千萬別被遣返回國。這是在爲燕後的長遠利益打算,這纔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觸龍繼續追問,長安君位高權重,卻身無功勳,要是有一天太后去世了,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太后替長安君的打算遠遠比不上燕後,怎能說更愛長安君呢?

太后最後完全被說動,將長安君的事全盤託付給觸龍。長安君“質於齊”後,齊國出兵。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就算貴爲太后,爲了兒子的前途,也會忍淚送他去做人質!

陌姐是獨生女,但不論報考大學,還是選擇工作地,我爸都全力支持。他會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我閨女不比男兒差。”

父母之愛,不僅僅是一針一線一湯一飯,更需要大胸懷大格局。像只老母雞把孩子護在翅膀下,他除了啄啄腳下的食,哪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致巨嬰式父母:請別把愛變成傷害 第2張

畢淑敏在《孩子有不出生的權力》中寫道:“我的父母,請記住我的忠告:我的出生不是我的選擇,而是你們的選擇。”

父母子女是一場緣分,可這緣分並非“兩情相悅”,是父母單方面做出決定,沒有跟孩子商量打招呼,就把他或她,生到這個世上。

初生的嬰孩,完全沒有自理能力,必得依賴父母的撫養,直至成年。這過程很辛苦,不可否認,可哪個父母又能完全說,養孩子,不快樂呢?

疼愛女兒、膝下承歡,本身就已經得到最大的精神滿足。

在第一期《朗讀者》上,柳傳志讀了一篇自己在兒子柳林婚禮上的致辭。第一句就十分打動人:

“我榮幸地有機會給柳林當父親有四十幾年的歷史了。”

不但不提自己的養育之恩,反而感恩“榮幸地有機會給柳林當父親”。遇見即幸運,這是何等高的境界!

不求回報的柳傳志,子女們都很優秀。比如我們比較熟知的柳青,曾經是高盛最年輕的董事,2014年選擇回國,加入剛起步兩年的創業公司滴滴。

如今我們知道她這個選擇做對了,可當時柳青面對巨大壓力,在做出離開高盛的決定後,跑去西藏高山上大哭一場。

新東方的俞敏洪校長聽說後,也問她“你放棄了這麼好待遇的高盛,跑去跟的哥打交道,什麼情況?”

但她的父親柳傳志非常支持。因爲柳傳志瞭解女兒的個性,知道她想做事,那就唯有支持。

柳傳志的教子之道,算是徹底貫徹了他父親送給他的話: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柳傳志對孩子“無爲而治”,而痞子王朔“溺愛”女兒更勝一籌,他接受採訪時說過:

“我什麼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樂樂過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這詞兒了。什麼成功,不就掙點錢,被SB們知道嗎?!”

這纔是最高境界的父母之道,談什麼感恩?快樂就好。

致巨嬰式父母:請別把愛變成傷害 第3張

朋友圈裏流傳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名退休的媽媽,爲了照顧兒子兒媳,每天從早忙到晚,堪稱“二十四孝婆婆”。

有天兒子家換了鎖,沒給她鑰匙,她偷聽到兒媳抱怨沒有隱私、丈夫被婆婆慣得就像沒斷奶的小孩,甚至氣呼呼說:“她爲啥不能像別的大媽一樣,去跳跳廣場舞?”

退休媽媽十分心塞,自認一顆心掏給他們,沒想到落下一堆差評。她賭氣不管兒子兒媳,和老伴出門旅行。

旅行途中,她發現老伴會玩微信,會發朋友圈,會用軟件修照片,而自己與他的差距,竟然那麼大。於是,她開始學習那些新事物,並愛上了旅行,晚年生活立馬豐富多彩起來。

原先頗多埋怨的兒媳,也爲她驕傲,稱婆婆是“晚年生活的楷模”。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真正的母愛父愛,應該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而不是一輩子強行的捆綁。

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開啓了新的人生歷程。此時的父母,也該放下重擔,爲自己接下來的幾十年晚年光景考慮。

找到做飯洗衣照顧小孩之外的興趣,尋到兒子兒媳孫子孫女之外的朋友,在乎自己的幸福快樂,重建自己的個人生活。

孩子是獨立的人,父母更是獨立的人。

重要的是,在這個重建的過程中,父母所展現出的積極樂觀、健康向上,反而能給予孩子正面的影響和激勵。

致巨嬰式父母:請別把愛變成傷害 第4張

80後、90後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人,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小時候被父母視爲掌上明珠,獨享了無限的寵溺與疼愛。

現在父母慢慢開始步入老年了,他們希望自己唯一的兒女留在自己身邊,老有所依,老病交加的時候也有照應,這是人之常情,本可理解。

但這並不足以成爲把綁架子女生活的理由,因爲愛是無條件的,而孝順是有條件的,不能說我愛你,你就必須無條件照我的意願去生活。

養兒防老的觀念來自過去的農業時代,那時沒有社保和退休金,家裏的土地只能靠子女耕作,晚年的生活也必須依賴於子女照料,尤其是男權社會裏,女兒遲早出嫁,兒子更能依靠,這也是重男輕女思想的來源。

現在呢,大清早就亡了,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也越來越健全,子女法律上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相信很多父母並非養不起自己,只是出於情感依賴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而年輕人心大,想去闖世界(不闖不行啊,有四個老人要養負擔不小),就難免發生矛盾。

陌姐不想否定父母的需求,老實說,做中國父母的子女是極其幸福的,小時候暫且不說,長大了子女啃老的也不在少數,做子女的理應懂得感恩和反哺。

可是別忘了愛的初心,愛是無條件的呀!

越是無私、純粹的愛,越是能得到子女愛的回饋,利人利己,兩全其美;

越是自私、索取的愛,反而越會激起子女的牴觸,害人害己,兩敗俱傷。

父母和子女天然有一種永遠剪不斷的血緣和情感羈絆,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子女更不是父母的財產,如果把子女當成一筆投資,那和零存整取的銀行存款有什麼區別呢?

與其相愛相殺,還不如放手,爲了子女,也爲了自己。

也許想讓80後、90後的父母改變觀念太難了,但我們可以從自己這一代做起,不再把對下一代的愛變成一種負擔和傷害。

我們這麼努力工作,不就是爲了不再做巨嬰式父母,而是去過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麼?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