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家有“暴力”寶貝該咋辦?

家有“暴力”寶貝該咋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還不到3歲,竟學會了打人,有時還撓人甚至掐人,一家老少臉上都是傷。”這幾天,張女士夫婦急壞了,生怕寶寶小時候打人,長大更暴力。上週,記者瀏覽各網站育兒論壇發現,不少學齡前尤其是2歲左右孩子的家長和張女士在犯一樣的愁。


  “事實上,學齡前寶寶出現打人等攻擊性行爲比較正常,多數時候沒有惡意,不能歸咎於品德問題。”鄭州金拇指幼兒園老師孫園園說,小寶寶看似無緣無故地打人都是有原因的,有時出於自衛,有時不懂如何示好。只有找出打人的原因,才能“對症”處理。

不知道咋交往

家有“暴力”寶貝該咋辦?

一向乖巧的鬧鬧(化名)學會打人了,她總笑着跑到小朋友面前,然後用力擰人家的小臉蛋。經仔細觀察發現,她喜歡誰,就愛擰誰的臉蛋。原來,鬧鬧有個小姑姑,每次見她總說“寶貝,我可喜歡你了”,然後擰一擰她的小臉蛋。

“時間久了,就形成一種信號,對方喜歡我,可以擰我的臉蛋,那我喜歡對方,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方式表達。但是,成人用力很輕柔,小孩卻把握不住力度,她越喜歡,擰得越使勁。”孫園園說。

對策:交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尤其是獨生子女更需要家長引導。建議家長,一方面教孩子學會“你好”等話語問候及握手、擁抱等正確交往方式,另一方面避免用拍屁股、擰臉蛋等方式向孩子示愛,以免孩子模仿卻控制不好力度而傷害人。

家教過嚴或保護太多

按理說,劉女士管教兒子一直很嚴格,連睡覺吃飯都要按時按點,甚至不惜動用武力。然而,她還是聽說了一個壞消息:兒子是幼兒園的“小霸王”。

“家教過嚴,導致孩子情感壓抑、焦躁,可能促使他採取打人這種形式報復和發泄。”河南省教育廳特聘河南省幼兒園園長資格認證培訓主講專家、河南省幼兒教育研究會理事榮合靈說,尤其一些父母本身喜好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孩子不僅會模仿,還會認爲“打”是一種很有效的交往手段,並應用到和其他人的交往中。

相反,家長保護過多,也可能導致孩子愛打人。“家長太嬌慣孩子,會助長他的‘自我爲中心’意識,一旦自己的意願得不到滿足,就可能大打出手。”她說。

對策:對於家教太嚴者,給孩子充裕的玩耍、遊戲時間。不怒罵責打孩子,可採取限制法、講道理等方式。同時,找出孩子做錯事的原因,附上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對於保護太多者,假如發現孩子每次打人都是滿足自己的需要,家長一定要明確表示並堅持不滿足他的要求。

希望得到別人關注

陳女士正和朋友聊天,3歲多的女兒露露不時跑來搗亂,一會兒打一下這個阿姨的胳膊,一會兒擰一擰媽媽的手,直到她大聲呵斥才住手。

“1歲半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開始形成,他們十分需要別人尤其是母親的關注,而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可能採取破壞性的行爲來吸引注意力。”孫園園說,現在,中國的父母忙於工作,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本來就短,玩的時候又不停接電話,不免把陪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導致孩子愛的缺失。

對策:每天保證和孩子有獨處時間,且注意力完全放在他身上;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特別是他期待得到大人關注或焦躁時,不能漠視,再忙也要放下手頭的事,和孩子溝通幾句。

控制不住自己

“感統失調的孩子,也容易情緒不穩定,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爲。”榮合靈說,其中一部分孩子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脾氣比較暴躁,他人的一個善意撫摸,敏感的他就可能大打出手;還有一部分孩子本體感不好,對於自己的運動狀態和空間位置的感覺比較差,動作不夠靈巧,很可能把“輕拍”做成“打”。

對策: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滑梯、蹺蹺板等感統訓練;家長多和孩子開展親子游戲,經常撫摸孩子,增強孩子的本體感。

出於本能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本能自衛。”孫園園說,比如兩個小夥伴爭搶一個玩具時,很容易出現打架衝突,這也是一種本能保護。

遇到這種情況,老師或家長應及時制止,不責罵也不漠視,而要教授他如何處理此類事件。因爲孩子沒有“和平”解決矛盾的經驗,如果家長不教授,孩子這種“打架”的經歷很可能成爲他解決問題的經驗辦法。

對策: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讓他講出事件緣由,幫他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孩子不會處理,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和小朋友溝通,讓他看大人是如何與別人溝通交流的,從而培養孩子的交往技巧。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