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鼓勵孩子的五個竅門

鼓勵孩子的五個竅門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並不是絕對,例如過分地表揚就是不對的,所以表揚和鼓勵還是講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每個父母都知道鼓勵孩子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並不是絕對,例如過分地表揚就是不對的,所以表揚和鼓勵還是講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過分及不當表揚的五點害處

鼓勵孩子的五個竅門

1.太過高調和誇張的表揚是無用的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媽媽的驕傲。”“哦,今天早上你表現得像一個天使!”對於小於5歲的寶寶來說,這樣“抽象”的鼓勵毫無意義,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爲像“天使”,哪些行爲又成了爸媽的“驕傲”。既然鼓勵的目的是爲了強化寶寶的好行爲,那麼表揚應該越具體越好。我們會發現,一旦我們指出孩子的哪些行爲“有進步”,孩子以後會遵循這些行爲規則去做事情,他就會自覺自願,我們的養育過程就會“省力而見效”。具體到某一個細節的鼓勵往往是低調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動幫媽媽鋪牀,我真高興,謝謝。”“你主動幫媽媽擺放碗筷,下樓時主動攙扶爺爺,真不錯!”低調而具體的鼓勵聽上去隨意而親切,明白地告訴孩子:“這是應該養成的行爲,我們是一家人,互相幫忙,這很自然。”

具體而低調的鼓勵,聽上去纔不會很“假”。

2.過分的鼓勵引發反感和不安

相當一部分父母誤解了“賞識教育”的基本原則,他們以爲“賞識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誇孩子的理由來,甚至認爲,“孩子本沒有這些長處,你誇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認,自然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事情果真有這麼簡單嗎?孩子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清楚得很,他會懷疑父母這樣誇他是有他們自己的目的,“他們爲了讓我乖乖就範才這麼說,他們很虛假。”爲了表揚“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讚揚越多,就越頑劣。心理學家H·G·吉諾特發現,“幼兒受到過分表揚,反而會引發反感和不安。”對了,一旦孩子發現父母的鼓勵帶有“哄騙”性質,他有可能牴觸心理越嚴重。


  3.過分的鼓勵令孩子受不了挫折和批評

心理學家H·G·吉諾特通過幼兒園中400名幼兒的行爲心理調查發現,那些在3歲之前受到父母誇張式的鼓勵的孩子,進入集體生活後適應得很慢,容易情緒低落,人際關係也不佳。“因爲超乎尋常的誇獎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永不會錯。這樣他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時,會很受不了。”因此,在家受到無微不至誇讚的孩子,經常到大班快畢業時還沒有喜歡上幼兒園,他也會時不時產生這樣的困感,“爲什麼我把玩具撿回抽屜裏,媽媽就會誇我‘真了不起’,老師卻會批評我沒有把玩具一樣樣收進紙盒裏呢?”家庭教育對孩子鼓勵的“過分慷慨”,事實上與幼兒園的鼓勵原則形成雙重標準,這讓孩子感到迷惑,從而更有可能樂意呆在家中,而不願意留在集體活動的場景中。

一個在生活中聽慣了好話的孩子,未來與夥伴的相處也將是艱難的,因爲很明顯,同齡孩子不會對他的點滴“好處”,有父母一般熱烈的鼓勵性言辭。

4.過分的鼓勵妨礙孩子內在責任感的形成

過度的鼓勵往往意味着過度的關注,而在幼兒園,老師要照管三四十個孩子,不會單單關注你的寶寶,因此,在家中受到如影隨形的密集誇讚的孩子,在幼兒園往往會有這樣天真地發問:“老師,我把上衣穿好了,你還沒表揚我呢,你爲什麼不誇我是天使?”“老師,洗手前我幫彬彬捲了袖子,你爲什麼不誇我‘真了不起’?”表揚當然會強化好行爲,但如果孩子是爲了贏得誇讚而去刻意表現,好行爲依舊缺乏內在動力,好行爲依舊是脆弱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多過濫的鼓勵削弱了孩子的責任感的形成,他甚至會因此變成一個“小兩面派”,大人看得見的時候是積極和無私的,大人看不見的時候就變成唯我、自私和惰性十足。

5.過多物質激勵,生成“凡事先講條件”的秉性

有的父母爲強化寶寶的好行爲,經常投其所好地用孩子喜歡的玩具、食物、童車等來“籠絡”他。這種“鼓勵”行爲偶爾爲之是可以的,也會爲親子關係創造一番驚喜。但如果形成了習慣,反而會削弱孩子從做事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可能讓他養成做什麼事情都會索要“獎品”,並討價還價一番的毛病。比如寶寶嘗試着用小肥皂洗襪子,原本可能是因爲這是一種“全新的遊戲”,“很有趣”,你如果大驚小怪地爲此獎勵他一輛遙控汽車,也許寶寶下次會爲了洗手帕再跟你要一輛玩具汽車,而自由自在地與肥皂、清水玩耍的樂趣,反而在此功利的目的下大大地減少了。

所以,記得不要將物質獎勵與寶寶的做事慾望掛起鉤來,下一次,他再有“嘻(洗)刷刷”的慾望,對他說一聲,“你真能幹,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讓媽媽高興。再說,洗襪子本身也很有趣。”這就夠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